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课程设计要求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88065151 上传时间:2023-09-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监测课程设计要求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环境监测课程设计要求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环境监测课程设计要求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环境监测课程设计要求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环境监测课程设计要求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环境监测课程设计要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监测课程设计要求(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环境监测课程设计说明1、课程设计时间:5天。2、设计形式:提交监测与评价结果,内容包括监测方案、样品采集、预处理、测定方法、数据处理和评价结果。题目从下列题目中选,也可自行选择。(1)校园水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选择3-4个有机物监测项目)(2)校园水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选择3-4个无机物监测项目)(3)校园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价(依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选择3-4个监测项目)(4)教室、居室内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价(依据室内空气环境质量标准,选择3-4个监测项目)(5)校园中水回用工程污水处理站水质监测与评价(依据环境质量标准,选择3-4个监测项目)(6)

2、环境监测实验室废液回收利用实验(依据污水排放标准,将废液中的有用金属采用沉淀、置换等方法从水中去除,澄清废液中的污染物浓度达到排放标准要求。)3、字数:不少于6000字。4、格式:电子版A4打印(具体参照课程设计论文撰写要求)。5、考核方法:依据各组中每人的工作量、工作成效和共同协作形成的小组监测方案质量。参考资料:1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可选有机物指标:高锰酸盐指数、COD、BOD5;自净和富营养化指标DO、氨氮、TN、TP、硝酸盐;重金属指标六价铬)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 导则 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水质 采样方案设计技术规定水质 采样技术指导水质 样品的保存和管理技术规定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3、 (SO2、NO2、TSP)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技术规范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原则与技术方法SO2、NO2、TSP3室内空气质量标准(甲醛、氨、SO2、NO2)室内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技术规范甲醛、氨、SO2、NO24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杂用水水质标准(进水COD、 SS 、TN 、TP、 氨氮、BOD5;出水COD、 SS 、TN 、TP、 氨氮、BOD5、浊度 )王锐。高校生活污水处理与中水回用适用技术研究,节水灌溉J,2013125 环境监测实验室废液回收利用实验实验室产生的废液种类、浓度、体积,可回收的有汞、银、锰和铬。方法:COD GB11914-89 HJ/T399-

4、2007高锰酸盐指数GB11892-89BOD5 HJ/T505-2009DO GB 7489-87氨氮 HJ/T537-2009TN HJ 636-2012TP GB11839-89硝酸盐 HJ/T346-2007浊度 散射浊度法 SS重量法SO2 HJ482-2009 NO2 GB/T15435-1995 TSP GB/T15432甲醛GB/T15516 GB/T18204.26氨GB/T14679课程设计监测设计方案撰写要求一、课程设计论文应包括以下内容:1、标题:要求简洁、确切、鲜明,字数不宜超过 20 个字。2、目录:列出目录,标明页码。3、正文:包括监测背景、基础资料收集、采样点的

5、设置、监测项目的确定、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的确定、样品的采集与保存、样品的预处理、评价方法、质量保证和实施计划八个部分。 (参考内容,具体可自拟)(1)监测背景:是论文的开头部分,主要说明方案撰写的目的、现实意义、对所设计的监测方案的认识。要写得简明扼要,篇幅不要太长。 (2)基础资料收集:是课程设计论文基础部分,包括设计方案所依据的标准、规范、方案的基本资料、流程图或平面图等资料。(3)采样点的设置:是方案设计中依据资料,经个人理解后的表达和输出。其基本的要点就是依据相应的标准、规范,根据自己的案例,具体的采样点方案。 (4)监测项目的确定:依据监测方案的目标和相应标准,选择标准中规定的必须测

6、定的项目、能够反映所选环境的整体质量的项目,而且是有监测方法的项目。(5)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的确定:依据标准和规范,确定本监测方案的具体采样时间和频率。(6)样品的采集与保存:依据标准和规范,确定本监测方案的具体采样时间和频率。(7)样品的预处理:据标准和规范,确定本监测方案所选监测项目的预处理方法和具体操作步骤。(8)评价方法、质量保证和实施计划:依据标准和规范,确定监测结果的评价方法,质量保证(数据处理、标准样品和平行样品的数量等质量控制措施),本次为期5的课程设计的具体实施计划。4、参考文献:在课程设计论文末尾要列出在论文中所参考的专著、论文及其他资料,所列参考文献应按论文参考或引证的先

