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课后反思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88010191 上传时间:2024-02-2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平均数》课后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平均数》课后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平均数》课后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平均数》课后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平均数》课后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平均数》课后反思(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平均数课后反思.精品文档.平均数课后反思平均数是四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统计的第一课时。在学生已经具备一定收集和整理数据能力基础上,从生活实例出发,让学生充分产生求平均数的需要,进而自主探究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并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实际问题,体验运用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本课的重点是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难点是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相对于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更为关键。平均数这一堂课,在本校上过四次,在东平第四实验小学也上过一次。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推敲、摸索,但是总觉得不尽

2、人意。平均数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怎么使抽象的概念让学生去理解、接受,这是需要不断思索的。教完这堂课后,觉得有以下收获与困惑:收获一:情境的成功运用。课一开始,我呈现的是一场篮球比赛的视频,学生注意力特别集中,兴趣盎然,既而我抛出一个实质性的问题:红队教练准备换人的情境,用统计表的形式提供了2号、3号两名队员在小组赛中的得分情况,“该换谁上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议论纷纷,有的认为2号,有的认为3号,学生各抒己见,各自发表了自己的意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有的用总数进行比较,还有的用求平均每场得分的方法进行比较。这时候鼓励他们将心中的矛盾展示出来,让他们充分地争论,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用求平均每场

3、得分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合理性。然后让学生讨论或者讲解“平均每得分”的含义。而是让学生用移一移,画一画的,或者用计算的方法求出平均数。收获二:概念的建构认知。本课的大致知识能力层次如下:操作中找平均数,初步感受平均数的意义求平均数,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应用平均数。教学中我让学生利用学具摆一摆、移一移找出2号平均每场得分,为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提供了感性支撑。然后,在学生已经学过“总数份数每份数”的基础上得出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整节课由具体到抽象,由模糊到清晰,由平面到立体,多纬度构建主体化的平均数概念。并在讲解方法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渗透:平均数反映的是整体水平,但不

4、能代表每个个体的实际情况。这样一来,学生对平均数这一概念的认识显得更为深刻和全面。收获三: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教学中,我还结合教材内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把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融进课堂,引导学生领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掘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利用身边有效的数学资源学习数学知识。在我所选取的三个练习,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所选的内容都与学生生活贴近的题材,尤其是在东平讲课时,练习题均为东平当地民俗风景。第一题是找一找生活中的平均数,体验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第二题是东平两个有名的景点:东平湖平均水温14摄氏度,东平湖湿地平均水深140厘米,通过谈一谈对这两句话的理解,来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第三题

5、是一道与东平水浒影视城有关的题目,先是估平均数,再通过计算平均数来验证估计的结果,最后再来体会平均数的特征:介于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这几道巩固练习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之中有数学,生活之中处处用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极大的兴趣,主动地去学数学,用数学。但在这堂课教学中,也存在很多问题,通过听取多位前辈的评价和建议后对平均数这一堂课感悟更深。现总结如下:(一)平均数的理解不够。这是一堂概念性的课,而这一个概念又是抽象的,如何让学生在抽象中把握概念呢?本堂课,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平均数方法的计算,而忽视了或者说少重视了对于平均数意义的理解。(二)悟的时间不够。在第二环节

6、的第三层次“回顾与总结”中,教师强调地较多,而没有给予学生多的时间去参与、去感悟,使学生的理解很粗糙、很浮夸。(三)情景创设后,把控能力不强。对于学生的意见,不能及时跟进指导,使得创设情景环节占用了过多的时间。(四)课堂内容不扎实。平均数这一内容是一堂“种子课”,何为种子课?就是说这一节课是接下来学习“众数”“中位数”等其它概念的起始。这一内容必须上扎实了,上好了,才能为接下来的学习打好基础。这一节课,上下来的总体感觉是太过于粗糙,走马光花,该深入时没有透。一堂好的课必须反复磨练,只有多思考,才能不断进步。在一次公开课上,一位记者问一位数学老师,您的课为什么上得这么出色。这位数学老师只是浅浅地

7、回答,我用一生都在备这堂课。是啊!每一堂课,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教学中我没有只停留在“简单地给出若干数据,要求学生计算出它们的平均数”上,而是把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作为教学的重点,紧密联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为什么要学习平均数,充分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概念所蕴涵的丰富、深刻的统计与概率的背景,让学生再实践应用中,去把握平均数的特征,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能在新的情境中运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必要的发展。怎样才能使四年级的小学生感受到学习平均数是一种需要呢?课标上指出:小学中年级、高年级的学生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此时,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更应当关注数学在学生的学习和生

8、活中的应用应该是现实的、具体的问题解决。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而且学数学是有用的、必要的,从而愿意并且想学数学。于是,课的引入部分我呈现的是篮球比赛中蓝队教练准备换人的情境,用统计表的形式提供了2号、3号两名队员在小组赛中的得分情况,引导学生解答“该换谁上场”的问题,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展开对平均数知识的学习。从富有现实意义的数学问题“比身高”导入,自然的引出“平均数”概念,并巧妙地使学生直观感知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并不表示一个实际存在的数量,为后面深化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作好预设。最后,为了加深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及特征的把握,我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开头相互呼应,设计了“三年级(一班)学生平均身高是142厘米,(二班)学生的平均身高是144厘米,一班的王竟全一定比二班的路飞矮,你认为对吗”的讨论题,让学生展开讨论,从对“平均身高”的理解中找到正确的答案。通过以上教学,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与应用价值,为树立应用意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初步形成了解决日常生活工作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并通过这一应用过程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将数学课中的统计与生活有机的结合,体会到数学中的生活,生活中的数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