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教案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88019747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浣溪沙》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浣溪沙》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浣溪沙》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浣溪沙》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浣溪沙》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浣溪沙》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浣溪沙》教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浣溪沙山寺微茫 (清末民初)王国维 山寺微茫背夕曛,鸟飞不到半山昏。上方孤罄定行云。试上高峰窥皓月,偶开天眼觑红尘。可怜身是眼中人。班级:临床肿瘤1班授课人:陈慧敏、梁洁双教学方式:理论授课时间:1课时教学目标:1、通读全诗,逐字翻译诗句,理解大意。 2、了解诗人王国维的生平事迹,从而更好地体会诗中的意境。 3、了解浣溪沙的时代背景。 4、精读诗句,结合作者的人生观和所处的文化背景,鉴赏诗词,体会诗的韵味和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重点与难点:1、引导学生体悟词的意境和语言。 2、了解作者情感的表达方式。教学步骤:1、 导入:浣溪沙这个词牌名曾被许多词人用过,譬如苏轼、晏殊等。现在我们就来鉴赏王国

2、维的浣溪沙。2、 作者介绍: 王国维(1877年1927年)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汉族,浙江海宁盐官镇人。清末秀才。我国近现代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国学大师。1927年6月,国民革命军北伐逼近北京之时,王国维留下“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的遗书,投颐和园昆明湖自尽。在其50岁人生学术鼎盛之际,为国学史留下了最具悲剧色彩的“谜案”,但也因此被后来的共产党激进派所唾弃,排斥在主流文化之外。3、 介绍王国维的治学三境界。4、 翻译 夕阳西下,落日镕金,鸟飞不到的微茫苍山之中,传来一两声清寂的罄响,山寺上方的云仿佛也因为听到这罄声而静止了,一动不动。山是

3、极高的山,连飞鸟的翅膀都难以抵达,让人想起了“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的百尺危楼的高寒,想起了“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空寂。山寺一角的铎铃,掩映在苍茫的山色中,消融在落日的余晖里这是寂寞的颜色。上方高而远的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只有似乎被罄声牵引而在埋首静思的晴云。这是一派空寂的境界,不一定是实景,它暗喻着人生的孤寂境界。在夜阑独处,万籁俱寂的某夜,在霁雪初晴,天地澄净的某刻,是否也有同样的心境在你我的心头暗暗滋生?【注释】茫:迷蒙不明;模糊不清。庄子天下“茫乎昧乎,未之尽者。”夕:日落的时候。从月半见,黄昏,傍晚。曛:落日的余光。赤黄色。素问“少阴所至为高明焰为曛。”罄:古同“磬”,打击

4、乐器。佛寺中使用的一种钵状物,用铜铁铸成,既可作念经时的打击乐器,亦可敲响集合寺众。天眼:从凡夫至佛位,对于事物现象终始本末的考察功能一路有所提高。天眼能见肉眼所不能见的事物,除了不受大小、距离、明暗的限制外,也不受遮隔隐藏或通透显露的限制,它不需通过光影的反映,而是精神力的反射或折射作用。觑:看,偷看,窥探。红尘:原意是指繁华的都市,现在常常用来指称纷纷攘攘的世俗生活。汉朝班固西都赋:“红尘四合,烟云相连。”5、 诗词介绍 浣溪沙是唐代教坊曲。唐五代时具有器乐演奏、歌唱、舞蹈的音乐形态。之后作为词调广为流传,宋代时达到文人创作高峰。金元明时期还以散曲、南戏中曲牌的形式留存,直至清代仍然长盛不

5、衰,在乐府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主要采取“乐府学”研究理论和方法,从音乐、文学层面入手,系统梳理不同时代浣溪沙的文本特点及音乐形态,兼论其曲名、曲调、曲辞、风格及后世流传情况,以期对其创始、演变、传唱、表演等情况进行一定的综合研究。6、 诗词鉴赏 “山寺微茫背夕曛,鸟飞不到半山昏。 山寺微茫”,一开始就让人的眼光投向了半山的高处。在那“鸟飞不到”的地方有一座寺院,闪烁着夕阳的余晖。但渐渐地连那一点寺院的影子,也快看不到了。“上方孤磬定行云。”在一片寂静中,唯有那寺中的磬声从高处传来。那肃穆的清响,使得飘荡的云彩也驻定不动了。 试上高峰窥皓月,偶开天眼觑红尘。 登高才能望远,所以努力地攀到了

6、峰顶,希望能一窥明月的究竟。可是偶然慧眼一开,却看到了人间万丈红尘后面的真相。“可怜身是眼中人”。这个“眼中人”指的是在这大梦中忧患劳苦的众生啊!可怜的是,自己也身在其中。看到了却无法超脱,真是人生最大的悲哀。到哪儿才能找到真正的智慧,跳出红尘,向着更高的境界不断地升华呢? 王国维的人生遭遇,常常让人产生时空错乱的幻象。一个纤巧、敏感、精致、从容的性灵,却不幸投生到一个暴力、粗野、张皇的时空中,一切来不及从容地展开,就又匆匆地结束了。这阕词前三句是写景,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幅意境悠远的图画:苍茫的天空、暗红的夕阳,青山、飞鸟,罄声悠长、流云止步。王国维对中国文字的运用已臻化境。这一派空寂之境,与

7、其说是实景,更是作者的心境,人生的孤寂境界。作者在前三句中所努力营造的“无我之境”,虽是句句写景,实是字字见情,遣词造句之间无不是作者个人主观情绪的渲染。并且在全篇中,这种带有强烈个人主观情绪色彩的景色描写,也正是为后面三句的直抒胸臆做了一个完美的铺垫。7、说明 读懂王国维之死,方能读懂王国维的作品。 王国维之死是一个世纪的谜语,相对于他在学术方面的绚烂成就,他的死亡方式似乎更具备一种行为艺术上的象征意义。往大了说,王国维似乎具备了一种文化意象上的基本要素,代表着中国文化从田园牧歌的农业文明走向西方工业文明时的张皇无措,甚至可以说是代表了一种优雅的文明在面对一种粗鲁的文明时的痛苦,甚至绝望。这种痛苦与绝望的情绪,不是一朝一夕的冲动,而是具备了一种内在的逻辑衍生过程,所谓“大风起于青萍之末”,而这首广为流传的浣溪沙山寺微茫便可以视为这“青萍之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