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文化的现实意义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88032645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道家文化的现实意义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道家文化的现实意义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道家文化的现实意义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道家文化的现实意义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道家文化的现实意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家文化的现实意义(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道家文化的现实意义传统凝聚在千百万年的历史之中,一个民族是无法摆脱自己与生俱来的文化传统。道家文化,以先秦时代的哲学家老子为其创始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道家思想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如老子的虚怀若谷、宽容谦逊的思想,恬淡素朴、助人为乐、反对争名夺利的思想,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思想等。正是这种道教文化的发扬,形成了中华民族开阔的文化襟怀,使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能够经久不衰,愈来愈繁荣昌盛。道家文化的根本和核心是“道”。“道”的非实体性,使之不能对其定义,不能问其是什么,而只能加以描述。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谓“生”所描述的,就是创生,就是创造。

2、老子揭示了“道”是创生之本,创造之源,创造之境。“道”最具原创性,它可生一、生二、生三乃至万物。道家对“与道为一”的追求,实质是对人生自由的追求,对更高创造的追求。因为进入到“与道为一”,就进入了自如自在无遮无碍的境界。道家的精华在于参透自然、社会、人生的客观规律,以道术秉要知本,故能事少而功多。道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性和人本身的超越性,主张以“无为”为体,以“无不为”为用,以一个“忍”字应世,相信“柔弱胜刚强”,以返朴归真、回归自然为本。一、道家文化的自由精神道家文化的突出精神,是自由精神。尤其是庄子的思想,更富有追求由的精神。道家的自由精神主要表现为突破传统、世俗、自我等束缚,开放心灵,拓

3、宽视野,解放思想。道家希望通过这种追求,引导人们达到自由之境界。道家文化多方启示人们,打破思想僵化闭塞,摆脱世俗束缚,去获得精神自由,创造自由。超越世俗的实用功利目的,才能达到大用。突破僵化、狭隘、闭塞,才会有新追求新创造。道家文化的自由精神,对我们有许多创造智慧的启示。其主要是,精神自由才能突破传统、世俗观念的束缚,才能有精气神好奇心去探索这个世界。精神自由,才能有奇思异想,才会想出新办法,走出新路子。对于当代人缺乏原创性的问题,自由精神的培养是重要的一维。为了培养有利于原创的自由精神,就要破除种种阻碍。二、道家文化对个性、真性的张扬。道家文化的特色是强调个性任自然。道家认为仁义礼法规范都具

4、有“人为”的性质,它不是出自人的自然,而是一种外在的人为的强制力量,它对人的真性和个性都具有束缚性和破坏性。这种破坏性使天下“失其常然”,“莫不奔命于仁义。道家文化对个性真性的大力张扬,所显示的创造智慧是,有个性真性,才有生机,才有生命力和创造力,也才有美的社会,美的人生。个性和真性是生命的灵魂,是创造的根基。个性的缺失是当代人缺乏创造性的重要原因。例如应试教育的标准化训练,就容易导致个性的缺失,模糊了人的特色。“统一”的要求和规定,使个性突出的思想难以产生。人们一般是按照社会要求定位,做应该做的事,说应该说的话。个人的意愿、兴趣、爱好,特点,退到次要、边缘。突破世俗的个性,往往被视为“异端”

5、而受到挑剔,这又造成人们从众随俗的平庸心态。道家文化的创造智慧启示我们,个性真性的压抑是创造的天敌。要培养当代人的创新精神,必须充分认识:要想生命绽放出创造之花,就不能压抑个性,就要发挥个性的创造性。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适其个性,合其本性,才有创造的积极主动性。同样,个性舒展,才有最好的情绪,最敏感的触觉,最强的自信,才有创造的兴趣、精神和灵气。三、道家文化的理想精神对于道家文化,一直存在着这样的认识和理解,即道家思想有出世的消极、复古落后等等。其实,就从上面我们论述的三个问题来看,无论是“与道为一”、自由精神,还是个性真性的张扬,都是具有理想精神的。从道家文化深刻的批判性和超越性,也可以看到

