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与弘扬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88004288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与弘扬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与弘扬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与弘扬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与弘扬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与弘扬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与弘扬》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与弘扬(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 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与弘扬 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与弘扬 论文关键词: 大学生; 民族精神; 途径 论文摘要: 中华民族精力是传统精力和时代精力的有机一致。 在大学生中培育民族精神是时代赋予高等学校的历史使命,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必须明确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时代意义, 探讨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随着改革的深化和世界多元文化的碰撞、 交融, 如何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问题日益凸显, 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 高等院校肩负着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重任, 除了对大学生进行知识传授与能力培

2、养外, 还要大力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 这已成为各高校具有时代意义的重大课题。 要使民族精神真正被大学生理解、 信奉、 把握, 并把它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必须通过教育, 必须明确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时代意义, 通过切实有效的途径提高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效果。 一、 民族精神的科学内涵 民族精神, 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 为大多数民族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 价值取向、 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的总和1 【1荆惠民 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M 北京: 党建读物出版社, 2006 】。 她是一个民族文化传统的结晶, 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 是激励人民为国家、

3、民族振兴而英勇奋斗的强大思想动力。 在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 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 爱好和平、 勤劳勇敢、 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具有恒久的魅力。 同时, 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动态系统, 它随着社会发展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既体现出深刻的历史内涵, 又彰显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 国家富强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中, 继承、 丰富和发展了民族精神, 在革命建设过程中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 延安精神、 西北坡精神、 抗美援朝精神、 雷锋精神、 铁人精神、 两弹一星精神等正是民族精神在新时代的创新和发展。 二、 培育大学生民族

4、精神的时代意义 1.培育民族精神是高等教育的特殊使命。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弘扬民族精神已经成为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的共同呼声。 高等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阶段, 不仅要提高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更重要的是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 价值观和人生观, 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 要达到这一目标, 就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神圣的使命感, 重视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 帮助他们自觉地把自己的成长同祖国的命运结合起来, 认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 2.培育民族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质, 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 是

5、民族的希望、 祖国的未来, 他们的成长和发展不仅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 而且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因此, 通过民族精神的培育, 使大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历史、 了解我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 标, 立志为建设祖国、 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 努力把自己铸就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培育民族精神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需要。 高昂的民族精神, 是衡量一个民族和国家综合实力强弱的重要尺度。 面对国际间综合国力的竞争, 大学生要在发挥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中, 坚守自己的价值和理性判断, 明确自 己的使命, 为维护本民族的利益, 实现国家和民族的

6、发展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4.培育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随着世界多极化的不断发展, 全球化时代的民族利益之争、 民族文化差异, 不仅没有消失, 反而表现得更为激烈和明显, 民族精神在青年一代身上流失的危险在不断扩大。 面对文化领域的挑战, 高校在跨文化的交流中要高扬主旋律, 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发展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 面向现代化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精神动力和支柱, 为国家的文化安全和社会稳定提供重要保证。 三、 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 1.要注重运用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中的优秀特质, 培养大学生的民族品格。 中华民族有着源远流长的

7、文化传统, 其中包含了许多优良的传统道德。 作为伟大的民族经验与精华的凝结和创造, 直到今天仍具有非常强大的生命力。 具体来说, 一要培养治国平天下 的社会责任。 二要培养自 强不息 的顽强意志。 要保持积极的进取精神, 特别是身 处逆境时要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和现状, 增强信念, 把爱国的深厚情感和信念转化为爱国的实际行动。 三要培养重义轻利 的价值取向。 重义轻利, 切实处理好、 协调好公与私、 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 四要培育惩恶扬善 的社会正义。 大学生要有抵制恶言、 恶事、 恶行的能力, 耻于做不善、 不正、 不诚、 不敬之事, 要惩恶扬善, 一心向善。 3 要注重运用先进的校

8、园文化多姿多彩的形式, 培育大学生的民族意识与价值认同感。 校园文化通过营造一种共同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 在创造性的群体活动中, 使大学生人格得以升华, 情感得以塑造, 知识得以丰富, 潜能得以发挥, 行为举止得以修正, 可以使大学生形成高尚的情操, 崇高的价值取向和伟大的人生理想。 高校本身要高度重视实施校园文化工程, 充分利用校内各种新闻媒介和社团活动的阵地, 开展各种有意义的宣传教育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 不仅满足学生的审美要求, 更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 充盈他们的精神世界。 一要利用一二 九、九 一八、五四 等重大纪念日, 开展活动, 鼓舞士气, 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二要实施高雅

