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案例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88035842 上传时间:2023-12-1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案例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案例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案例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案例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案例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案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案例(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创设情境,以读见悟,读中体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案例案例描述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在情境中精读课文,感受诗人与朋友话别的情景。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情感。积累一些有关友谊的古诗。初步领悟何为真正的友谊。教学准备:学生: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搜集反映朋友间友谊的古诗,并制作成书签,朗读并尝试背诵老师推荐的古诗赠孟浩然;教师:制作课件和书签,了解学生的准备情况。 教学过程: (音乐送别为此课的前奏。) 一、复习引入,初步设疑: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为好朋友送别,李白的心情非常激动,他吟出这样一首诗课件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自读古诗,在不懂

2、的地方做上记号。交流自己的问题。(课始通过复习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并初步设疑,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创设情境,精读悟情。 在第二自然段的教学中,我让学生体会李白、孟浩然当时的心情,重点理解何为“依依惜别”。我感到第三自然段的内容是文章的精华所在,人物对话意蕴深厚,情谊浓浓,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教学中,我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自由倾吐表达。请欣赏这段的教学教学设计:师:离愁别绪在心底,情难启,口难开,可有些话总得说出口。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 生接读李白的话。 (1)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品味6个“您”) (2)李白为什么如此敬仰孟浩然呢?从

3、赠孟浩然这首中就能找到答案。谁来背一背?课件显示。 赠孟浩然 (李白) (3)请已经查阅到资料的同学介绍诗意。(揭示孟浩然的诗品、人品都很好。指导读出敬仰、赞美之情) (4)练习朗读李白的话(自己练习指名2组代表表演读) 过渡:其实,孟夫子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却把无限的眷恋深深地埋在心底,反而去宽慰自己的好朋友李白。他是怎样宽慰的?根据回答再出示句子: 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说道:“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1)出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指导理解“知己”在文中指谁?)(2)“海内

4、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这句话,在课文中就是指生读(李白和孟浩然虽然分别了,但是他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3)你是怎样理解“永世不绝”的? (4)再次读孟浩然的话,领悟深远含义,他想告诉李白什么呢?(5)指导朗读。 分角色表演话别的情景。 对于第四自然段的教学,我重点采用引读的方式,通过教师深情并茂的语言渲染,带领学生进入意境,达到“多情合一”的教育佳境。在指导学生用表演的形式理解“伫立”和“凝视远方”这两个词后,我用课件出示:李白伫立江边,凝视远方,目送好友渐渐远去,他想:( )。(实践证明,此处以填空的形式让学生放飞心灵,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多元化的理解表达,进一步内化对文本的

5、理解,教学效果好。)在集体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话锋一转: 朋友已远行,从此人海茫茫,天各一方,这一别不知何时才能见面啊,想到这,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出示并齐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 以“李白把孟浩然送走了,你们的问题也解决了吗?”质疑,照应课始提出的问题,首尾呼应。学习至此,孩子们兴致盎然,争先恐后地想告诉大家自己对课始所提问题的理解。 三、课外拓展,其乐融融。教学末了,师生集体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送别的古诗, 再选择自己制作的书签赠送给自己的好朋友,分享资料,传送友谊,一起积累,共同成长。回到课件的首页(音乐送别声中结束全课。)反思和

6、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整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维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鉴于此,我认为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给足时间,让学生沉下心来,走进文本,走进人物内心世界,阅读品味,领悟内容,体验情感。在黄鹤楼送别的教学设计中,我注重通过创设阅读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阅读,动情地朗读,通过补充部分送别诗,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阅读的积累,感受古诗的悠远流长,努力使课堂教学真实、朴实、扎实、灵动,让孩子真正学有所得。 黄鹤楼送别这篇课文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

7、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本文诗文互照,情景同现,表达了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此文描述的内容离孩子们的生活世界较远,但课文结构严谨,语言清新,蕴含丰富,在教学中,我努力创设情境,遵循以读见悟,读中体情的阅读规律,让孩子们徜徉于文本描写的情境中,潜心会文,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让入情入境的朗读贯穿教学的全过程,把词句的理解寓于朗读之中,引导孩子们读出字里行间包含的感情,找到属于自己的东西。课堂上,我重视给学生独立感悟的机会,促使学生的情感融合到诗人的情感之中。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 ,我认为没有情感的教学是不吸引人的教学。为了让学生正确理解文中提到“您的人品令人敬仰”、“誉满天下”以及对

8、王勃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的引用,让孟浩然的形象在学生心中丰盈起来,让学生在情感上与李白产生共鸣,也对孟浩然充满敬仰之情。我采取了以下教学策略:适度把课外资料引入课堂,尽力拉近文中人物与学生的心灵距离;引导学生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进行角色转换,演一演话别的情景;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叙述创设情景。这样既有利于帮助学生感悟课文内容,又使孟浩然这个人物形象在学生心中变得“充实”“厚实”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我非常注重留给学生值得思考回味的问题,激发阅读兴趣,引导其与文本充分接触,通过自主阅读,集体讨论,在汇报交流中升华认识,分享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我感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正确地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正确地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清楚自己地观点。其实,每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场合都会有不同的情感体验,由于情感、阅历的差异,会对同样的阅读材料产生不同的认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学会倾听,做一个课堂信息的捕捉者,判断者和组织者,以平等、宽容的态度看待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不要以已之见强加于学生。我认为,语文教学中与其耗费课堂上宝贵的时间进行所谓的“吃透课本”的无意义的分析与讲解,不如腾出时间让孩子进行朗读感悟,当学生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的认识,感受的时候,当学生在课堂上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的时候,不正是在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