6、,道家文化的主要精神是积极的,道家文化追求的“与道为一”的大境界更是一种理想境界。人们都可以感受到,老庄提出的许多思想,可以去追求,趋近它,但很难达到它。原因就在于它是理想境界。象“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理想的缺失也是当代人缺乏创新精神的重要原因。当代社会物欲膨胀,一味追求实利的趋向,使人们变得很务实很理性,不实用的即被视为“无用”而虚置,理想追求和精神信仰都被淡化了。结果是,人们在获得名利后,反而感到精神空虚,没有寄托了。道家文化的理想精神启示我们:理想的火花,才能点燃创造的激情。精神空虚,没有理想没有追求,就不可能激发创造性。如果连理想的梦都没有,便什么也没有了。只想今天

7、,不想明天的人,是不会有“苟日新,日日新”的创新精神的。因此,理想的激发应引起培养创新精神的充分关注。四、道家文化的的和谐思想在构建和谐社会,寻求和谐文化渊源的过程中,大多数学者都把目光放在了儒家“和合”、“中庸”等思想上,这是合逻辑的,也是有益的。但这些和谐观主要寻求的是人与社会的外在环境、体制、氛围的和谐。而站在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所追求的和谐社会,除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的和谐之外,更终极的目标应该是人内在的和谐感受,即人生的和谐、自由与解放,既包括人内心感受到的平静、快乐,也包括幸福感和满足感。关于这一方面,传统中华文化中,道家思想在许多方面有着更为深刻、独

8、到的见解。学习并弘扬这些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和谐人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道家从维护个人利益的角度出发,在经济理论、社会实践方面创立了“人本”的思想观点,主张通过维护每个人的个人利益来达到社会的和谐繁荣,道家尖锐批判了以天下为根本的政治观点,认为这是“悉天下奉一身”的罪恶表现,在社会制度上主张以维护私有制的利益促进社会的“大同”,这跟当今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私有制度有所不一样,道家的观点是以私有来促公有。道家主张不损害个人利益,也不能侵犯个人利益,只要每一个人的利益得到应有保障,每一个人的个人利益不受到侵犯,甚至包括自然界的动物植物的利益不受侵犯,把不受侵犯的个人利益加在一起就是社会的利益

9、得到保障,只有每个人的利益得到了保护,整个国家才能是真正的繁荣。道家的这种思想对今天的政治经济发展起到了卓越的作用。“无为”思想的产生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人们尊重自然,尊重他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人和谐相处,为了构建和谐、保护这种和谐,人们立了许多规矩,这许规矩便是现在的法律,法律是和谐的基本保障,法律是和谐的最低标准。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既有情感的流露,也有情感的回馈,这种感情的互动是自然的,也就是道的表现形式。当今社会中官与民、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都需要这种表现形式,表现的越充分,人心就越顺畅,做事越顺利。这就是道家思想的原意,也是我们所倡导和谐社会的基础,所以,我相信社会发展离不

10、开和谐,只有社会和谐了,人类才能拥有共同的幸福、更大的幸福。今天,中国文化重新建构的历史任务又摆到了我们民族面前。我们不仅要重视新儒学与现代化问题的研究,而且也要注意重新认识和探索道教文化的意义。道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是与儒家同等重要,只是在政治思想上一为表显一为裹藏之别而已。道家深厚的哲学理论,为中国其它传统文化提供了创造力的思想泉源。至于道家文化在中国的艺术、绘画、文学、雕刻、建筑等各方面的影响,则是占据了绝对性的主导地位。即使说,中国艺术的表现,即为道家艺术的表现亦不为过。当然,道家哲学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艺术等社会活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得中国的知识分子,不会有太强的儒家本

11、位政治理想,绝不执着于官场的追逐与性命的投入,而是具备更加轻松地发现自然开阖与进退之道,理解生息出入之间的大智慧。我们对道家、道教的经典著作如道德经、庄子等应该进行认真的校释和研究,揭示这些著作的真实意义,纠正学界及政界多年来对道家文化的误解和偏见。我们应该注意到道家思想的现代意义,并以现代科学和哲学汲取道家与道教文化的精华,这对我们很有启发。我们应该在中国学术界改变陈旧的经学式的治学方法的思维模式,努力吸收现代科学和哲学的精华,以促进道家和道教文化的研究。同时,我们还应努力开发道家与道教文化的精华,在现代化的进程和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中,达到两者的互补。另外,道教中还有大量哲学、宗教学、民俗学、古化学、心理学、性科学、养生学的内容,可供我们清理和研究。我们应该从现代科学和哲学的角度重新认识道教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