9、文化进校园 活动, 邀请专家讲学交流, 营造高雅的育人环境, 积淀并拓展民族精神的内涵。 三要着力打造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 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通过类似活动, 使他们能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接受民族的思想、 观念和先进文化的熏陶 2 以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为依托, 突出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 其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民族精神。 在教学中应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 (1) 积极引导, 为我所用。 采取科学的态度历史地、 客观地评价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 分清正误、 辩明良莠, 增强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认同感。 积极引导大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创造的灿

10、烂文化对人类发展的贡献, 接受优秀文化传统的陶冶。 同时, 对中外文化、 中外民族精神进行研究、 分析、 比较, 吸取外国优秀的思想文化来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 承继开展优秀传统,还积极吸取世界进步文明。 使大学生懂得在新时期要培育什么样的民族精神, 懂得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深厚的生命之源。 (2) 精心设计, 突出重点。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中国传统文化等课程, 不仅能够传递优秀的传统文化, 而且能够通过培养大学生创造出新的文化。 因此, 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突出民族性、 导向性, 注意发掘其中所蕴涵的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 着重发挥课程所拥有的丰富的教学资源, 通过学习使大学生对民族

11、精神有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让民族精神成为大学生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内容。 (3) 阅读经典, 提升修养。 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 是从民族传统文化中提炼出来、 积淀而成的。 弘扬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 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如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 厚德载物的宽广胸怀、 崇道尚德的思想素质等历代传颂至今仍被人们所推崇的民族精神, 是我们巨大的精神动力。 大学生要在学习中体会民族精神的力量, 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伟大的民族精神, 最终使中华民族精神在大学生身上得以传承、 弘扬和提升。 2.。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注重公民意识教育。 爱国主

12、义是我们的民族之魂, 国家之魂。 对于现代世界来说, 任何一个民族要想实现繁荣富强, 其成员必须要有强烈的公民意识。 这种公民意识是民族责任感的来源, 是民族认同感和民族归属感的重要保障。 公民意识教育是高校与社会之间联系的一个重要因素, 目 前高校对大学生的公民教育还比较薄弱, 与实际联系不够紧密, 大多侧重于义务教育。 因此要将责任意识的培养, 正义品格的铸造, 求是、 大爱精神的提炼融入到大学生教育中, 从而真正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愫3 【 3魏剑美 变味的爱国主义J 读者, 2007, (6) 】 。 面对世界多极化的新环境, 公民的主体意识也将赋予出新的内涵, 既强调个人与国家的关系,

13、 又重视公民的主体意识。 因此, 高校在强调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培育民族精神的同时, 应注重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教育, 即自主性和依附性的统一、 权利和义务的统一、 全球化与民族化的关系。 主要包括: 公民与传统文化、 公民意识与个人发展、 公民意识与国际交往、 公民意识中的道德与法等, 让公民教育成为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生长点, 有助于促进大学生能动性、 创造性和自 律意识的形成, 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此外, 公民教育要与能力培养相结合, 将公民教育延伸至课堂以外, 在广泛参与中接受教育, 协助大学生适应社会变迁中的人际关系, 促进大学生群体意识的养成和社会能力、 理解他人、 与人合作的共处

14、能力的提高。 5.以大学生为主体,激起大学生自动参加塑造民族精力。 要充沛应用一些新的教育办法,激起学生的进修热情。 如新加坡在对本国青少年进行德育时采用价值清亮法,经过提出问题,让学生比照处理问题的办法,做出选择,并接纳举动。 这些办法指点思维是以学生为中间,变学生被动承受为自动参加、 积极考虑,这对我国教室教育有启示意义。 为了使学生自我塑造自我完美,积极自动地培养民族精力。 黉舍要组织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查询和意愿者效劳运动,接触社会、 调查社会,在理论中亲身 感触社会主义现代化建立成就和人民群众艰辛创业的动人局面和感人情节,以加强对社会主义中国和人民群众的深沉情绪,并把这种对民族的深沉情

15、绪升华为民族精力。 4.以互联网为平台, 拓展民族精神培育的新渠道。 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 互联网成为大学生掌握知识, 了解信息的一种主要渠道, 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带来了巨大挑战。 面对挑战, 一方面, 加强校园网的建设, 建立弘扬民族精神教育网页和开发民族精神教育软件,发挥校园网的育人功能, 创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信息学习环境, 使校园网成为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另一方面, 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 培养一批具备专业技术知识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加强与大学生沟通与交流, 及时答疑, 利用防火墙和加密技术强化对网上信息的监控、 过滤, 随时屏除互联网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 把互联网建成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坚强阵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