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心理学打印笔记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88031827 上传时间:2023-03-18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8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艺心理学打印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文艺心理学打印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文艺心理学打印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文艺心理学打印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文艺心理学打印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艺心理学打印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艺心理学打印笔记(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艺心理学笔记【导论】文艺心理学:就是以审美主体在一切审美体验中的心理活动为研究对象,从整体的角度,从动态的角度,来揭示主揭示审美主体在一切审美体验中的心理活动的内在规律的一门科学。文艺心理学的任务:从整体的角度,从动态的角度,来揭示主体审美体验中各种心理因素是如何发挥自己的功能的,是如何相互了解和相互作用的,从而揭示审美主体在一切审美体验中的心理活动的内在规律。普通心理学:研究人类的普遍心理的一门科学,带有自然科学的性质,它的研究更多采用实验方法,力求定量定性。心理活动:即把审美主体的心理当做一种人类活动,一种人类的精神活动。它是动态的,不是静止的,是多面的,不是单一的,是相互了解的不是彼此

2、孤立的。审美体验:是人的一种生命体验。作为一种心理活动,它指向人的生命,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常常使人进入心醉神迷、物我两忘的境界,这种心理活动又是以经验作为基础的,它是对经验带有感情色彩的回味、反刍和体现。审美心理机制:艺术创作过程和艺术接受过程中,语言、视觉、情感、记忆的各自功能和相互了解相互作用。另外还是审美主体心理活动的社会实践性。问:文艺心理学同文艺学其他分支相比,有什么优势?答:文艺哲学的特点:对文艺现象作的本质做形而上学的阐述,诸如文学的本质是什么,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对文艺现象作宏观的概括,对文艺现象微观的把握很无力。文艺社会学的特点:从社会历史的角度来研究文艺现象,把文艺现象

3、看作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着重研究文艺与社会的关系。局限是无法顾及文艺活动的全部丰富性和复杂性,很难充分重视艺术家的个性。文艺心理学的特点以及优势:文艺心理学把研究重点从审美客体转向审美主体,采用了“自下而上”的方法,不是从高度思辨和演绎的方法,而是经验的、实证的和归纳的方法。它能进入到艺术创作和艺术接受的个性心理的深处,这是文艺哲学和文艺社会所无法进入的领域,使一些复杂而微妙的艺术现象和审美现象得到科学而具体的阐释。与文艺哲学相比,对文艺现象作微观的把握更准确;与文艺社会学比,顾及了文艺活动的全部丰富性和复杂性,充分重视了艺术家的个性。问:文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答:文艺心理学的研

4、究对象是审美主体在一切审美体验中的心理活动,是文艺创作和文艺接受活动中的审美心理机制。审美体验是其核心命题。从研究审美主体在一切审美体验中的心理活动内在规律这一命题出发,文艺心理学研究内容包括:作为体验阐释者的艺术家;作为体验迹化的创作过程;作为体验形式化的艺术作品;作为二度体验的艺术接受。问:文艺心理学同普通心理学是什么关系?答:普通心理学研究的是人类的普遍心理,文艺心理学研究的是人类的特殊心理审美心理。后者比前者更复杂微妙,有自己鲜明的特征和独特的内容。从研究方法看,普通心理学带有自然科学的性质,它的研究更多采用实验方法,力求定量定性;文艺心理学面对情感色彩强烈和复杂微妙的审美心理,更多采

5、用体验和内省的方法,要达到定量和定性的难度较大。当两者结合时,必须充分重视普通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它是文艺心理学研究的基础和前提。其次,还必须充分注意审美心理的特点,强调从审美主体的心理实际出发。第一章【文艺心理学的理论背景】审美阀原则:德国实验心理学家费希纳在其著作美学导论中提出16种原则之一。审美阀原则运用于意识水平,它要求刺激在它能够使主体产生快乐或痛苦之前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和持续时间。换言之,进入审美阈限的刺激,才可能唤起审美愉悦。唤醒理论:英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贝里尼的理论,又称“规范与审美愉悦的关系理论”。用于人的审美则指,其愉悦由两种唤醒而得到:一是“渐进性”唤醒,它使情感达到适当

