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87992906 上传时间:2024-02-03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10.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浅谈“十二五规划”的环境友好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 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由环境 友好型技术、产品、企业、产业、学校、社区等组成。主要包括:有利于环境 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无污染或低污染的技术、工艺和产品;对环境和人体健康 无不利影响的各种开发建设活动;符合生态条件的生产力布局;少污染与低损 耗的产业结构;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人人关爱环境的社会风尚和文化氛围。、基本概念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全社会都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 方式、消费方式,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反过来,良好的环境

2、也会 促进生产、改善生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以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准则,环境文化和生态 协调发展的社会 十六届五中全会 型、环境友好型社 的党中央紧密结 进发展理念,着力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倡导 文明,构建经济社会环境 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明确提出要建设资源节约 会,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 合中国国情,借鉴国际先 解决中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的一友项重大战略决策,对于全面落实科学 发展观,不断提高资源环境保障能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具有重要 意义。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核心目标则是将生产和消费活动规制在生态承载 力、环境容量限度

3、之内,通过生态环境要素的质态变化形成对生产和消费活 动进入有效调控的关键性反馈机制,特别是通过分析代谢废物流的产生和排 放机理与途径,对生产和消费全过程进行有效监控,并采取多种措施降低污 染产生量、实现污染无害化,最终降低社会经济系统对生态环境系统的不利 影响。二名称由来1992年联合国里约环发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中,200多处提及包 含环境友好涵义的“无害环境的”(EnvironmentallySound )概念,并正式提 出了“环境友好的”(EnvironmentallyFriendly)理念。随后,环境友好技术、 环境友好产品得到大力提倡和开发。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际社会又提出实

4、行环境友好土地利用 环境友好城市,发展环 业等。2002年召开的世 过的“约翰内斯堡实施 料、产品与服务等概念。和环境友好流域管理,建设 境友好农业、环境友好建筑 界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所通 计划”多次提及环境友好材 2004年,日本政府在其环境保护白皮书中提出,要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胡锦涛总书记在2006年3月份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首次提出 了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号召。在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 上,中央正式将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 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环境友好型社会理念在较短的时间内被迅速提升 到如此高的战略地位,有其深刻的历史必然

5、性和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资源 环境问题成为中国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瓶颈约束,而破解瓶颈 约束需要理论创新,这是环境友好型社会理念提出的社会经济基础。其次,科 学发展观成为统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纲领和原则,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 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方面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做到实际工作有旗帜、有 目标、有抓手,这是环境友好型社会理念提出的政治基础。从这两点看,环境 友好型社会就是从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之环境保护的角度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它要求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必须符合自然生态规律,向着 有利于维护良好生态环境的方向发展,并用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和方法促进经 济社会全面、协调

6、和可持续发展;它既是统领环境保护工作的一面旗帜,也是 全面系统开展环境保护实践的总抓手。最后,环境友好型社会理念不是无源之 水、无本之木,有其产生的历史必然性,是国际社会环境保护战略思想演变和 可持续发展实践进展的必然结果,这是环境友好型社会理念提出的认识基础。三、重要性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因环境问题而起,并为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而形成的 一种整体性思维方式,将有利于环境的经济发展模式、社会行为、政治制度、 科技支撑和文化纳入到有机统一的科学发展框架下,是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 理论与实践的集合。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以环境友好为特征的新的人类社会发展形态,是可 持续发展社会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人与自然

7、和谐的社会,也必然是人与人基本 和谐的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经 生态规律,向着有利于维护 用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和方 可持续发展。环境友好型经 境文化价值观、绿色科技是 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 “环境友好”的概念是 “环境友好”首先应该是社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必须符合 良好生态环境的方向发展,并应 法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 济发展模式、绿色政治制度、环 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要素,也 本途径和措施。动态的和分层次的。在现阶段, 会经济活动对环境的负荷和影响要达到现有技术经济条件下的最母亲化;最终这种负荷和影响要控制在生态系 统的资源供给能力和环境自净容量之内,形成社会经济活动与生态系统之间的

8、 良性循环。五、重大意义它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 基础和保障,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源和环境的支撑。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利于降 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国际竞争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资源的利用 效率,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保护环境和生态。建设环境閱设W友好型社会是全面贯彻落沁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求。友好型社会,就是使经济发展与人口、环境相协调,就是要在节约资源、保护 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较快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也正是贯彻目标,必须有环境 长方式,影响全面 面建设小康社会的 展能力不断增强, 效率显著提高,促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实现全面建设

9、小康社会宏伟 作保障。中国粗放型的经济增 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全 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可持续发 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 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 明发展道路。措。解决中国建设需要的资源问题,着眼点和立足点必须放在国内。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能够控制和降低对国外资源的依赖程度,确保 国家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能够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能够实现人与 自然和谐相处。六、核心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模式是环境友好型社

10、会的核心。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活动的组织方式决 了上层建筑。所以,经 响着社会发展形态的 展模式是以对自然资 境容量为代价来获得 型的高消耗、低效益和定了经济基础,进一步决定 济发展模式的优劣直接影 性质和方向。传统的经济发 源的过度索取和以牺牲环 财富数量的增长,表现出典 高污染排放特征。因此,环 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模式的首要任务是实现低资源能源消耗、高经济效益、低 污染排放和生态破坏,也就是说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七、政治制度保障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绿色的政治制度保障。这里的绿色政治制度内容至少应包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全面的政绩观和环境与经济综合 决策机制等三个方面。它们是保证建设环境友

11、好型社会的最高制度保障。只 有这些基本制度建立和落实好了,政府才可能进一步制定和切实实施绿色国 民经济核算体系、绿色政绩考核制度、绿色贸易政策和绿色财税金融政策等 环境友好型的管理制度和政策。绿色政治制度既要依靠绿色的政治家及其政 府,更要凭借公众的绿色力量,实行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在发达国家,公 众既是上世纪传统环保运动的发起者,也是当今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决策者和 建设者。八、价值基础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是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价值基础。要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先建立超越传统工业文明的生态文明,使人类在经济、科技、法 律、伦理以及政治等领域建立起一种追求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对 环境友好的价值

12、观和道德观,并以生态规律来改革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九、技术支撑绿色科技是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技术支撑。人类科技发展史充满了对抗自 然和征服自然的思维,已有的科技极大地延伸和丰富了人类占有和掠夺自然 的能力,加剧了人类对自然的不合理利用,导致了自然界对人类报复性的反 应。换句话说,环境危机具有一定的技术内涵,即人类误用技术或无节制的 利用技术导致环境问题的产生和恶化。 环境友好型社会需要突破传统的科技 进步的逻辑思维方式,科技进步的新思维应着眼和立足于人与自然的共生和 共存,而不是对抗和征服。传统工业文明科技指向了稀缺、污染、不可持续 的资源范围,而绿色科技应该是指向丰裕、清洁、可持续利用的资源范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