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研究论文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研究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88045931 上传时间:2024-02-1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5.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研究论文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农村研究论文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农村研究论文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农村研究论文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农村研究论文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村研究论文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研究论文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研究(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研究 温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研究课 题 报告课 题 组2006年5月8日温州市科技计划项目课 题名 称: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研究计 划 编 号:R2004A28课 题 类 别:软科学研究开发项目起 讫 时 间:2005.22006.7委 托 单 位:温 州 市 科 技 局承 担 单 位:温 州 大 学参 加 单 位:温 州 市 农 业 局课题组负责人:任 柏 强课题组成员:韩纪江、许经勇、胡振华、潘孝政、 黄焕文前 言2004年9月,我们着手向市科技局申报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研究项目,2005年1月获得立项。通过近一年半时间的调查研究

2、,形成了本课题研究报告,敬请领导、专家和同仁们指正。本研究课题的背景和意义,以及国内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1、课题的背景和意义自改革开放以来,温州市农民收入每年都在增长,而且其增长速度比全国和全省许多地区都快,那么为什么又要提出建立健全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呢?这是因为,党的十六大召开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深深感到农民收入增长的难度越来越大,进而把“三农”问题上升到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对于温州市来说,本地区经济能否健康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乡经济能否协调发展。正因为这个缘故,科学的发展观把统筹城乡发展摆在“五个统筹”的首位。而衡量城乡是否协调发展,固然有很多指标,但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指标

3、,就是农民收入能否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以及城市居民收入的增长而得到同步增长。1997年至2005年,温州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虽然高于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速度,但却明显低于本地区国民经济增长和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尽管温州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都在增长,但增长速度时快时慢,增长幅度时大时小。况且,分析温州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还要和温州城市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联系起来考察。如果温州农民收入增长速度低于城市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这不仅不利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别,还会进一步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差别,其后果不仅会严重制约农民生活的改善、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村面貌的改变,还会严重制约着温州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4、更谈不上有可能实现温州经济社会的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温州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虽然波动性不是很大,也没有出现大起大落,但与温州城市居民相比较,温州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相对缓慢得多,并因此导致温州城乡居民收入的差别不但没有缩小,反而还呈不断扩大的趋势。1978年至1984年,温州城乡居民收入差别为1.55:1;1986年至1997年,温州城乡居民收入差别为2.44:1;1998年至2004年,温州城乡居民收入差别为2.79:1。导致温州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化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城乡治理两极化,即城乡分割,“一国两制”、“一国两策”。客观地说,面对中国这样一个人均资源极为有限的农

5、业人口大国,建国初期在严酷的战争环境和没有外部市场的压力下,不得不选择重工业优先的国家工业化道路,城市自然成了国家发展的重心,也是国家重点保护的对象,逐步形成了以农业补贴工业、以农村支持城市和优先发展城市的城乡对立的二元结构以及带有制度性的、明显的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经济运行机制的体制约束以及与此相联系的歧视政策,一直延续到今天,这就必然造成城乡收入的两极化以及城乡居民收入差别的扩大化。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客观上要求必须建立健全温州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诚如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所指出的:“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突出的是农民收入增长困难。城乡

6、居民收入差距仍在不断扩大。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影响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不仅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增长;不仅关系农村社会进步,而且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温州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的问题,其意义已经远远超出农民收入本身,对温州未来宏观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的意义。2、国内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呈明显下滑态势,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我国学者也对此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但是,研究的重点主要是放在分析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上,很少从机制运行的角度,来

7、研究如何保障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更谈不上研究建立和健全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国内外的实践经验表明,农民收入增长速度的快慢,在相当程度上是和市场化程度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农村资源的流动性联系在一起的。我们之所以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为了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和领域。当前,由于遭受以城乡二元结构为核心的政策和制度性障碍,使得农村中两种最基本的生产资源或生产要素,即劳动力和土地,还不可能按照市场的信号,配置到效益较高的环节和领域,从而极大地限制着农民收入的增长。诚如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所指出的:现阶段农民增收困难,既是农业和农村内外部环境发

8、生深刻变化的现实反映,也是城乡二元结构长期积累的各种深层次矛盾的集中反映。因而,要建立和健全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就必须从根本消除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城乡二元结构。二、本研究课题的基本内容和关键问题(一)基本内容1、改革开放以来温州农民收入增长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1984年),是温州农民收入恢复性增长阶段。这个阶段,温州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13元上升到1984年的447元,平均每年增长42%。温州城乡居民收入差别缩小到建国以来最低值,即1.55:1.00。第二阶段(19861997年),是温州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最快的阶段。农业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尤其是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

