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家的孝学说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88004705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儒家的孝学说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论儒家的孝学说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论儒家的孝学说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论儒家的孝学说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论儒家的孝学说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儒家的孝学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儒家的孝学说(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儒家的孝学说黄开国儒家以重伦理道德著称于中外文化史仁义礼智信被儒家称之为五常,现为人所必具的五种基本道德法则。此外,忠、孝、廉、耻、勇、城、敬等众多道德范畴也为儒家所注重。但是,以一种道德范畴为题,若为专论,并被提高到经的祟高地位的惟有“孝”这一种道德概念。然而,孝绝非仅仅是一种道德概念,更是古代人贯注于平常生活的践行准则,纬书说孔子有言: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孝在古代社会生活中发生了重大的作用,数千年来由孝文化潜移默化所积淀的心理习俗,在今天仍有相称的影响。因而,探讨孝的理念,绝非发思古之幽悄,它对于今天批判地继承孝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现社会道德风尚的净化是有现实借鉴意义的。

2、一说文: “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指明了孝是子女对父母的敬养,是从子女角度来解决父子关系的道德原则。这是孝的本义,因而,较早有关孝的文献论述都从此角度论孝。如金文: “用孝于皇祖文挛lo;搁书酒浩:“孝养原父母”。及至春秋时,言孝亦基本在此意义上予以论说。国语晋语载,太子申生闻谙羊舌大夫:“事父以孝”;杜原款说: “守情说父,孝也;里克说:“夫为人子者,惧不孝”。诗经中有“孝子、“孝孙”之语多处。由此可见,孝是一种很古老的道德观念,在儒家浮现此前就有了,已被人们较多地论及,并受到一致的肯定。但是,由孝概念发展出一套理论,则是由儒家完毕的。在儒家创始人孔子那里,孝观念就被多次

3、论及。虽然孔子思想以仁为核心,但孝观念仍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以至有子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厂。其后经孟子、苟子及其她儒生的丰富.在汉代此前形成了论孝的专著孝经。以孝经为主,参以孔子、苟子、孟子之说,较以游L5己、大戴记、吕氏春秋孝行览等著作”就可以理解到儒家孝学说的基本概略。儒家的孝的学说大体可分为二部分: 一是有关孝的源起、价值、原则、原则等一般的论说;一是有关如何行孝的具体规定规定。前者重在理论意义的阐发,后者重在社会生活中孝的具体贯彻。 孝本是古代的社会道德之一,是社会的产物。但是,儒家的孝学说却觉得,孝是人生而具的天性。孝经圣治章说: “父子之道,天性也。”又说: “天地之性,人

4、为贵,人之行,莫不小于孝。”孝为天地生人所具,因而,“孝子之重亲也痛于肌骨,性也”。,是天性的自然流露。这种孝的来源说是先天酌道德先验论,把孝提高到了天的哲学高度。既然孝是人天生而具的.人的行孝就是一种天生本性的规定。的确,人自出生,就与父母有一种割个断酌血缘联系,但是.子女对父母之孝,却是后天哺育出来的。亲生子女后天若不与父母生活在一起,许近年后相逢于市,就形同陌人,毫无感情亲情可吉,谈何孝之有虽然与父母生活成长的子女,因后天环境的不同、教育的失误,子女也未必孝敬父母。因此,孝犹如其她道德同样,只能是后天形成的而不能是与生而具的。儒学以天为最高范畴,孝为天性所有、自然成为人的最高道德,虽然是

5、“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这种最高的道德,只有圣人才干尽到.而尽到了孝,就可与天相配,故孝经说:“孝莫不小于严父,严父莫不小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孟子言孝的楷模,也举尧、舜、禹为说。为强调孝在道德中的这种最高地位以至孝经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将其视为天经地义的德行。由孝的至高无上,儒家又将孝视为道德的主线,教化的生成本源,故孝经”开宗明义章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所谓孝为德之本,是以孝统率其她道德规范,觉得其她德行都是孝的某种体现。吕氏春秋孝 (目氏春秋孟冬季“节丧)。(孝经三才章)。(孝经治章)。(考经开宗名义)行览在论孝行之后说:“仁者,仁此者也;礼者,履此者也

6、6义者,宜此者也;侍者,信此者也;强者,强此者也。”仁、义、礼、信、强都是孝的不同名录大戴礼曾子大孝中有一段文句几乎一致的话,在仁义礼情之外,又有“忠者,中此也”,则忠亦为孝的体现。因此,宰予对三年丧提出异议,孔子指责说: “予之不仁也厂”f么是孝?孔子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大戴礼,曾子大孝说: “父母爱之,喜而不忘;父母恶之,惧而无怨;父母有过,谏而不逆;父母既没,以哀招之加之,如此谓礼终矣。”将毕生行孝说成是对礼的完毕。这样,多种德行无不以孝为本.故4氏春秋孝行览说:”夫执一术而百善至,百邪去其唯孝也。”儒家以孝为德之本,主张道德教化人民,因此,教化但是是孝的推衍。教

7、字在字形上从孝、从文,正表达教为孝之文。孝经三才章说:“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以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人君能以孝教民,就能“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由孝教民,就抓住了教化的主线。教化是儒家觉得治国的核心所在,教由孝生,孝就不仅仅是一种道德观念,同步又是治国为政之本。孝经开宗明义章称孝为先王“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昭氏春秋”孝行览更从本末的哲学范畴,对这一观念作了深人论说: 凡为天下、治国家,必务本而后末。所谓本者,(论沿阳货)。(沦西为政)。沦语为政)o非耕耘种植之谓,务其

