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血液生理蚌埠医学院精品课程练习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88037722 上传时间:2023-12-1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3血液生理蚌埠医学院精品课程练习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3血液生理蚌埠医学院精品课程练习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3血液生理蚌埠医学院精品课程练习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3血液生理蚌埠医学院精品课程练习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3血液生理蚌埠医学院精品课程练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血液生理蚌埠医学院精品课程练习(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血液 一、名词解释 1. 血细胞比容(heatocrit) 可塑变形性(lsti dformatio) 3 渗入脆性(osmtcfragy)4. 红细胞沉降率(ertoctsimtation ate ,ESR) 5. 血清(serum)6. 红细胞悬浮稳定性(spenionstablity) 7 血型(bodgroup) 8. 血液凝固(ood coagulin)9 胶体渗入压(coloid osmotc pssue)10.贫血(aneia) 二、填空题: 1. 以细胞膜为界将体液分为( )和( )。血浆是()最活跃的部分,它可沟通各部分组织液,成为细胞与外环境间进行物质互换的( )。

2、2. 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称为( )。 3正常成年男子的血细胞比容为();女子的血细胞比容为()。在脱水时,其值();贫血时,其值( )。4. 正常成人的所有血量约占体重的( )。 5 血浆蛋白中构成血浆胶体渗入压的重要成分是(),具有免疫功能的是( )。 6. 血浆胶体渗入压的生理意义是维持( )与( )之间的水平衡。 . 维持细胞内与细胞外之间水平衡的渗入压是( ),重要是由( )所形成。 8. 正常人的血浆渗入压约为33Om/L.静脉输入0.9%a溶液,血浆渗入压( ),血细胞形态()。9. 正常人血液值为( )。血液pH值的相对恒定取决于所含的多种缓冲物质,在血浆中最重要的缓冲对( )

3、。 1. 成年男子红细胞平均约为();女子平均约为( ),这种差别重要与( )水平有关。 1. 正常成年男子Hb的含量是( );女子的Hb含量是( )。12. 红细胞的脆性越小,阐明红细胞对低渗盐溶液的抵御力越( ),越不易( )。 1. 血沉的正常值男子为( );女子为( )。 14 生理性止血分为( )、( )、 ( )三个过程。 1血液凝固分为( )、( )、( )三个环节。三、选择题: 1. 血浆胶体渗入压的生理作用是A.调节血管内外水的互换 B 调节细胞内外水的互换 C. 维持细胞正常体积 D 维持细胞正常形态 E.决定血浆总渗入压2.下列哪项为等张溶液A.85%NaCl溶液 B.

4、10%葡萄糖溶液 C.1.9%尿素溶液 D. 20甘露醇溶液. .8%葡萄糖溶液3. 全血的比重重要决定于 . 血浆蛋白含量 B. 渗入压的高下 C. 红细胞数量 D白细胞数量 ENaCl的浓度 4全血的粘滞性重要取决于 A.血浆蛋白含量 B.红细胞数量 C.白细胞数量 D红细胞的叠连 E. NaCl的浓度 5.组织液与血浆成分的重要区别是组织液内 A.不含血细胞 B. 蛋白含量低 Ca+含量高 D.K+含量高 . C-含量高 . 血清与血浆的重要区别在于血清缺少 A纤维蛋白 . 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 D 血小板 E. Ca2+ 7.调节红细胞生成的重要体液因素是A.雄激素 B. 雌激素 C.

5、 甲状腺激素 . 促红细胞生成素 E. 生长激素 8 血液凝固的发生是由于A. 纤维蛋白溶解 B. 纤维蛋白的激活 C. 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 .血小板汇集与红细胞叠连E. 因子的激活 9 血液凝固的内源性激活途径与外源性激活途径的重要差别在于*A 因子的激活过程 B. 凝血酶激活过程 C纤维蛋白形成过程D 有无血小板参与 E. 有无a2参与10内源性凝血途径的始动因子是 . 因子 B.因子 C.因子 D. 因子E 因子 11. 肝素抗凝的重要机制是 A. 克制凝血酶原的激活 . 克制因子的激活 C.增进纤维蛋白吸附凝血酶 D. 增强抗凝血酶活性 .克制血小板汇集 2. 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始动

6、因子是 A 因子B. 因子 C 因子D 因子 E 因子X13. 在凝血过程中将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的凝血因子是 A. 因子aB. 因子C.因子 D.因子XaE. 因子Xa14. 凝血酶的重要作用是 A.加速因子复合物的形成B. 加速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形成 C.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 D. 激活因子E. 增进血小板汇集 15 血管损伤后止血栓能对的定位于损伤部位有赖于血小板的哪项特性 A. 粘附 B. 汇集 C. 收缩 D 吸附 释放 16血凝块的回缩是由于. 纤维蛋白收缩 B 红细胞叠连 C 白细胞变形 D 血小板收缩蛋白收缩 E.红细胞破裂 17 O型血的红细胞膜上具有 A 抗原B.