9、强劲拉动,是这个阶段农民收入的主要增长点。1997年温州农民人均年纯收入3658元,比1985年的447元增长7.1倍,平均每年增长64%。1997年温州城乡居民收入差别为2.44:1.00。第三阶段(19982004年),是温州农民收入增长较为缓慢的阶段。其主要原因:一方面在于农产品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农产品增产和农民增收在受到资源约束的同时,越来越大程度上受到市场需求的约束;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速度较为缓慢。另外,温州企业和资金外流倾向日益凸现,等等。在上述因素的影响下,2004年与1998年相比,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虽然由3833元增加到6202元,但平均每年增长仅1

10、0%。2004年城乡居民收入差别扩大至2.79:1.00,为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值。2、促进温州农民持续增收的产业基础与体制条件影响温州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农业内部的因素,也有农业外部的因素;既有农村内部的因素,又有农村外部的因素,而其最深层的因素,则是城乡二元结构与体制。改革开放20多年来,温州城乡居民收入都有大幅度增长,但也不可忽视,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远远落后于城市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城乡居民收入差别呈扩大趋势,即从1984年的1.55倍扩大到1997年的2.44倍,再扩大到2004的2.79倍。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确保温州农民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别

11、,除了必须进一步加强农业,发展乡镇民营企业和县域经济外,还必须抓住体制、制度创新这一关键环节,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把解决温州农民收入增长问题,放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统筹城乡收入分配的总体战略中,逐步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增强农村经济发展后劲,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1)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温州农业发展的实践经验表明,即使将来有条件实行农业规模经营,也不可能完全解决农业比较利益偏低和农民收入水平偏低的问题。这就必须借助于外部规模经济。所谓外部规模经济,指的是因社会分工的深化、专业化程度的提高、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完善以及由此带来的要素投入增加、科学技术积

12、累所造成的生产效率与生产效益的提高。为了把农业经营的内部经济与外部经济有机结合起来,联结成有机统一整体,客观上要求必须建立新的农业经营体制,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农业产业化这种经营组织形式,对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和重新组合,把贸工农和产加销有机结合起来,使农民也能分享农产品加工、销售所增值的一部分价值。这就有利于促进农业由低效益产业转变为高效益产业,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农业产业化能不能得到健康发展,关键在于能否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创立一批在市场上叫得响、占有率高的名牌产品。目前温州有一定规模的农业龙头企业1500多家,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骨干龙头企业7家,市级“百龙工程”龙头

13、企业105家。要有效发挥龙头企业的主导作用,就必须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没有专业化、规模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龙头企业就会成为无源之水。目前,温州已形成商品粮基地100多万亩,名优特产品基地100多万亩,商品用材林基地40多万亩,水产养殖基地30多万亩,等等。(2)大力发展乡镇民营企业。制约温州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的瓶颈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就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不对称、不协调引起的,即农业劳动力在全市总劳动力中的比重,没有能够随着农业产值占温州生产总值的比重的下降而同步下降,也就是说,前者下降的比重明显滞后于后者。以2003年为例,温州农业产值占该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已下降至4.

14、6%,但农业劳动力占全市劳动力的比重仍然高达28%。这是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别扩大的主要原因。为此,必须大力发展乡镇民营企业,加快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从增加非农产业就业和增加农民人均资源占有量两个方面,来增加温州农民的收入。以2003年为例,温州乡镇民营企业从业人员超过100万人,约占温州农村农动力的60%左右;温州乡镇民营企业总产值超过1300亿元,相当于温州农业产值的13倍。温州农民从乡镇民营企业获得的工资性收入,已占农民纯收入80%左右。温州工业化程度较高的一些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已突破10000元。以2004年为例,温州柳市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4698元,虹桥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

15、773元,桥头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650元,北白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300元。(3)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县域经济是区域经济,以县城为中心,以小城镇为纽带,以广大农村为腹地。县域经济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的发展过程,就是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过程。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即发展小城镇),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并因此形成了工业化支撑城镇化、城镇化提升工业化的发展格局,推动了县城和中心镇的发展,促进了产业集聚、人口集聚和农民分工分业,形成了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工农联动、城乡互动的新机制,增强城镇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和对农村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创业门路

16、和就业机会,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与县域经济发展、壮大相辅相成的农村城镇化过程,是建立在农村经济繁荣、农民走向富裕的基础上,再加上农民进入小城镇安居乐业的成本与门槛较低,这就有利于把农民转化为小城镇居民。全国第一座农民城,即温州苍南县龙港镇的发展历程,为全国提供了城镇化的成功范例,其城区人口达10多万人。温州的实践经验表明,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壮大了,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困扰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和农民负担重两大难题。温州农民人均纯收入之所以比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一倍以上,在相当程度上是由于温州相当重视县域经济的发展,闯出一条专业市场块状产业和小城镇建设相互促进的发展县域经济的独特路子。目前温州县域生产总值已占全市生产总值的80%以上。伴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温州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速度,连续21年居于全国的领先地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