8、人也;务其人,非贵而富之,寡而众之,务其本也。务本莫贵于孝。人主孝,则名章荣,下服听,天下誉;人臣孝,则事君忠,处官廉,临难死;士民孝,则耕耘疾,守战固,不罢北。夫孝.三皇五帝之本务,而万事之纪也。执一术而天下从者,其唯孝也。孝是为政治国的主线,凡为政抓住孝这个主线,就会把天下治理得太太平平。三皇五帝就是以孝为本,才会有具太平盛世的。孝经孝治章也说,古代明王以孝治天下,诸侯以孝治国,卿大夫以孝治家,而得万民、百姓、众人之欢心,使之“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 在儒家学说中,内圣与外王本来是统一的,道德与政治是相辅相成的。札记祭统说:“忠臣以事其君,孝子以事其亲,其本一也。”这之前孔子就觉

9、得行孝即为政,论语为政载:或谓孔子:“子吴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不为政?”儒家另一相近的说法是移孝为忠, 孝经广扬名章 子日: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行孝即为政,是以忠、孝为一件事的两个方面;移孝为忠,则重在强调孝为忠的基本,说虽稍异,但都肯定孝行与忠政的一致性。故儒家有由孝而知忠一说,大戴礼曾子立孝说:“是故未有君而忠臣可知者,孝子之谓也c n后世将其通俗地表述为:求忠臣必于孝子之家。与孝是为政的主线相应,不孝就成为最大的罪恶,被觉得是大乱的原由,应受到刑罚的严惩。

10、孝经五刑章说: 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不小于不孝。非 圣者无法,非孝者元亲,此大乱之道也。吕氏春秋孝行览也有类似说法:“商书曰:刑三百,罪莫重于不孝。”从古代的历朝刑法中,都把不孝作为重罪予以严惩不贷,这是儒家孝学说在古代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了巨大作用的证明。 有的儒生更将孝推祟为宇宙的绝对律令。大戴礼曾子大孝说: 夫孝者,天下之大经也。夫孝,置之而塞于天地, 衡之而衡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推而放诸东 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 而放诸北海而准。诗云:“自西向东,自南向北, 无思不服。”此之谓也。从空间上讲,孝是放诸四海而准的;从时间上讲,孝对后世是永恒准用的。孝是

11、超时空的绝对律令,因而,“孝之至,适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道”。这样,就把孝推祟到了无以复加的地位。 儒家讲亲亲、尊尊,其孝学说也深受其影响,而有亲亲、尊草的原则。有关亲亲的原则,孝经圣治章说: 故不爱其亲而爱她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她人者,谓之悖礼。敬爱父母,一方面应从自己的亲生父母做起,然后才干及于她人的父母:如果不先敬爱自己的父母,反而先去敬爱她人的父母,就是做到了敬爱,也不可算作孝,而只能称为停德、停礼。吕氏春秋“孝行览说:故论人必先以所亲,而后及所琉;必先以所重,而后及所轻。今有人于此行于亲重,而不简慢于轻疏,则是驾谨孝边。行幸应由亲到疏,先亲后疏这是不可改易的原则,遵循了这

12、一原则,才可真正称得上孝。 有关等等的原则,亦即等差的原则,在孝经中有更明确的体现。孝经分列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五等,以不同身份的人有不同的孝行。天子的孝是:”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诸侯的孝是“保其社租,而和其民人”;卿大夫的孝是“守其宗庙”;土的孝是“保其禄位,而守其祭把”;庶人的孝则是“谨身节用。以养父母”。地位越草,其孝越高,反之亦然,等差十分明显。儒家孝学说注重的丧葬,其等差原则更为明显。荀子礼论及礼记有关篇章中,具体记叙了天子、诸侯、大夫、士、庶人棺榔的不同,衣食、器物多少厚薄等等的区别。以至在古代成为定制,为整个社会所认同,很少有人敢于“倡越”。二儒家极

13、为摧祟孝,目的是使人在社会生活中惜守孝道,把孝变为人的生活践履。在儒家看来,只要孝在人们生活中被实行,就可浮现抱负的太平盛世。注重孝的实行,成为儒家孝学说中更重要的内容。在儒家有关的论述中,孝的践行的论说十分丰富,以至有的部分达到了十分啰嗦的地步,这在礼记中有大量的记载。 总的讲.儒家将人毕生的多种行为都将其与孝相联系都视为孝的践行。其重要方面有:第一,保全保重身体孝经开宗明义章说: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保全身体以至发肤,是孝行的起码规定,最初步的践行孝道。儒家讲保全身体,不同于道家的养生,也不同于杨朱学扼的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的贵己,而是将身体视为非孝子私有,是父母所遗之

14、体。 吕氏春秋孝行览说:“身考,非其私有也,严亲之遗躬也。”的1己“条文、大戴礼曾子大孝也有语句几乎完全相似的说法。身体非子女所私有,与否能保全身体就是对父母孝与不孝的问题了。 要保全身体,就得一方面保重身体。如何保重身体7儒家提出,人的一言一行都应想到父母而小心谨慎,以免带来身体的祸害o大戴礼曾子大孝说:故君子一举足不敢忘父母一出言不敢忘父母。一举足不敢志父母,故道而不径,舟而不游,不敢以先父母之遗体行殆也。一出言不敢忘父母,是故恶言不出于g,忿言不及于身。然后不辱其身,不优其亲,则可谓孝矣。时刻想到身体是父母所遗,到处言行小心谨慎,才干保重身体,使身体发肤毫不毁伤。儒家为阐明此点,还塑了两个典型人物。一种是曾子,一种是曾子的弟子乐正子春。论语泰伯载:“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14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曾子毕生以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战战兢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