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工人故事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87976902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0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道路工人故事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道路工人故事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道路工人故事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道路工人故事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道路工人故事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道路工人故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路工人故事(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6月24日,记者顶着烈日来到即将通车的惠南大道二期改造工程现场,沿途到处可见公路绿化工人戴着草帽、埋头工作的身影。据理解,惠南大道二期改造工程于3月动工,整条路修了3年多,其中的艰苦和困难,只有工程施工人员最清晰。为此,记者采访了第一线的施工人员。一工人施工时中暑晕倒6月24日上午,记者来到惠南大道二期改造工程项目办公室。当时众人正围着议事,让记者撞个正着,于是记者与项目办的工作人员聊了起来。6月22日,工程已进入收尾阶段,工人们正赶着绿化配套工程,尽管烈日炎炎,还是加班加点。在一高坡上,一名工人喷草皮时中暑晕倒在地,人们匆匆送她去医院,而她醒后却说:“我休息一会就没事了。”“的确,我们为了赶

2、工程进度,工作起来没少彻夜达旦。由于道路施工必须要有好天气,一下雨就没法干了。因此,一看见天好,就立即抢工,工人三班倒改为两班倒,没日没夜地干。因此,工人带病工作的事早已司空见惯。”赖敬梁安静地说。赖敬梁还告诉记者,某些在市区居住的工程师坚守工地,一两个月都没回家看望妻子和小孩。某些外省籍的施工人员更是几年没回家过年。误挖断电缆线及时修复通电利建坤指着晴雨表上6月13日涂黑的圆圈说:“6月12日,我们还在铺路,看见天空就要变脸了,于是想着赶在下雨前把工作结束,不想当晚下起倾盆大雨,把刚铺好的路面塑料纸掀开了,300多平方米的单边车道路面被冲刷“失容”。暴雨连下几天,天晴后,工人把这路段重铺了一

3、遍,为此损失了约10万元。虽然挥霍了人力物力,但公路质量马虎不得。”“我们真的很感谢供电部门、自来水公司等有关部门给我们的大力支持。工程之因此能竣工,有她们的一份功绩。”利建坤感谢地说。今年春节前,在惠莞立交施工时,工人不小心把地下埋的电缆线挖断,幸亏事发现场附近有个漏电开关,当时就切断电源,没有发生人员伤亡。最后,供电部门出动了30多名技术人员进行抢修,修理了几种小时才恢复通电。工程施工,尽管有具体的施工图,但是地下埋的管线实在太多,防不胜防,好几次,误挖了人家的通信、供电电缆等,幸亏有关部门积极配合,施工才得以最快时间恢复。放弃春节休息赶工程进度始终沉默寡语的黄秒芬此时告诉记者,修路这几年

4、,施工人员跟本地百姓建立了较深的友谊。修路征用了百姓的土地,但百姓都比较理解,懂得修路对她们好,对本地经济发展好。今年2月4日(年二十八),下冻雨,施工中遇到一种难题,600米的水管需迁移,影响着村民几百亩的果园和几百亩的农作物灌溉,村民规定正月十五可以放水,否则果园和农作物会有被淹的危险。为解决问题赶工程进度,施工人员春节不休息,有关部门领导和技术人员冒着天寒现场办公。施工人员告诉记者,6月13日上午,她们听闻公路边3户人家的房子被水淹了1米多深,随后赶到现场解决。后来,叫来挖掘机,挖了一种土沟,把水引出来。被解困的3户人家都很感谢。 本报记者黄秀霞 通讯员何森鹏道班工人:沿着公路延伸的故事

5、道班工人在养护道路防撞墙。 水口道班养护工人用沥青修补路面裂缝。 近日,我市普降小雨到中雨,局部大雨。泥土被冲到路面,污染公路;有的路段被山洪冲坏,影响道路畅通和车辆安全行驶。管养各路段的养护工人便纷纷出动清理路面、抢修道路,还市民安全畅通的交通环境。“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本报记者进一步我市一线道班工人中采访,理解她们默默劳作背后的酸甜苦辣。岚中道班工人常常在X203线积水较深的路段轮流值守人物档案1967年出生的陈少新是本地村民,在岚中道班已干了。她是道班11个工人中比较年轻的一员,干活认真实在,思想纯朴。道班工人的职责就是保证公路畅通,因此每天都要上路进行保洁、打扫、养护、绿化,风雨无阻

6、。无论炎热的夏天,还是北风凛冽的冬日,只要公路浮现异常状况,她们都必须上路工作。大雨导致1000多立方土的塌方,10多种工人清理了1天1夜“干我们这行的,最怕下雨。每一次雨季,我们管养的砂土路都会浮现塌方;洪水来了,我们得日夜守着被水沉没的路段。有一次,大雨导致了1000多立方土的塌方,10多种工人清理了1天1夜才把路面清理完毕,恢复道路畅通。”惠城区芦洲镇岚中道班班长庄壮林简介。前不久下大雨,岚中道班管养的X203线个别路段积水较深,道班工人陈少新与同事们就在积水深的路段日夜轮流值守。她们身着黄色的反光雨衣,手上拿着锄头、铁铲等工具,在路面凿个小槽,让积水散去。尽管身穿雨衣,头发、衣服还是被

7、来势汹汹的雨水打湿“一般水深0.5米的路段都不让过。我们守在这里,一是为了告诉车主改道,二是疏通路面的积水,挖沟让水尽快撤去。”陈少新说。10近年前,她领着每月只有320元的工资认真工作4月26日中午,记者来到岚中道班管养的X203线看到了陈少新,她正在打扫布满牛粪的砂土路面,一铁铲从牛粪底下穿过去,再拉回来,牛粪就收在了铁铲上面,将其娴熟地倒在路旁的树木下当肥料。陈少新说,她也怕太阳晒。夏天干活,总要被太阳晒得脱几层皮;冷天风大,又得忍受寒冷。一般年轻人都不当公路养护工,情愿进厂打工。她也是在外头打了几年工,回到老家结婚后,才来到这里干的。此前,道班只有5个人,却要管养10多公里路段。砂土路