6、程度,其过程是紧张情绪的适度递增;二是“亢奋性”唤醒,情感超过可意的程度而剧烈上升,然后在唤醒下退时获得一种解除的愉快。潜意识:奥地利精神分析心理学家佛洛依德提出,人的精神活动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面。潜意识是人类精神活动最深层和最原始的部分,在这个层面充满着不容于社会的各种本能和欲望,它们时刻想冲出前意识和意识的层面表现出来。意识的抑整理用强迫它们留在潜意识深处,潜意识的大部分不能呈示到意识的水平上,但它却在冥冥之中影响甚至规定着最细微的活动。俄狄浦斯情结:弗洛伊德的著名论点。即人从儿童时期就有了性的意识,男孩的恋母弑父的情意综,就是俄狄浦情结。人格结构:佛洛依德在自我与本我一书中阐

7、述,认为人格的构成包括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所谓本我,它是原始的、生来就有的潜意识的部分,遵循顺应本能冲动的愉快原则。自我代表着理智,以现实的原则来控制本我。超我是伦理化的自我,带有理想的特征。集体无意识:由瑞士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医师荣格提出,指的是那种由于某种潜在体验的普遍性而形成的人类无形的基本模式或原型的储存。它并不为个体的显意识所掌握,尽管它包含了连远祖在内的过去所有时代积淀的经验及其影响。原型:荣格提出,原型指的是集体无意识中一种先天倾向,是心理经验的一种先在决定因素,它使个体以其原本祖先当时面临的类似情景所表现的方式去行动。如英雄、大地母亲、智慧老人、魔鬼等都是原型。自卑:奥地

8、利心理雪茄阿德勒动机理论中的重要解释概念。自卑情结,原指来源于器质性缺陷的自卑感,后兼指种族歧视造成的少数民族儿童自卑感。阿德勒认为,自卑感是人人都会有的一种情绪,起源于童年期的弱小和无助,但只有附加的器质性缺陷和社会性的挫伤才会形成一种复杂的情结。意识到自己处于劣势,会使人产生一种内在驱力或动机要改善出镜争取优势,求得对卑下的补偿。镜像阶段:精神分析学者拉康认为,即人初涉世界是非主体的,不分化的存在,在我与物之间没有什么区别。但是,一旦到了一定的年龄阶段(大约6-18个月)就进入镜像阶段,人就达到一次主体性跃迁的转换点。即婴儿在镜子中看到自己,也就是看到镜像活动与自己身体活动之间的关系时,他

9、为自己的发现感到高兴,并拼命向镜子靠近,以便看得更清楚些。这种识别的行动正是“我”的初次出现,也就是所谓的“初次同化”(婴儿和镜子的合一)。P42同形性:格式塔心理学的基本观点之一,认为在知觉活动中,在作为对象的物理现象与作为认知主体的人的大脑生理现象之间存在着某种同形关系。P45表现性:美国德裔心理学家阿恩海姆指出,每一件艺术品都必须表现某种东西。这就是说,任何一件作品的内容都必须超出作品中所包含的那些个别物体的表象。这意味着,艺术品所表现的东西并不存在于作品中的各个组成部分中。表现性就存在与结构之中,也就是艺术品的“格式塔质”,它是在作品各组成部分的了解中呈现出的总体性质。知觉概念:阿恩海

10、姆认为,知觉过程就是“知觉概念”形成的过程。我们可以理解为:人们感知外物时,大脑皮层就开始了对该物的结构特征的提炼过程,而不是将这个物体的形状原原本本地印进脑海中。从这个意义上说,感知具有抽象性。简化原则:阿恩海姆指出,任何作品的形式都应当在主题所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的简单,这是一个正确的艺术原则。对于绘画之类的造型艺术来说,所谓简化就是要抓住表现的结构特征,用最精粹的形式将其呈现出来。需要层次: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可分为7个层次,它们由低级到高级分别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识需要、审美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只有较低层次的需要基本得到满足时,较高层次的需要才会发生

11、。人在满足高一层次的需要钱,至少必须部分满足第一层次的需要。(注:马斯洛在需要层次论中片面地强调了个人内在价值的实现,忽视了社会理想对人的积极性的作用。)自我实现:指人的自我发挥和自我完善的一种欲望,也就是一种使自己的潜能得以实现的倾向。高峰体验:指人在进入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状态时可能感受到的一种欢乐之极的体验。高峰体验是自我完善过程中的一种自我奖赏,类似宗教皈依时刻的神秘体验。它的特征是瞬间产生,转眼即逝。决定论原则:人的心理和意识是属于个人的,是有个体性的,同时又是受社会生活所制约的。在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看来,心理决定于生活方式,并且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变化,它总是积淀着社会文化历史的蕴含。

