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19-2020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试题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88064551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3.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19-2020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19-2020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19-2020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19-2020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19-2020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19-2020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19-2020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试题(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试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卡上。【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2答题时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记清楚。3请按照题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第I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3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史记(吴智勇)翻开中国两千余年文明史册,历代文人墨客多如星云,唯司马迁这颗亮星最为璀璨、最为耀目,是他奠定

2、了中国文学与史学的基础,一部史记千秋留芳,一代文豪万世钦仰!司马迁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史学家,他的巨著史记,以及他的正直品格与不屈精神,都成为历代文学家和史学家的典范。司马迁将自己的心血、灵魂和全部的生命、激情都浇铸在了史记之中,在二十五史里,这样的作品,唯此一部。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它既是历史的“实录”,同时也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司马迁在艺术上精心构思,巧于安排,运用多种手法,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古代广阔的生活画面。如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起义军领袖陈涉;叱咤风云、有古之勇士气概的项羽;不畏强暴、机智谦逊的蔺相如;爱国仗义、

3、礼贤下士的信陵君其气势之磅礴,场面之壮阔,人物形象之丰富,对后世的传记文学、小说、戏剧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司马迁是汉代成就最高的散文家,凭借一部史记足以傲世,他那渊博的学识、深邃的思想、不朽的人格,以及挥洒自如的神来之笔,令后代文人仰慕不已,千载之下依然可见其雄风。史记所渗透的人文精神是多方面的。以立德、立功、立言为宗旨以求青史留名的积极入世精神,忍辱含垢、历尽艰辛而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舍生取义、赴汤蹈火、勇于牺牲的献身精神,批判暴政酷刑、呼唤世间真情的人道主义精神,立志高远、义不受辱的自尊精神而史记这部经典之作中一系列血肉丰满的历史人物,也从不同侧面成为这些高尚人格的再现,许多人物

4、成为后代作家仰慕和思索的对象,一直予人以鼓舞和启迪。司马迁已远去两千年了,却以一部史记而永久.两千年来,万千读者与长眠的司马迁“相看两不厌,交汇注入着一股股历史血脉.司马迁的史记是古代第一部由个人独力完成,具有完整体系的史学著作。不但在中国史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且开我国传记文学之先河,为中国古代文化建立了不朽的丰碑。近人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称赞这部巨著是“千古之绝作。1下列关于司马迁和他的史记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司马迁凭借他的渊博学识、深邃思想、不朽人格,以及挥洒自如的神来之笔,让后世文人仰慕不已。B。史记是司马迁一人的著作,因为它所写的历史人物形象血肉丰

5、满,所以后世认为它是纯文学作品。Q史记对后世的传记文学、小说、戏剧创作有深远影响,这与它所写的磅礴气势、壮阔场面和丰富的人物形象有关。D.史记开我国纪传体文学之先河,既“实录”历史,又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2下列理解,不符合选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司马迁仅凭史记,就足以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史学家,成为历代文学家和史学家的典范.B. 史记融入了司马迁的心血、灵魂和全部的生命,在二十五史里,史记是唯一的一部。C. 史记在艺术上的特点是精心构思,巧于安排,运用多种手法,塑造了一系列生动的人物形象。d司马迁尽管远去了两千年,但史记至今依然存在,所以梁启超称赞其为“千古之绝作”。D. 根据选文

6、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作为史学著作,具有完整体系;作为文学著作,其影响深远。B。 司马迁凭借其正直品格与不屈精神,创作了史记,这部书中蕴涵了他渊博的学识、深邃的思想、不朽的人格,以及挥洒自如的神来之笔.Q司马迁是汉代成就最高的散文家,他令后代文人仰慕不已,千载之下依然可见其雄风,成为后代作家仰慕和思索的对象,给人以鼓舞启迪.d史记渗透着积极入世、自强不息、舍生取义、呼唤真情、义不受辱等人文精神。这些精神熔铸在作品刻画的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之中。(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

7、题.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过传统节日翁敏华过节是全世界各民族的普遍文化现象,并非中国独有。英语作holiday,含有神圣(holi-ness)的意味;日语作“祭”,突出节日活动;但是这些都不如“节日”来得形象生动。2005年11月,韩国的“江陵端午祭”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这一事件让我们警醒.几年来,每到端午节,我们心里总有一丝隐痛。它让我们认识到:所谓国家意识,绝不仅仅指空间上的领土。派定哪些日子作为节日?西方每每同历史上的人事相关,无论是圣诞节、万圣节还是情人节;中国却不是这样.你看:一月一“元旦”,一年中第一个冉冉升起的旭日;三月三上巳,蛇开始活跃了,让我们亲

8、近春水;五月五端午,毒虫百脚需要好好对付,才能平安度夏原来,中国的节日尽是太阳的、月亮的、星星的、山的、水的节日,其本质就是一个和谐天人的节日。我国的岁时节日还非常强调“节物”,比如,梅花是新年的节物,桃花是三月三的节物,石榴花是端午的节物,桂花属于中秋,菊花属于重阳.新年的饺子年糕、元宵的汤圆、清明的青团、端午的粽子、七夕的巧果、中秋的月饼、九月九的重阳糕,包括腊月初八的腊八粥,凡此等等,也同样是“节物”。传统节日,历来还是国人和谐人事的一个有效的时间节点,是国人沟通人心的一个有效的平台。在孔夫子时代,人们过年,就是“乡人傩,一国皆若狂”,举国狂欢,真正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我们能以什么样的