7、 B抗原 C. 抗原 D.抗原 E. C抗原 18Rh阳性是指红细胞膜上具有 A C抗原 . A抗原 C. D抗原 D. 抗原 E. B抗原 19.下列哪项不是血浆蛋白的生理功能 A.运送O2和CO2缓冲功能C.参与生理止血 D. 参与机体的免疫功能 E. 维持血浆胶体渗入压 2某人的红细胞与型血的血清发生凝集,而其血清与B型血的红细胞不发生凝集,分析此人的血型为 A. A型B. 型 . O型D.AB型E.Rh阳性 2某患者血沉增快,若将该患者的红细胞置于正常人血浆中,其红细胞沉降的速度将 A. 增快 . 下降 C 正常 D. 无变化 E 无法判断22. 某患者在胃大部分切除后浮现巨幼红细胞性

8、贫血的因素是对哪项物质吸取障碍 . 蛋白质 B. 叶酸 .维生素B12D. 脂肪 .铁 3. 血小板减少的患者,皮肤粘膜常自发性浮现出血点和紫癜,重要是由于A.不易形成止血栓. 血管不易收缩 C.不能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 . 血凝块回缩障碍 .血液凝固障碍 24. Rh阴性妈妈,其胎儿若Rh阳性,胎儿生后易患A 血友病 B. 白血病 C. 红细胞增多症 新生儿溶血病 E.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四、问答题: 1.简述血浆蛋白的生理功能。 2.何谓纤维蛋白溶解?基本过程和意义如何?. 3. 红细胞的生成原料和影响因素有哪些?4. 内源性凝血系统和外源性凝血系统有什么区别? 5. 正常状况下,为什么循

9、环系统的血液不发生凝固而处在流体状态? 6. 什么叫交叉配血?输血原则有哪些?第三章 血液(参照答案) 一、名词解释: .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比例。成年男性为4%-50%,女性为37%-8%。 2 红细胞在血液循环中通过不不小于其直径的毛细血管和血窦孔隙时,将会发生卷曲变形,过后又恢复原状的特性。 3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 4一般以红细胞在第1小时末下沉的距离来表达红细胞的沉降速度,成年男性为0-15m/,女性为0-m/h。. 指从凝血块中析出的液体部分。 . 红细胞悬浮于血浆中不易下沉的特性。 7. 指血细胞膜上所存在的特异抗原的类型。一般所谓血型,重要是指红细胞血型

10、,根据红细胞膜上凝集原进行命名。8.简称凝血,指血液从流动的溶胶状态转变为不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由血浆中蛋白质所形成的渗入压,7%-80%来自白蛋白。 1.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 二、填空题: . 细胞外液细胞内液 细胞外液中间环节 2. 内环境稳态 3. 405% 3748 升高 减少4. %8% 5白蛋白球蛋白 6. 血浆 组织液 . 晶体渗入压 NaC8 不变不变 . 7.35745 aHCO3/H2O310.5.102L 501L雄激素 11.12010g/L11150gL12. 高 破裂 13. 015mm/h020mm/14 血管收缩 血小板血栓形成 血液凝

11、固 15 凝血酶原酶复合物形成 凝血酶原的激活 纤维蛋白的生成 三、选择题: 1A2.A 3.C4.B 5.B.B 7.D 8.9.A0.A 11D 12.C 1A14.15.A16D 17.D18.C 1.A 20D .C 22.C 3.C 24.D四、问答题:1 其生理功能:运送功能;缓冲作用;参与机体免疫功能;维持血浆胶体渗入压;参与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 2. 纤维蛋白溶解是指体内纤维蛋白和因子水解的过程。基本过程涉及:纤溶酶原的激活和纤维蛋白的降解。其作用是清除体内多余的纤维蛋白块和血管内的血栓,使血流畅通,保持血管内血液处在液态。3.红细胞的生成原料有铁和蛋白质。铁的来源有两方面

12、:一为食物中摄取Fe3,维生素C将Fe+还原为e,Fe在酸性环境中易被吸取,每日约吸取mg左右。二为红细胞在体内破坏释放出来的2+重新被机体运用。蛋白质是由食物中摄取的,分解后的多种氨基酸,在骨髓中有核红细胞内的聚核蛋白体处合成珠蛋白,作为血红蛋白构成成分。影响红细胞生成的因素有:维生素B12、内因子和叶酸。叶酸正常每日由食物中摄取50100.它直接参与细胞核中DA的生物合成,增进红细胞的生成、发育、成熟。维生素B1能增长叶酸在体内的运用率,促使贮存型四氢叶酸活化,而增进DN的合成。内因子是胃腺壁细胞分泌的一种粘蛋白,它可保护和增进维生素B12的吸取,而间接增进红细胞的生成。4. 内源性凝血系

13、统与外源性凝血系统重要区别是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的途径不同。 内源性凝血系统的形成是指参与凝血过程的所有凝血因子都存在于血管内血液之中。当血管内膜损伤暴露出胶原纤维或基膜,凝血酶原激活物生成过程如下。(1)血浆中因子接触受损血管壁的胶原纤维或基膜被激活为a.()在a的摧化下,因子被激活为因子a.()在的摧化下,因子被激活为a.(4)因子a、因子、C2+和血小板磷脂共同摧化因子,使其活化为a.(5)因子、因子V、Ca2和血小板磷脂共同形成一复合物,称为凝血酶原激活物。整个形成过程参与的因子较多,反映时间较长。外源性凝血系统是指血管壁受损伤外,机体其她组织亦受损伤并释放凝血因子参与凝血的过程。()组

14、织损伤释放出因子(组织凝血致活素)进入血液后与Ca+、因子共同组合成复合物。()在因子、Ca2+、因子复合物摧化下因子转变为a,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此过程较内源性凝血系统参与因子少,反映时间短。5. 在血管无明显损伤或破裂的状况下,心血管内也常常有少量的纤维蛋白形成,阐明在心血管系统正常时也发生凝血过程。然而,在正常机体内血液并没有凝固,却处在流动状态其因素有如下几方面: ()心血管内皮光滑完整,可避免经接触粗糙面活化作用而引起内源性凝血,同步也避免血小板的粘着、汇集和释放作用,避免凝血因子活化。()机体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活动,可迅速溶解所形成的少量纤维蛋白。(3)正常血浆中存在着肝素、抗凝血酶等抗凝物质,使凝血过程发生极为缓慢。(4)血流迅速,一旦血浆中某些凝血因子被激活后,迅速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