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生活经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DOC 7页)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88063834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视生活经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DOC 7页)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重视生活经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DOC 7页)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重视生活经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DOC 7页)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重视生活经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DOC 7页)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重视生活经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DOC 7页)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重视生活经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DOC 7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视生活经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DOC 7页)(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标题】重视生活经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沈 雅 琴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经验生活情景生活化数学化 【指导老师】赵 博 【专业】小学教育 【正文】1引言为了紧跟现代教育的时代脚步,许多教育专家开始研究小学数学教育,制定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求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国内外也有大量的优秀教师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发表了很多与生活有关的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通过研读,我发现这些论文很

2、大一部分只重视了教师教学生做书本上的数学题,忽视了学生学会利用生活经验学习、探索新的数学知识。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它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密切联系小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情景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践、探索的平台,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生活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体验数学的魅力。2小学数学案例解读案例一:“弟弟吃哥哥”1做一道文字题:36乘8加上4的和,积是多少?学生列式有两种:一种368+4;另一种36(8+4)。当时老师就跟学生讲:“36应该乘一个和,最后应该是

3、求一个积,我们可以用缩句的方法来理解:36乘和,积是多少?所以正确的列式应该是:36(8+4)。”可是有不少学生一脸茫然,老师有点“黔驴技穷”了。正在老师为难的时候,一只小手高高地举了起来。“老师,老师可以打个比方吗?”她抬头看看老师,老师会意地点点头。“比如,弟弟吃了哥哥的苹果,这句话中弟弟吃的是:哥哥的苹果,并不是。哥哥。所以,我们不能因为上面的8离乘最近,就用368。”这个学生的比喻给了大家不少启发,很多同学都豁然开朗起来。在上面的案例中,学生借助“弟弟吃了哥哥的苹果”这句容易理解的日常语言,理解抽象的算法是很有创意的。以后再碰到类似的问题,有同学不小心搞错了,孩子们便会说:“又把哥哥吃

4、了!”就在这样的提醒当中,孩子们的错误越来越少了。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的自主建构的过程,这个例子就是生动的佐证。案例二:“一根黄瓜长约3厘米”1这是三年级数学单元测验的一道填空题,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黄瓜长约3(),在阅卷的过程中,老师发现有些同学填写的单位是“厘米”,而且不是少数。当时老师们都不假思索地将这样的选择判为错:“一根黄瓜怎么可能只有3厘米长呢?”“老师,黄瓜长约3厘米为什么错了?”试卷刚发下去就有好几个学生围着老师问。“你们见过黄瓜吗?”老师觉得挺奇怪,就试探着问了一句。小家伙们一听都急了:“我们经常吃黄瓜呀!”“那它有多长呢?”“我们家拌的黄瓜是大约

5、长3厘米呀!”一个小家伙一边说还一边用手比划着。原来他们见到的是餐桌上的黄瓜片儿,老师没有贸然否定他们:“这样,老师明天带一根黄瓜给大家看一看好吗?”第二天,老师带去一根黄瓜,孩子们的困惑便迎刃而解了。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曾说过:“儿童回答老师提问的精确性,主要取决于儿童经验的逻辑性,而不在于事物本身的逻辑。学生说黄瓜长约3厘米,刚开始老师们以为学生是没有建立起1厘米1分米的正确表象。其实,不是这样的。学生填厘米是基于他们特有的生活经验,他们见得最多的便是餐桌上的黄瓜片儿。如果问题说清楚是一根黄瓜也许好些。尊重学生的经验既包括那些正确的经验,也应该包括那些片面的、甚至错误的经验,教师要做的是

6、帮助学生去伪存真、去粗取精。3小学数学案例反思3.1理解生活经验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再加上小学生缺乏日常生活和实践经验以及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往往感到数学抽象,学起来枯燥。这说明学科特点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给学习数学带来一定的困难。对于小学生而言,数学知识很多并非新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恰恰是“旧知识”,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有许多相关的经验。每一个学生都从他们的现实世界出发,与学习内容发生交互作用,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关于小学儿童的生活经验与数学学习的思索既是课程改革的时代呼唤,也是对小学生数学学习的一种本质追寻。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们知道小学

7、数学知识并不难,很多知识都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书上的例题,课后的习题大多都是与生活息息相关,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结合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了解数学,学好数学,让其明白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通过数学学习学会生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提出为教学指明了方向,培养学生的能力成为了教学的主旋律,所谓能力就是指学生解决为题的能力,生活的能力,既然培养学生能力也与生活有关,这就提醒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必须重视“生活经验”的应用。那么“生活经验”是什么?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是什么?生活经验与数学学习的关系又是什么呢?“生活经验”一般是指人们在具体的日常生活中的体验、记忆与认识过程,通过视觉、触觉、味觉、听觉等感官

