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七语潼关等四首古诗鉴赏练习题及答案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88010823 上传时间:2022-12-1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人教七语潼关等四首古诗鉴赏练习题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最新人教七语潼关等四首古诗鉴赏练习题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最新人教七语潼关等四首古诗鉴赏练习题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最新人教七语潼关等四首古诗鉴赏练习题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最新人教七语潼关等四首古诗鉴赏练习题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人教七语潼关等四首古诗鉴赏练习题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七语潼关等四首古诗鉴赏练习题及答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一 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禹锡772842,字梦得 ,汉族,唐朝城人,祖籍,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这首诗是禹锡被贬朗州后所作。诗人一改传统秋词的凄凉情调,赞美了秋天的开阔明丽,反映出诗人乐观情绪和不屈的斗志。 译文: 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 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 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上了。

2、禹锡的秋词,却另辟蹊径,一反常调,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原诗两首,所选的是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认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胜春朝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

3、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表现出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为我们后人留下的,却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首句即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叹秋天的寂寞萧索。“自古和“逢,极言悲秋的传统看法的时代久远和思路

4、模式的顽固。从自古诗家词人逢秋而悲落笔,道出了诗人们对秋天的悲凉心绪,倾诉悲凉寂寞之感。一个“悲字写尽历代诗人逢秋之心境,为下文诗人写出与众不同之笔尽其所能。 第二句,“我言,直抒胸臆,态度鲜明。“秋日胜春朝,用比照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过一筹,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的有力否认。诗人直率坦言,喻“秋日似春朝,一个“春字点出富有朝气,充满生机与活页纸力,恰与前句的“寂寥形成鲜明比照,一下子放射出诗人乐观向上的心态,不因秋景之衰而气竭,也不因仕途的不顺而自馁。 第三句,“排,推,这里是冲的意思。这句选择了典型事物具体生动地勾勒了一幅壮美的画面。你看,秋高气

5、爽,万里晴空碧蓝蓝的,一只雪白的仙鹤穿云直上,色彩多么绚丽,动作多么矫健,充满了勃勃生机。这幅画面是对“秋日胜春朝的生动注脚。借景抒情,以秋日晴空为背景,用“一鹤正振翅冲破云层,翱翔天空来托物言志,借鹤而写离开“樊笼复返自然,摆脱羁绊的欣喜跃然纸上。写景开阔明丽,令人精神爽朗,耳目为之一新,这是一只多么洒脱自在,奋发向上的鹤啊! 尾句,这句紧接上句直接抒写自己的感受,看到这一壮美的情境作者心中那激荡澎湃的诗情勃发出来,也像白鹤凌空一样,直冲云霄了。字里行间作者那乐观的情怀,昂扬的斗志呼之欲出。如果说,上句侧重写秋的“形美,那么这句那么突出秋的“神韵,使“秋日胜春朝的观点表现得更鲜明,更有力度,

6、极为合理。“引字不仅有独树一帜,标新立新之效,还具有矢志不移的傲骨,更有“鲲鹏展翅九万里的远大志向。 它所表达的意境是诗人对秋的赞美之情,对秋的喜爱之情。这首诗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气以励志,色以冶情。所以赞秋气以美志向高尚,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景随人移,色由情化。景色如容妆,见性情,显品德。春色以艳丽取悦,秋景以风骨见长。1一、二两句表露了禹锡怎样的心境?是用什么手法表现的?答:一、二两句表露了禹锡乐观豁达的心境。是将古人的悲秋与自己的颂秋进展比照来表现的。2秋天可写的景物很多,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何深意?答:禹锡在诗中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目的是借托鹤冲天的形象说明自己的心

7、志: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1请说说第一句诗突出作者对秋有什么样的独特体验?1分答:_。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思想感情?2分答:_。1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认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2诗人通过歌颂秋天的壮美,表达了他的乐观情绪和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jing)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sh)轮台。夜阑(ln)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赏析思想容这是年近七旬的陆游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寒夜,因景生情,写下的一首热血沸腾的爱国主义诗篇。诗的前两句直接写出了诗人自己的情思。“僵卧道出了诗人的老迈境况,“孤村说明与世隔绝的状态,一“僵一“孤,