9、名义凝聚在一起,温习、积累和增加我们的缘分?在我看来,再也没有比传统节日更好的名义了。“缘”,大概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个独特的命题,他国语言中很难有一个对应的译词来与之匹配了。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缘”字:相互关联的人们,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共同祭祀.多少年过去,现代人也许早已不再记得传统节日各自的崇拜对象和初始起源了,但是,一种共同血脉的感觉还在,一种“我们感”在这些日子里显得格外强烈:因为我是中国人,所以我今天过节。我们的传统节日在一年四季中分布匀称,大小交替,大致一两个月必然有一节,也就是说:“竹筒”有段时日了,该“竹节”一下了,聚一聚,聊一聊,深化一下感情.江苏省中秋节有一个奇俗叫“摸秋”。

10、这一天晚上,无论男女,都可以到别人家的田地里偷一个瓜吃什么的.人性中的一些缺点,比如说小偷小摸,一味的“堵”也不成,有的时候,得给它们一点出路。它是民间的一种约定俗成:平时不许偷,中秋夜允许他们稍稍地去过一下“偷”瘾.注意:只许“偷别人家地里的东西,而且是小东西。第二天就不行了。这与西方的“万圣节”,孩子们戴着各种可怕的面具,到各家各户恶作剧,去闹,去讨糖果吃,有异曲同工之妙。平日里,西方社会是最忌随便打搅别人的.或许,安顿人们不太光彩的欲望,和谐人们疲惫的身心,原本就是节日的一个题中之义。在一个个自古及今的节日里,我们善解天意,善解人意.明天,也许我们又要各奔东西,但至少今天,借助传统节日,

11、我们可以温暖自己、温暖别人。4选出下列对文章词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3分)()A“这一事件让我们警醒”意味着韩国申遗成功触发我们想到中国许多传统文化现在已到了危险的时候。B“所谓国家意识,绝不仅仅指空间上的领土的潜台词是:国家意识在时间上的体现便是寄予着民族文化的传统节日。C“相互关联的人们,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共同祭祀”这句话巧妙地将“缘”字拆分为“丝“夕”“豕”三个字,作了意味深长的解释。D.“竹筒有段时日了,该竹节一下了”形象地将过节的“节”解释成竹节的“节”,暗含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和祝愿.5选出下列对文章分析有误的一项(3分)()A.我国岁时节日“节物”可以从两个维度分类:实用的与审美的

12、。这二者又是与人及其种植的植物密切相连的。B.孔夫子时代举国狂欢的节日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有效的时间节点”,真正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C.“摸秋”故事的插入,使得平实的论述一下子生动起来;画龙点睛的议论,有力地升华了节日故事背后的意义。D文章由韩围申遗成功引入,从三个方面谈了传统节日的价值,中外比较突出了我国传统节日的特性。6根据文章内容,归纳西方的“节”与中国传统节日的异同.你认为作者提出“过传统节日”主要意义有哪些?(6分)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中国诗词大会赢得高收视高关注诗和远方唤你去读书文/莫斯其格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巅峰对决”,经

13、过一个半小时的比拼,近来圈粉无数的16岁高中生武亦姝经过个人追逐赛、飞花令攻擂资格争夺以及攻擂战三轮比拼,最终战胜擂主彭敏获得年度总冠军。网友表示通过节目受益良多。“感谢诗词大会使我体会到了现代语言难以描绘的情感。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草木本有心,何求美人折。”“快餐时代,网络段子流行多了,优秀诗句传播少了;以功利心阅读的人多了,以诗词提升素养的人少了;生硬刻板的诗词教育多了,教学生懂得欣赏诗词的少了.“唤醒传统文化基因需不懈努力,即便走得再快,也请勿忘诗和远方!”“繁华落幕,速去读书!”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落幕后,不少观众感慨,通过节目感觉自己知识储备还是欠缺很多,激发了读书的兴趣。“看过

14、比赛,马上捧起诗集背诗去?”“诗词大会终究是节目,看完节目,是洗洗睡了,还是秉烛夜读?这是个重大的问题。”“你的问题是读书太少,而想得太多。杨绛先生的这句话,送给大家,也用来自勉.”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校长、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则认为:“尽管时空相隔,但古诗文中蕴含的情感是贴近当下的。不管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都对美好的事物有向往之情,当人们遇到挫折和烦恼时,心灵也同样需要一个宣泄的出口。”观众对中华古诗词的日渐关注和喜爱,让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中国诗词大会学术总负责人李定广欣慰,但他表示,目前大部分人学习古诗词还是基于实用主义,尽管中小学教材中古诗词比重较以往有所增加,但教学仍以应试为主.李定广认为

15、,需要加强古诗词的审美教育,引导学生自然地、自发地体会诗词中的温暖和情意。对于武亦妹的获胜,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王白云则认为,“在诗词大会上,比的并不是对诗词美的感受和品味,而是九宫格、干扰项,在熟稔中高考套路的语文教师眼里,简直是一场标准化考试。古诗词或传统文化复兴的端倪,在这样的诗词大会上,能看到几何?实事求是地说,不多。”有的网友则认为:“作为一个中学生,武亦妹的才华和形象都令人喜爱和佩服。但我始终不赞成以这种方式来接触和理解古诗词,诗词这玩意儿说白了还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审美体现,是心灵与自然借助传统文化的对话,它没有那么功利,那么直接,那么紧张,那么剑拔弩张.”“一部手机在手,哪首唐诗查不到?干嘛还要背?(摘编自广州日报)昨天,一位专家表示,中国诗词大会之所以饱受关注和喜爱,正在于它带着深埋于每个中国人心中的文化基因,这些国人耳熟能详、打动人心的诗词激发了大家心中的情怀。此外,古意盎然的诗词,也将观众不知不觉地带入到古风意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