8、经验对外界的一个认识积累,是具体而生动的2。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指小学生在生活中通过亲身经历、体验而获得的对事物的认识和反映。3.2数学问题生活化著名数学教育学家弗莱登塔尔认为,数学来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而且每个学生有各自不同的“数学现实”3。数学教师的任务之一是帮助学生构造数学现实,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他们的数学现实。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志的行为,需要有一种内部动力来达到学习目的,这种内部动力就是小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望。只有当小学生有这种学习的欲望时,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数学教学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就应该注重把数学回归于现实生活之中,既“数学问题生活化”。所谓

9、“数学问题生活化”4,即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

10、及学好数学的愿望5。4以“生活化”为指挥棒指导小学数学教学通过小学数学教育实习,我们体会到:小学数学知识是把生活“数学化”,作为教师要让学生理解数学,在教学过程中就是要把“数学化”回归到“生活化”再提升到“数学化”,是可逆、互融的关系。4.1把生活就经验融入小学数学课堂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的重要环节,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把握对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有着深远的影响,也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一堂优秀的数学课表现在备课充分,课堂气氛活跃,数学公式、概念理解准确,知识的衔接紧密具体,通过知识的传授达到了培养能力的目的等等。要上好一堂课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4.1.1利用生活经验开展小学数学教学4.1.1.1捕捉生活

11、素材,多举例,多总结数学是大量的概念集合,而概念又是具体事物的抽象与概括,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它在舍弃了事物的非本质方面的同时,又失去了具体形象的支撑,变成了一段抽象的数学术语。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往往感到数学学起来很枯燥。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气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因此,在教授新知时,应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测量、图画等实际活动,使学生能了解新知识的实际背景,再把它们抽象出来,获得响应的数学概念。寻找一个符合小学生心理特征,既能使小学生产生乐学的内部动力又能使小学生高效掌握数学知识,我们提出小学数

12、学生活情境教学。小学数学生活情境化教学就是创设实际生活的场景,结合小学生熟悉的身边事例,唤醒并利用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学习新的数学知识,达到提高数学效率,发展学生数学能力的目的。小学儿童的思维十分活跃,但是由于知识面窄,理解能力并不高,他们接受新知识大多建立于“生活经验”之上,也就是说对通过已有“生活经验”去联想、想象,最终获得新知识。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应该注重这一点,认真引导,给予帮助,其主要方法就是多举生活实例,少讲理论,多总结。实习的时候,我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学生:老师,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学习了1+1=2,那为什么现在学习应用题的时候1斤油+1斤棉花不能相加啦?这不也是1+1吗?教师:

13、你能就生活中的事物在举几个加法例子吗?学生: 3个人+5个人=8个人,7只小猫+2只小猫=9只小猫。教师:那你仔细观察着几个例子,能总结出其中的规律吗?学生:这些例子都是同一类事物相加,并且单位也相同。教师:油和棉花单位只有单位相同,但是不是同一类事物他们能相加吗?学生:摇摇头。如果老师告诉学生要同时遵循“同单位的同一种物质”才能相加这两个原则,告诉他加法的含义,那么学生依然一头雾水,特别是刚接触到应用题的时候儿童的分析能力并不强,把单纯的数的运算运用于应用题中,要小学生理解数的运算是一个整体的概括的东西,灵活运用却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这一点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强制性的灌输很多理论、定理很容易出现

14、“会背不会用”的情况。与其这样不如让学生在你的指导之下举例子,边比较,边总结,帮助他悟出道理。4.1.1.2创设小学生生活情境,突出主导地位“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把数学与学生生活接通,原本枯燥的理论就变得鲜活起来。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的程度就越高。因此,教学中要创设生活情境,把教材内容与“数学现实”有机结合,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如:教学七册两积之和(差)应用题时,书本的例题是这样的:张叔叔出差,乘汽车2小时,平均每小时行46千米;乘火车6小时,平均每小时行65千米。张叔叔共行了多少千米?应该说,这样的例题离学

15、生还是有一定的距离,学生根本没有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老师这样处理,见表格如下:表(一)物品 价格 要求 反馈信息奇多 2元/包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等选择其中的一样或两样物品,买一件或几件,并且把答案板书在黑板上,并分类。 只买一种商品的(一件或几件);买两种商品的(有各买一件、其中一种商品买一件,另一种商品买多件的、两种商品都买多件的)康师傅干吃面 1元/包 足球 15元/个 十万个为什么 10元/本 名侦探柯南 12元/本 像上面这样,前面几种情其实就是在复习简单的应用题数量关系,而两种或以上商品各买多件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实践证明:这个情境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贴近,学生好像真的在选购自己喜爱的商品,学习充满了乐趣。而且由于学生选择的不同,难度也各不相同,有一步、两步、三步,照顾到了学生的个别差异,人人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加深了简单应用题和复杂应用题的联系。4.1.1.3从小学生家庭生活入手案例简单的数据整理教师:昨天老师让大家回家收集信息并填写表格,都完成了吗?学生:完成了。教师:请大家把表拿出来(拿其中两名同学的表作示范)表(二)名称 用量/月水 5吨电 80度塑料袋 30个表(三)组别 讨论意见一组 小组1:我们通过讨论后发现现在每个家庭所消耗的塑料袋特别多,这样很不好,因为塑料袋是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