《离骚》教学设计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88080869 上传时间:2023-12-0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离骚》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离骚》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离骚》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离骚》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离骚》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离骚》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离骚》教学设计(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离骚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思想,了解“楚辞体”的特征和离骚的历史地位。2、反复诵读,鉴赏重点句子,理解并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3、了解本诗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背诵名句,感受屈原洁身自好、坚持正道的高尚节操。2、学习诗歌比兴手法(移情手法)的运用,理解诗中的“美人”“香草”的意象内涵。【教学难点】1、诗中疑难字词以及表达含蓄句子的理解。2、诗中屈原的情感变化以及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2、提问: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慨叹封建帝

2、王武功有余而文才匮乏时说“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这里的“风骚”指的是什么?(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由学生介绍,教师补充)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创了现实主义的诗风,与之相提并论的楚辞则开创了浪漫主义的诗风。所以,“风骚”就成了文学的代名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楚辞中的名篇离骚。二、题解1、关于作者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前278年),名平,字原。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主张选贤授能,修明法度,以实现“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屈原辅佐楚怀王,正在七雄激烈争斗之时。屈原起初很受怀王信任重用,怀王让他“造为宪令”,即主持国家政令的起草、宣布等事项。“宪令”涉及推行变

3、法之事。楚国在悼王时,已有吴起变法的先例。怀王初年,也想有一番作为,曾争到合纵之长,因而屈原希望变旧更新,一度受到怀王的支持。可是,楚国的变法本来就不够彻底,政权主要掌握在贵族重臣手中,他们为了保持个人禄位而反对变法。 当时楚国朝廷中佞臣充斥,与屈原同列的有上官大夫。他心怀嫉妒,与屈原争宠,屈原起草宪令未定,上官大夫欲夺其稿,屈原不予,他就向怀王进谗言,说:“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怀王庸懦昏聩,不加辨明,就怒疏屈原。屈原的被疏远,根本原因在于他的政治改革计划触犯了贵族利益,遭到旧贵族们的中伤打击。 屈原和旧贵族集团的斗争,还表现在对外政策上。屈原分析

4、了当时形势,坚决主张联合齐国、抗击秦国的策略,这是对楚国有利的正确策略,怀王曾采纳他的主张,并派他出使齐国。屈原被疏远后,秦国派张仪出使楚国,以土地诱惑楚怀王。目光短浅的怀王就改变了对外政策,采取绝齐亲秦方针,结果使楚国在政治上、外交上吃了大亏。怀王恼怒,又轻率出兵伐秦。由于没有齐国的支援,被秦国打得大败,还丧失了汉中之地。在危殆的形势下,屈原曾被怀王再次派往齐国,以图修复两国交好。但不久,秦昭王又提出秦楚两国联姻,要与楚王会面,屈原谏阻说:“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无行!”怀王之子子兰却劝怀王去秦,说:“奈何绝秦欢?”怀王终于去了秦国,果然被扣留,最后客死于秦。当时屈原已被逐出朝廷,流放到

5、汉北地区。 楚怀王死了以后,长子顷襄王继位,以其弟子兰为令尹。当时,楚国人都责怪子兰劝怀王入秦的过错,所以,屈原受到广泛的同情。但子兰非但不思其过,反而唆使上官大夫向顷襄王诽谤屈原。顷襄王在一怒之下,再次把屈原流放到江南地区。大约此时郢都在庄暴郢之后,“百姓震愆”,“民离散而相失”,他只得去故乡而就远。辗转流离在沅、湘一带大概有九年之久。他远离故国,又无职位,对于国家、宗族之事只有悲叹而已。于是,他又慢慢地顺着沅江,向长沙走去。屈原回楚都既不可能,远游、求贤又不成,这时他“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最后,在无可奈何之际,他自沉于汨罗江中,以明其忠贞爱国之怀。他的政治理想的内容就是“美

6、政”,即圣君贤相、民本思想。他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改变楚国的政治和社会的现实,使楚国强大起来。他主张用人唯贤,反对用人唯亲。屈原要求“举贤授能”、修明法度,符合当时楚国的现实需要,有利于国家富强;外交上,他主张联齐抗秦,是非常正确的路线;他劝阻楚怀王入秦,从后来事情的发展来看,也完全是对的。可见屈原心系国家的安危存亡,并且审时度势,很有政治见地。却受到周围群臣的排挤、打击,君王疏远了他,他的忧愤是由国家前途晦暗不明引起的,而不是一己的私愤。 2、楚辞与离骚 楚辞收录了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西汉刘向辑。这些作品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

7、辞。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骚体”。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共373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也是一篇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前部分追忆往事,表明洁身自好,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和九死未悔的坚定信念。后两部分描写诗人对未来道路的探索。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 。“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

