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郓城县实验中学高考语文 鉴赏诗歌的语言复习学案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88034596 上传时间:2023-02-1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9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郓城县实验中学高考语文 鉴赏诗歌的语言复习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山东省郓城县实验中学高考语文 鉴赏诗歌的语言复习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山东省郓城县实验中学高考语文 鉴赏诗歌的语言复习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山东省郓城县实验中学高考语文 鉴赏诗歌的语言复习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山东省郓城县实验中学高考语文 鉴赏诗歌的语言复习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省郓城县实验中学高考语文 鉴赏诗歌的语言复习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郓城县实验中学高考语文 鉴赏诗歌的语言复习学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鉴赏诗歌的语言学案第一课时复习目标:1、了解诗歌语言的一般考查方式2、剖析诗歌语言类题型的一般解题方法考查方式:对诗歌语言的考查主要有以下类型:1、对关键词语的品味(词)2、对关键诗句的理解(句)3、对语言风格的概括(篇)一、对关键词语的品味1、炼字:以赏析生动传神的词语的方式考查2、诗眼:以鉴赏“诗眼”的方式考查3、领字:以分析作品中的关键词语的方式考查(一)分析炼字型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炼的,往往一句一词甚至一字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特征,深刻地反映思想内容。这种题型要求赏析时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技巧的精妙。诗歌“炼”字,主要是考查动词、形

2、容词、数量词、虚词,词性改变的活用词,以及一些在形式上与众不同的特殊词。如叠韵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1)炼字题的命题方式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 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什么作用?(找出关键词,并赏析)简析某句中某个字的妙处或说出某字的表达效果等(直接鉴赏关键词)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一个更好?为什么?(比较鉴赏)2、答题步骤:(步骤一) 1、析字(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步骤二)2、述景(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步骤三)3、(点技巧)析效果(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如该字用到了-

3、手法,要指出这个字特殊的语法现象或修辞手法,如词类活用、拟人、通感、化静为动)例1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子规 元曹伯启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注】子规:即杜鹃,又名蜀魄、蜀魂、催归,相传为古蜀王杜宇所有。提问:本诗第二联中的“空”字极富韵味。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3分)参考答案:(步骤一)“空”字在诗句中是“徒劳的”“白白地”的意思。(步骤二)远在外地的贪夫倦听子规啼叫空自低首。(步骤三)“空”字既传神地描绘出贪夫倦听却不得不听的矛盾之态,又形象地表达出了贪夫徒劳无奈、难以排

4、遣的惆怅之情。例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端居 李商隐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注端居:闲居。素秋:秋天的代称。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参考答案(1)不能换成“对”或其他词。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用“对”或其他词难以收到这种表达效果。(如果认为用“对”或其他词好,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

5、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从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也可比较鉴赏【步骤分析】一、明确回答自己认可的对象,绝不含糊;二、解释手法、内容(考虑结构、表情达意、音韵等方面的作用。)如在写景句,就勾勒其描绘的画面。如在抒情句,就写出其能更好地抒发的情感。三、确定比较点,强调认可答案的优处。(注:也可适当分析相比较词语的不足)练习1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答案: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

6、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二)分析诗眼型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表现出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查对全诗的把握程度。分析诗眼就是抓住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词进行品味,看其在拓深诗的意境、传达诗人情感上所起的作用。1、诗眼【诗眼】指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字或词。2、【提问方式】本首诗歌的诗眼是某一字,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你认为这首诗某一联两句中“诗眼”

7、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3、答题步骤:步骤一:明确指出作为“诗眼”的词,并解释诗眼句的意思;步骤二: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分析该词在突出主旨、营造意境和诗歌结构上所起的作用。4、解题方法:(1)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解释诗眼句的意思。解释的时候用描述的方法解释,不能用直译的手法。(2)联系全诗的感情作答。有的诗以抒情为主,那么分析诗眼就要联系全诗的感情。(3)联系全诗的表现手法作答。有的诗感谢情是与表现手法联系在一起的,在联系感情的时候,还要顾及表现手法。另外,对于诗眼的鉴赏还应注意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例1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8、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提问】古人有“一诗之眼”的说法。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个字?以颔联为例,说说是如何体现诗眼的?参考答案步骤一:1点出诗眼,并释义。步骤二:2紧扣诗眼,解释句意。步骤三:3结合表现手法指出如何突出诗眼。(步骤四)4、总结该联如何点明主旨,突出诗眼。答:(1)、孤 飞鸣声念群(2)颔联“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意思是“一片孤单的雁影,遗失在万里云天中,真令人心生怜意”:“一片”、“万重”对比,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谁怜”二字直抒胸臆,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颔联两句形象地写出了路远雁孤、同伴难寻的凄苦之情。(3)这首诗描写的是离群独飞、思念同伴的孤独凄苦、

