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地区传统习俗文化浅析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88063680 上传时间:2023-12-0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莱芜地区传统习俗文化浅析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莱芜地区传统习俗文化浅析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莱芜地区传统习俗文化浅析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莱芜地区传统习俗文化浅析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莱芜地区传统习俗文化浅析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莱芜地区传统习俗文化浅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莱芜地区传统习俗文化浅析(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莱芜地区传统习俗文化浅析学院:班级:XX:学号:2013年12月摘要:作为以钢铁产业为主导的新兴工业城市,莱芜同样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文化习俗,其节日习俗、生活习俗、曲艺艺术和传统工艺不乏亮点可寻。虽然目前的文化保护工作还需要更多努力,我们还是希望,这些丰富多彩的“俗”能让机械化的现代生活多一点遥远的烟火气息的“味”。 关键词:中元节、莱芜葬礼、莱芜梆子、木板琴书、莱芜锡雕正文:生活在这片神奇而又广阔的齐鲁土地上,本就可以处处捕捉或经历到浓烈绚烂的传统风俗,五彩斑斓的服饰习俗,千奇百态的居住习俗,独具魅力的工艺习俗和绚丽多彩的婚姻礼俗。这些散发着烟火气息的“俗”,是地域文化最为朴素真实地

2、呈现,它描摹着时光的背影,也反射着时代的余温。位于鲁XX区的莱芜市,古称“嬴”、“牟”,是古代战争中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时期的“长勺之战”就发生在这里。较为悠久的历史也使得它拥有丰富的文化习俗流传,下面将其大致分为四个部分进行简析。一、 节日习俗莱芜地区流行普遍的民间节日有春节、元宵节、青龙节(二月二)、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夏至节(芒种后十五天,吃凉面)、乞巧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寒衣节(十月初一)、冬至节、腊八节,小年节等,而中元节其中是仅次于春节的最隆重节日。莱芜中元节习俗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据莱芜县志(1920年版)、续修莱芜县志(1935年版)灾祥一卷记载:清高宗乾隆十三年(戊

3、辰)大疫。瘟疫爆发、肆虐,死亡乡民无数,仙人指点迷径,用祭祀祖先的方式,驱赶瘟神,逐渐演变成一种区域性的地方习俗。清嘉庆年间,习俗活动得以发展,家家户户设家堂、摆酒肴瓜果、供奉祖先,已经形成规模。清道光年间,莱芜境内的中元节活动仍很活跃,民间祭祀尤为隆重,商铺里经营各式各样的冥间使用物品,以及供奉用的瓜果、点心。乡民们家庭摆设家堂,供奉祖先也越来越讲究,酒菜面食不断翻新。其祭祀程度不亚于春节。莱芜中元节习俗由同治年间发展到了民国时期,节俗有了变化,百姓们只是单一地举行家庭祭祀活动,摆家堂,敬奉祖先,其他的户外活动,很少有人参加。少数人家开始用上坟的方式来祭祀祖先。尽管祭祀方式有所改变,燃放鞭炮

4、一节,仍然沿用。文革破四旧时期,上坟祭祖被列为封建迷信活动,坟墓被破坏,家堂及一些祭祀用品被收缴焚毁,习俗活动一度被强制终止。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莱芜地区的中元节习俗才逐渐得以恢复。家家户户又挂摆起家堂,摆设祖先牌位,备办丰盛的酒肴、瓜果、点心,举行隆重的祭祀祖先活动,传统的民间习俗得以传承和发展。现在,中元节习俗在莱芜民间广为流传,已经成为独具特色的地方节俗文化。二、生活习俗作为地域文化习俗最具代表性的部分,生活习俗涵盖范围最广,也最能体现地域居民的居住个性。而莱芜葬礼则是地方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千年来沿革不衰。莱芜葬礼的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X季札使齐(公元前544年至515年间)子

5、死,葬于嬴博之间。传说,孔子前来观礼,对季札用周礼葬子,大加赞赏。后人立碑“孔子观礼处”(碑在莱芜市口镇垂杨村)。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孔子观礼促进和发展了莱芜葬礼,历经数代沿革,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习俗。葬礼多种多样,有大有小,在周礼的基础上,礼俗得以改进和发展。人死后,族人或乡邻组成治丧委员会,立下仪柱,仪柱有两种:大仪柱用五色彩纸贴写而成,俗称重仪,其主要成员如下:总理丧务、内柜司书、外柜司书、外柜收仪、外柜前知客、引奠、指客、候茶棚、灵前折摆组成,各司其职,有条不紊;小仪柱一般不写礼仪名称,由总理全权安排。仪柱写好后贴于死者的大门外墙壁上。总理安排人扎灵棚、设茶棚、厨房等。内

6、柜负责丧仪出纳之礼,外柜负责亲友前来奠仪之礼。吹鼓手、大锣来齐后,重孝子披麻戴孝卧于灵桌前,服支偏孝站立两边陪灵,吹鼓手奏响哀乐,重孝子与一班偏孝陪灵人员,由引奠领着,先谢总理,后按仪柱上的排列一一请谢。由总理代表全村父老乡亲祭奠死者后,即行开丧。吊丧者在哀乐声中依次向死者祭奠,礼仪最重的是周礼二十四拜一哆嗦,民俗有:二十四拜都拜了,不差这一哆嗦一说。其次有五头六揖、三鞠躬等,以不同的方式向死者表达哀思。摆花祭是丧葬礼仪的重头戏,一般看出丧的主要看摆花祭。祭的种类较多,最常见的有:顶灵祭、两边祭、双边祭、路祭、顶墓祭等,每祭按烧而论。有三烧(一只鸡、一块肉、一条鱼)、五、七、九、十一、十五烧不