12、意识与活动统一原则:社会文化历史学派认为,活动是人对周围现实的能动反映,被反映的东西转化为主观映像、转化为观念的东西,同时,也正是在活动中,观念的东西转化为活动的客观产物,转化为物质的东西。他们认为人的活动有外部的、实践的活动,也有内部的心理活动,而且二者是统一的。问:试谈费希纳的某一审美原则。P16答:审美加强原则:按照这一原则,几种快乐的条件联合起来所产生的总的满意感,大于任何一种孤立条件下所产生的满足,或是大于各个条件分别产生的快乐的总和。多样中的统一原则:千篇一律的东西或错杂繁乱的东西都不能产生快乐,只有既表现多样又统一的东西才能引起人的快乐。审美联想原则:审美中除了当下直接感受的印象

13、之外,通过联想唤起过去的印象,会引起快乐。没有矛盾、一致或真实的原则:这一原则表明,我们宁可要图像的和谐和真实,而不要起矛盾和错讹。清晰性原则:对于明白、清楚的事物的直现才会引起愉快。 问:如何评价实验派的文艺心理学研究?答:实验艺术心理学主要是专业心理学家才能涉足的领域,他们不怎么理会艺术理论家更关心的宏观性课题,因为他们不能不首先考虑研究的可行性,以及至关重要的信度和效度。加德纳指出:虽然心理学家至今对艺术大师的技巧状态难以入手,但是转而研究那些作为艺术中有意义建树的前提性条件的技巧是有可能的。还可以分别地对各种艺术形式所运用的特殊媒介和符号系统加以研究,因为正是艺术形式中所采用的特定符号

14、系统制约着不同的认知和知觉过程的功能。与艺术活动相关的潜在的主体性经验有不断深入研究的价值。研究者可以在审明艺术和非艺术的行为、思维模式的关联性质的过程中,获得有关艺术的某些独特洞见。实验的艺术心理学虽然会稳健地走向未来,但是似乎很少可能诞生一种石破天惊的结论,它的每一进展的组成的过程总是要呈现为渐进的、链式的结构。问:梦与艺术创造的关系应当如何理解?答:佛洛依德认为,与潜意识关系最紧要的是力比多,它衍化为种种意图和愿望,其实质就是一种动力性的因素。人在早期受到压抑,并在心里深处积累或潜伏下来的东西,可能转化为受阻的能量。梦便是一个显例。艺术家是一类寻求力比多能量宣泄或转移的人,通过对梦的分析

15、,弗洛伊德发现梦和艺术家的创作意识状态有惊人的一致性。在这种意义上,所谓艺术作品,作为一种心理意义的特殊形式,就可以成为人人都可以进入并且从中得到替代性满足的对象,从而构成对现实生活中无以呈现的欲望的补偿。问:如何评价弗洛伊德的文艺心理观?答:首先,弗洛伊德极大地改变了心理学家对艺术的冷淡态度,对艺术心理问题进行了热情、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为艺术家的纵向心迹的剖示提供了独特的利器,是第一个把研究的视线牵入艺术家的最幽深的内在世界的心理学家。其次,弗洛伊德谈论某一个艺术理论命题时涉及的内容较广,从创作的动力、艺术家的心理素质,到艺术的形式和内容、艺术的社会功能等,都可找到相关的见述。第三,作为第一

16、个对艺术问题表现如此大兴趣的心理学家,他对后世的影响相当深远。但是,弗洛伊德也存在着偏颇和肤浅的看法。在总的原则上,弗洛伊德理论的非社会倾向,不但在前提方面是不可验证的,而且在许多地方隐引申得有点离奇了。而且,弗洛伊德在阐述艺术心理学的问题时,基本采取“六经注我”式的态度,因而他解释的作品不一定具有充分的代表性,从而他的有关学说在解释其他种类的艺术作品时就往往南辕北辙,缺乏普遍的适用性。他对于艺术的社会功能的描述也暗含了一种不切实际的乐观倾向,另外,他的艺术趣味也偏向保守。总而言之,弗洛伊德的艺术心理学思想瑕瑜互见的特点,要求我们以一种相当审慎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问:谈谈原型与特定文化的关系答:艺术中的母亲原型之所以能独立地形成,同人类寻求保护和得到养育的集体无意识有着一定的内在了解。这样母亲原型就更具有普遍的力量。不过,由于母亲这种预先形成的心像在不同的婴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