9、热烈执着的大雁形象。(2分。关键词“孤单困苦”“执着念群”,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诗歌通过孤雁表达了诗人对战乱中颠沛流离的亲人和朋友的思念之情,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以及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和执着精神。(2分。答对第一点得1分,答对第二点或第三点得1分。)(三)分析 “领字 ”型1、【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或某词统领全诗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分析有人认为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2、【解答分析】古诗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定下全诗的感情基调,统领全诗的主旨,分析关键词必须围绕全诗进行赏析。赏析“领字”步骤分析:(1)全诗紧扣该词分别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

10、。(2)该词对领起内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表达了 情感)。(3)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如线索、呼应、铺垫等)。例1夜归 (宋周密) 夜深归客倚筇(qin)行, 冷燐依萤聚土塍(chn)。 村店月昏泥径滑, 竹窗斜漏补衣灯。【注】倚筇:扶杖。燐:燐火,俗称鬼火。萤:萤火。土塍:田埂。【提问】 “夜归”是本诗的关键,它是怎样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参考直接点明“夜归”,刻画出归客倚杖蹒跚而行的疲惫之态。以“冷燐”“萤”“月”等意象渲染夜色凄凉,烘托归客孤身夜行的凄凉,反衬归客急切归家的心境。以深夜犹见“补衣灯”的感人场面结束。与先前的凄凉形成反差,更烘托出游子深夜归家的复杂心情,意味

11、深长。例2 山行即事 宋王质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荷雨洒衣湿,蘋风吹袖清。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注蘋:一种水草。酲:Chng,酒后神志不清,诗中指精神不振的样子。鸥性:海鸥,性喜在海上随潮迎浪,上下飞翔。狎(xi):戏耍,玩弄。首联的“议”字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答案】浮云在碧空里来来往往,忙忙碌碌地“议论”天阴天晴。风雨不大,但雨后给人凉爽惬意的感觉。喜鹊欢唱,鸥鸟嬉戏,明净秀丽的山色真叫人神清气爽,困意全消啊(2分)!拟人手法。 “阴”、“晴”。有声有形,有动有静,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第二课时二、对关键诗句的理解(分析关键句型)古代诗歌的语句具有凝练

12、且内蕴丰富的特点,往往一句诗就蕴含有深刻的思想内容。赏析诗句不仅要读懂其字面含义,还要联系全诗主旨、表达技巧仔细推敲、揣摩其言外之意,在理解、分析的基础上,鉴赏古人炼句炼意的精妙。(一)、解句题的总体思路:第一步,释句意,点出诗句的表面意或言外意;第二步,明手法,说出该句运用了什么手法;第三步,点情景,概述该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创设了怎样的意境;第四步,析感情,指出该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二)、具体题型及答题步骤解析哪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结合全诗谈谈你对某句的理解或赏析或本首诗中,你最喜欢那一句,请简析理由某句话的作用是什么?对某句话的赏析。某句诗换作另一句,哪句好。为

13、什么?2、【答题步骤】简析句意结合文意赏析(手法、作用:写出了什么表现出了什么)分析作用、效果、表达的主旨、情感(该词句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该词句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例1 江村 杜甫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有人认为本诗最后一联为喜幸之词,你同意吗?为什么?答:不同意。(步骤一)最后一句的意思是只是靠着老朋友帮助才能维持生计,对世事也不再有何追求了。本诗前三联渲染出一派恬静幽雅的田园景象,诗人闲适地享受着妻子儿女的家室之乐。(步骤二)经历长期离乱后,重获家室儿女之乐,诗人怎能不感到欣喜满

14、足。(步骤三)但最后一联表面仍是喜幸之词,实则包藏了多少悲苦与无奈。眼前的闲适生活是建立在“故人供禄米”的基础上的。此刻寄人篱下,艰难辛酸溢于言表。因此不同意“喜幸”之说。例2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提问: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答案: “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2)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像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

15、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想向1分,画面描绘2分)诗的语言朴实无华。(平易通俗)例3东坡 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注: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荦确:山多大石貌。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答案:(1).(1)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3分)(2)“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3分)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