7、等。祭礼花样多,一环扣一环,高潮迭起,以不同仪式让死者风风光光地入土为安。丧葬后,孝子谢客、圆坟、烧一、二、三、四、五七、百日,守孝三年。三、 曲艺艺术 莱芜地方戏曲“莱芜梆子”,又名“莱芜讴”,唱腔高亢激昂,豪迈奔放,风格独特,历史悠久,是中国地方戏曲剧种宝库中的奇葩。流行在XX莱芜、新汶、XX、蒙阴一带,所以最早也叫“靠山梆”或“泰山梆”,清初已有演出。1850年前后,徽班“老阳春”经运河入XX,定居在XX县夏X镇。此后,流行于汶上一带的梆子(汶上梆子),经常与徽调同台演出,逐渐结合,演变成了独具特色的莱芜梆子。1874年成立科班“小阳春”班,1895年在莱芜北勺山成立“长顺”班,继而成立

8、了“吉庆”等十几个科班。1954年1月成立莱芜县民艺剧团,1956年改名莱芜梆子剧团。送猪记三定桩红柳绿柳借闺女晋京演出,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赞扬和接见。1977年三定桩赴广交会为130个国家和地区的友人演出。三定桩红柳绿柳分别被搬上银幕。推媳妇2000年12月参加全国部分省市农村题材小戏调演在长安大戏院演出,2002年参加文化部在举办的“全国群星奖”优秀剧目展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前往观看,给予高度评价。现代戏正月十五雪打灯获1995年度XX省精品工程奖,1996年参加文化部在XX举办的全国梆子戏优秀剧目交流演出,荣获七项奖。1997年,现代戏雪野风情获XX省第四届精品工程奖。现代戏好儿好女

9、大山魂钓鱼人先后获XX省精品工程奖。莱芜木板琴书也是莱芜民间传统曲艺中独具特色的一朵奇葩。它是民间艺人用来谋生的说唱形式,在街头巷尾、乡场集市,拉开场子就能唱。琴书的表现形式不一,有一人立唱,两人或多人坐唱或走唱,也有分角色拆唱。唱词也根据其乐曲,有七字句、十字句和长短句之分。有说有唱,一般以唱为主,以说为辅。伴奏乐器除扬琴之外,也兼用三弦、二胡、筝、坠胡等。琴书的曲目以中短篇为主,也有长篇,大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如拳打镇关西、包公案。杨家将、梁祝下山、蓝桥会等。还有反映现实生活的曲目,如雷锋、烈火金刚等。莱芜木板琴书采众家说唱艺术之精华,经过多次蜕变,最后形成以慢板和流水板相结合为主

10、体的艺术表达形式。说唱艺人运用“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哟”为琴书说唱的辅助唱法,以说唱中长篇曲目为主,并加强手、眼、身、法等艺术手段的运用,并逐渐形成高亢奔放、朴素端庄,文静委婉、XX流畅的不同的表演艺术风格。四、 传统工艺民间工艺较常见的有:莱芜锡雕、莱芜吕家泥塑、莱芜康家香、石雕、瓷雕、木雕、浮雕、刺绣、蜡染、五角宝的制作、字画贴工艺、荷包工艺、木刻烙书、扎制工艺、铁艺、大庄陶艺、老土布的制作、莱芜空心挂面、莱芜圣井柿饼、X家粉皮制作工艺、牛家豆腐制作工艺、吐丝口桑蚕养殖技术、李家糕果制作工艺、王家油果制作工艺、王家江米糕制作工艺、雪野陈麯制作工艺、花祭的制作、簸箕笎子的编制、栾宫镰刀等等。莱

11、芜锡雕,又称西关村王家锡雕,XX省省级文化遗产。锡雕工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明清时期锡雕在民间已相当盛行。据史料记载,莱芜锡制品第一代传人可以上溯到公元1676年,所做锡制品就已受到朝廷青睐,成为贡品。莱芜制锡艺术在清朝乾隆年间已高度发展,当时从事锡雕加工制作的艺人主要分布在莱城西关、杨庄、寨里一带,而艺术水平较高的首推莱城西关王氏一家。史料记载:“乾隆女婚嫁至曲阜,由京派人于莱芜定制。”现孔府所藏部分锡制品就是乾隆皇帝女出嫁时定制,可见这一时期的锡雕工艺已达到了一个艺术高峰期。 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莱芜锡雕“凤王祥”以其独特、精湛的技艺和观赏价值,备受青睐,成为享誉国内外鉴赏和收藏的艺术

12、珍品。莱芜锡雕历史悠久,早在明清时期,莱芜制锡世家王家就名扬华夏神州:1914年在美国全球物品博览会荣获“巧手如神”、“妙夺天工”两大白金奖,南洋博览会最优金奖,评议会最优奖章,XX博览会最优等龙牌金奖。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金质奖章。在现代国内工艺美术展览上也屡获殊荣。锡雕工艺现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国家的保护。丰富绚烂的传统文化习俗是先辈留给后人的精神砥砺,代表了对漫长岁月的体悟与深思。然而它们的留存现状实是不容乐观的。也许随着物质条件的日渐丰腴和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一些传统习俗已经不适用于现代生活;也许随着快节奏的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钢城”莱芜的喧嚣已经难以为传统习俗提供一片恬静的净土。然而我们还是希望,这些丰富多彩的“俗”能够留存得更久一点,让机械化的现代生活多一点遥远的烟火气息的“味”。of rural drinking water sources, protection of drinking water sources in rural areas by the end of the delimitation of the scope of protection, plete with warning signs, isolating network protection facilitie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