7、后顺序排列。参考文献中每条项目应齐全。文献中的作者不超过三位时全部列出;超过三位时只列前三位,后面加“等”字或“etc”;作者姓名之间用逗号分开;中外人名一律采用姓在前、名在后的著录法。参考文献中著录格式示例:期刊序号 作者.题名.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专著序号 作者.书名.版本(第1版不标注).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论文集序号 作者.题名.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年:起止页码毕业论文序号 作者.题名:毕业论文(英文用Dissertation).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起止页码专利序号 专利申请者.题名.国别,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号出版日期技术标准序号 起草责任者.标准

8、代号.标准顺序号发布年.标准名称.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度二、书写规范 1、课程设计论文中所使用的度量单位应采用国际标准单位,专业符号符合国标或行标。 2、文字:论文中汉字应采用简化汉字总表规定的简化字,并严格执行汉字的规范。所有文字字面清晰,采用计算机打印 。 3、表格:论文的表格应有表名、表号,表号应按章单独编序(如:表6-10 XXX)。表号必须连续,不得重复或跳跃。表格的结构应简洁。表格中各栏都应标注量和相应的单位。表格内数字须上下对齐,相邻栏内的数值相同时,不能用同上、同左和其它类似用词,应一一重新标注。表名和表号置于表格上方中间位置。 4、图:插图要有图名、图号,图号应逐章单独编序

9、(如:图 6-10 XXX)。图号必须连续,不得重复或跳跃。仅有一图时,在图名前加附图字样。课程设计论文中的插图以及图中文字符号应打印,无法打印时一律用钢笔绘制。由若干个分图组成的插图,分图用 a,b,c, 标出。图号和图名置于图下方中间位置。 5、公式: 论文中重要的或者后文中须重新提及的公式应注序号并加圆括号,序号一律用阿拉伯数字按章编序(如:(6-10),序号排在版面右侧,且与右边距离相等。公式与序号之间不加任何线段 ( 直线、虚线、点线 ) 。三、排版格式规范课程设计论文的格式、实验数据、各种标准的运用和引用都要符合各学科、各专业国家标准的规定。课程设计论文应采用汉语(外语专业用外语)

10、撰写,一律使用计算机编辑,用A4规格纸输出,页面设置上、下页边距2.54厘米,左、右页边距2.5厘米,装订线1厘米,文档网格设为中文小四号宋体、西文小四号Times New Roman字体,指定行网格,每页31行,栏数为1,页码置于页面的底部并居中放置,用封面装订成册。各部分的具体要求如下:1. 封面2. 目录“目录”二字用三号黑体居中打印,两字中间空一格,下空一行接章、节、小节及其开始页码。章、节、小节分别以第*章、*.*、*.*.*等形式依次标出,并与相应的内容之间空半格。第*章及标题以及参考文献、谢辞等同一级别的目录均采用四号黑体,其他级别的目录内容采用四号宋体字。3. 正文部分标题:每

11、章标题以三号黑体居中打印(“第*章”与“标题”之间空一格);“章”下空两行为“节”,以四号黑体左起打印;“节”下空一行为“小节”,以小四号黑体左起打印。换行后打印论文正文,其中章、节、小节与各自的标题之间空一格。正文:采用小四号宋体,文中若需要四级标题,则用“1、2”至“(1)、(2)”再至“a、b”的方式。图:图下方必须加图标题。图标题采用中文,字体为五号楷体。引用图应在图题右上角标出文献来源。图表号按章顺序编号,如图32为第三章第二图。如果图中含有几个不同部分,应将分图号标注在分图的左上角,并在图题下列出各部分内容。绘图必须工整、清晰、规范。其中机械零件图按机械制图规格要求;示意图应能清楚

12、反映图示内容。表格:表格按章顺序编号,如表5-4为第五章第四表。表应有标题,采用中文五号楷体,表内必须按规定的符号标注单位,表内汉字用五号宋体。公式:公式书写应在中文中另起一行。后续内容需要引用的公式后应注明序号,该序号按章顺序编排,如公式(5-4)为第五章第四个公式。4 参考文献(1)“参考文献”四个字以三号黑体居中打印,下空一行按顺序列出参考文献的内容(用小四号宋体),每条参考文献的编号单独对齐,具体内容按行左对齐。(2)在正文中按参考文献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并将序号置于方括号内作为上角标,例如:“建立了模拟加载实验台5”。(3)参考文献中每条项目应齐全。文献中的作者不超过三位时全部列出;超过三位时只列前三位,后面加“等”字或“etc”;作者姓名之间用逗号分开;中外人名一律采用姓在前、名在后的著录法。5附录“附录”二字用三号黑体居中打印,两字中间空一格,下空一行是附录题目(四号黑体居中打印),下空一行是附录内容(用小四号宋体)。四、装订要求 按以下顺序装订课程设计论文: 1、课程设计论文封面 2、目录 3、正文4、参考文献5、注释6、附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