8、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板书:诗经国风现实主义黄河流域西周春秋(四言)(民歌)楚辞离骚浪漫主义长江流域战国(七言为主)(屈原)3、“离骚”释义v 离忧也。离,犹罹也。骚,忧愁也。离骚者,乃言遭遇忧愁,陷入困境。v 离,犹畔也,别也。骚,忧愁也。离骚者,乃言离别之愁也。v 离骚,为叠韵连绵词,犹言牢骚。离骚者,牢骚之词也。4、写作背景关于离骚的创作背景,争论的焦点之一是它创作于屈原被楚怀王疏远之时,还是流放中。史记屈原列传里说,年轻得志的屈原遭到上官大夫(即靳尚)的谗害,楚怀王因而疏远了他。他“忧愁幽思而作离骚”。而史记太史公自序里说:“

9、屈原放逐,著离骚。”前者的说法更可信。三、诵读感知1、放配乐朗读磁带,扫除文字障碍。 ku zhu chch j gu min 修姱 谣诼 侘傺 岌岌 攘诟 偭规矩2、学生自读课文。3、学生质疑对自己不能理解、小组讨论也不能理解的疑难字、词、句进行提问。老师作答。4、学生说出课文大意5、有感情的齐诵课文(要求:注意停顿和语气)朗读提示:一般每句二至四个节拍,随文切分(1)注意节拍如:长太息/以掩涕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2)注意延长如:悔相道之不察兮忽反顾以游目兮 讲解:“兮”字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语气词“啊”,因此读音要延长一些。(3)注意重音(4)注意

10、感情 讲解:在理解诗句含义的基础上注意读出感情。诗人在感叹时要读得深沉而有力,诗人在充满理想时要读得激越而昂扬;读出诗人在遭受屈辱之后的悔恨和愤懑;还要读出诗人在“众女”种种丑态面前所表现出的高昂气节,在崇高理想面前所表现出的一往情深。四、课堂小结五、布置作业1、察看课本前面的插图,仔细看屈原的画像,看看画家是从那些地方把握屈原的个性特征,他是否符合你心中诗人的样子,你心中的诗人又是什么样子呢?为什么?2、你赞成屈原沉江之举吗?请说出理由。3、熟读课文之背诵。 第二课时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二、研讨课文,走进诗人形象1、理解思想内容( 分析、讨论、概括) 第一段:述怀,揭示“朝谇而夕替”之因,

11、表达“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意志。 第二段:反省,表现为追求美政、美德“虽体解吾犹未变”的高尚节操,抒发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怀。2、顺势提问:节选的这部分里第一节先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第二节接着却又说“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其未远”,前后是否有矛盾?(讨论) 明确: 第一节写的是诗人因正道直行,不同流合污,而遭小人诬陷,君王是非不分,疏远了他。虽遭多方沉重打击,但他心志弥坚,毫不退缩。第二节里写诗人打算全身而退,高洁自守,不再在政治活动中积极进取,谋求变革。远离政坛,并不意味着放弃操守,因此并不矛盾。3、赏析重

12、点诗句讨论:在述怀和反省中,我们可以看出屈原是怎样的一个人?(要求:结合诗句来分析) 明确: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宁客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洁身自好,自我完善)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忧国忧民,热爱祖国)三、分析特色过渡句:诗人有着如此美好的品德,按理应得到楚王的了解和信任,但现状就是小人不容,君王不察。在这种情况下,有些话不直接说,就可以换种方式说。那么屈子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理想和情怀的呢?【教学预设】1、 运用比喻句/

13、比兴手法,即“移情法”。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抒难抒之情。“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用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灵修本指仙人,本文中比喻为楚怀王。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众女比喻为许多小人,而蛾眉比喻为自己的高尚德行。“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鸷喻指自己,而鸟喻指周围的群小。从这些比喻中,可以看出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拓展小结:(1

14、)王逸楚辞章句评离骚: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2)司马迁屈原贾生列传评离骚:其行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思考:王逸、司马迁是如何评价屈原在离骚这首诗中所运用的比兴手法的?王逸把离骚的意象体系分为三类:社会性的意象群,自然界的意象群,神话界的意象群。课文中的意象体系多为第一、二类,即主要以“香草美人”为喻(蕙,茝,芰荷,芙蓉,蛾眉等),表达自己高洁的胸怀、美好的心灵。正如司马迁所说的那样:“其行洁,故其称物芳。”屈原借助“香草美人”托物喻志的手法,为后代诗人作家所普遍借鉴,成为我国诗歌的抒情传统。借景抒情、托物以讽、悲秋伤春成为唐诗宋词的主调,正说明了这种艺术创造的深远影响和巨大生命力。 此外,屈原善于运用打比方来说理,如:“鸷鸟之不群兮”说明自己不同于世俗小人;“何方圆之能周兮”比喻君子与小人不同流合污;“偭规矩而改错”比喻“党人”破坏法制,等。2、语言特色:以六字句为基本句式,加上虚字“兮”,参差变化,舒展自如;双句押韵,节奏铿锵而活泼变化,抒情淋漓酣畅,声情并茂;间以楚地方言,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在句中普遍使用“兮”字。“兮”字是语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