8、凄凉之极,为什么还“不自哀呢?因为诗人的爱国热忱达到了忘我的程度。这两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表现出诗人坚决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念!后两句是前两句的深化,集中在一个“梦字上,写得形象感人。诗人因关心国事而形成戎马征战的梦幻,以梦的形式再现了“戍轮台的志向,“入梦来反映了政治现实的可悲: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一腔御敌之情只能形诸梦境。报国杀敌之心却更强烈了。而“铁马冰河的梦境,使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得到了更充分的展现。作者的满腹愁绪就这样通过大气的笔触一一展现,现实的理想就这样借助厮杀的梦境去实现,他渴望万里从戎、以身报国的豪壮理想却也表达了壮志难酬、无路请缨的悲愤心

9、情。这个梦境使整首诗洋溢着一种豪迈悲壮的风格,积极向上的人生艺术特色1、由近与远2、由现实到梦境3、由静到动4、由实到虚态度,永远给人以鼓舞5、运用比照的手法有几幅画面比照,现实的境况和梦中的铁马冰河有老年到梦中的青壮年练习:(1)诗中“僵与“孤,写出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处境?它们在诗中有什么作用?答:“僵、“孤意为卧病在床,孤苦无助,其作用是以“僵卧孤村来反衬“不自哀,更显其志坚决不移.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答:表达了作者要为收复失地、统一国家而献身的强烈愿望。3、诗歌第三句既是眼前现实情景的描绘,又象征什么?诗歌第三句既是眼前现实情景的描绘,又象征了南宋王朝命运芨芨可危。全诗抒发了强烈

10、的爱国情怀。4、诗歌首句中的一个“僵字,写出了诗人晚年生活的凄凉。5对本诗品析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DA、诗的一、二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希望报效祖国的爱国之情。B、诗的三、四句集中在一个“梦字上,幻化出的是诗人魂牵梦绕的情境。C、全诗风格积极向上,具有强烈的感染力。D、“僵卧道出了老迈境况,“孤村说明与世隔绝的状态,真切地写出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凄凉情景。5前两句采用逐层深入的写法,其中的“_、“_字表达了这种递进。 不 尚6“铁马冰河与上句中的“_相呼应。 风吹雨7这首诗反映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急欲杀敌报国的心情。二:(1)赏析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CA全诗由述志和记梦两局部组成,两者

11、之间是因果关系。B诗中“尚字表现了诗人强烈而至死不渝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C诗的后两句都是写梦境,与前两句写实相映衬。D全诗气势豪壮,感情真挚,具有强烈的感染力。(2)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陆游以衰老多病之身,尚想为国戍边,不忘抗战报国的诗句是: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3)诗人巧借自然界的风雨把现实与梦境自然地联系起来,以梦述志的句子是: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4)在“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两句中,作者将梦境和现实相结合,表现老诗人报效祖国忠心不衰之情,读来悲壮苍凉!(5)请你对“夜阑卧听风吹雨句略作赏析。答写时间、环境和现实生活中的诗人形象。“风吹雨既是现实生

12、活,又象征南宋王朝的命运。诗人从“风吹雨联想到南宋王朝摇摇欲坠的处境,把现实与梦境自然地联想起来,使“铁马冰河的梦境和“戍轮台的平生壮志融为一体,抒发爱国之情。(6)诗中“僵、“尚二字用得好,请你说出一点理由。答“僵写出了诗人晚年生活的凄凉,“尚表现了诗人强烈而至死不渝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7说说“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表达效果。答:两句一果一因,两相照应,比照鲜明,突出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以与乐观豪迈的精神状态。8、“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特点?答: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将自己渴望杀敌报国的梦想付诸梦中,强烈的抒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

13、,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赏析一商隐简介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生不同版本又有做“溪的、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他祖籍怀州河今沁阳市,生于荥阳今荥阳市。因处于牛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人传诵。在唐诗三百首中,商隐的诗作有22首被收录。据新唐书有樊南甲集二十卷樊南乙集二十卷玉奚生诗三卷赋一卷

14、文一卷局部作品已失传。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前者认为商隐居留巴蜀期间,正是在他三十九岁至四十三岁做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持者认为在此之前商隐已有过巴蜀之游。也有人认为它是寄给“眷属或友人的。从诗中所表现出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来看,似乎寄给妻子更为贴切。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让人感到这是一首以诗代信的诗。诗前省去一大段容,可以猜想,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首句流露出道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

15、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倚床凝思。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尤如一组组蒙太奇画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