8、有个特点,任何车辆一过就会扬起满天灰尘。干这种活儿,辛苦、累不用说。当时每月只有320元,但既然吃这碗饭,就要对得起这份工作。自1996年起,工资逐渐上涨了,目前11个人每人能拿800多元,也很知足了。陈少新也有懊恼的时候。记得当时两个小孩同步入读小学,一种学期就要900元,为了筹钱给小孩上学,她卖谷、卖猪,最后同事还捐助了一部分,好不容易凑齐。老婆因此责怪她没能耐。为此,她那段时间心情很低落。一天上班,她开着6个轮的老式残旧拖拉机,开到半山腰,有一种车轮的轴线断了,整个拖拉机瘫痪在路上。“在家,被老婆抱怨;干活,连这个老爷拖拉机还欺负我。”当时,她真的不想干了。但是,陈少新性格较好,她不久就

9、会把心态调节过来。“想那么多干嘛。”这是她对自己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仍图道班工人协助老人小孩安全通行,直到江水退下人物档案1951年出生的李日兴是地地道道的农民,10多岁就下田耕地,当过搬运工,拿惯锄头的她于1971年5月来到仍图道班,1987年,李日兴担任道班班长一职,从此始终跟公路打交道至今。4月25日上午,记者来到X199线仍图路段,看见数名身穿道班工人制服的工人在路面打扫垃圾,有的在路肩梳理沟渠。在此,记者见到了市交通局直属分局地方公路站仍图道班班长李日兴。她连清理沟渠这种“小事”,也视作“大事”。只见她站马步,半蹲姿势,双手握着铁铲往前一挥,满铲树叶被铲起来道班工人带着饭锅徒步10多公

10、里修路,午饭就在路边做1987年此前,李日兴和一群道班工人带着饭锅等餐具徒步10多公里路段修路,午饭就在路上做,用肥猪肉榨油,榨的油用来炒青菜,猪油渣就是人们美味的荤菜。山上捡柴火,喝山泉水。有时候一两公里之间都看不到村民房屋,怪寂寞。天黑了,就回到宿舍 40平方米左右的两间瓦房,摆放着8张床,8个工人一起住。厨房就是在瓦房外头搭起的几块板遮风挡雨,里面摆上锅、煲等餐具。为了节省成本,修路的原材料是工人们自己用铁铲、锄头,一铲一锄从山上挖的“石头泥”(风化石)。再用手推板车把山坡上的“石头泥”运到路面,弥补路面的坑洼。直到1990年,X199线升级改造,由本来的砂土路建成混凝土路,手推板车才更

11、新为手扶拖拉机。为保障市汽车拉力赛顺利举办,她与工人的手被荆棘划出一道道血痕李日兴对道路管养工作布满热情。她每天带领道班13名工人疏通边沟、清除杂草、打扫垃圾、修补路面特别到了雷雨季节,更要加班熬夜地抢修或者巡逻路况。作为露天工作者一年四季面对风吹雨淋,酷暑寒冬的天气,她从没有退缩,而是勇往直前。夏,惠州市将举办汽车拉力赛,当时仍图道班所管养的线路是砂土路,那段时期是雷雨天气,由于降雨使路面坑坑洼洼,砂石路面又极易损坏,路旁长满杂草和荆棘。为了使路面更加平坦宽畅,李日兴带领道班工人加班加点对排水沟进行彻底清理,并将长在路肩上的荆棘清除,因荆棘长满刺,她与工人的手常常被划出一道道血痕,最后是对路

12、面的大坑大槽进行抢修。她们奋战了一种月圆满完毕任务,使拉力赛得以顺利安全地举办。仍图道班管养的X199线有段路接近东江,每遇持续大雨路面都会积水产生内涝,最深的有80厘米,这对车辆和行人的安全都导致影响。李日兴就带着工人用竹子系上红袋子插在路肩上,和工人日夜轮流值班指挥车辆和行人,协助老人小孩安全通行直到江水退下。她觉得别人的生命安全比自己的辛苦劳累更为重要。7月,她们在抢修X199线仍图到泰美段后回道班房,发现道班房的围墙已被雨水冲毁,李日兴为了能节省单位的资金,自己带领工人干,没多久就把围墙给砌起来;同年山洪水太大导致塌方,冲毁茶径段的桥面,她又带领工人修建一座涵洞,减少了洪水对桥的压力在

13、清理路旁杂草、整治路肩时,李日兴带领工人,在盛夏的太阳照射下,背上喷雾器除草,一干就是几种钟。那除草的药水和背上的汗水交融在一起,使工人的背部腰部常常浮现红红斑痕,虽然这样她们也不叫一声。因疾病的影响她常常会觉得头晕眼花,工人劝她休息,但她却说:“没事,我放不下道班的活儿。”李日兴妻子谢周兰说,她性子急,上面有任务,她就立马认真贯彻,有什么事情都是立即过去做。“作为养路人,我们最大的愿望就是但愿公路能永远安全和畅通。”李日兴道。水口道班烈日下,工人手提水壶给路面裂缝浇沥青人物档案水口道班有21人,其中7对是夫妇。最年轻的徐秋明今年29岁,在水口道班工作了近8年。道班班长欧义录从事养路工作22年

14、,在道班工人中树立了很高的威望,并且感化和鼓励着周边的同志。在她的带领下,水口道班持续3年被评为“全优楷模道班”,持续4年评为“先进道班”,被评为 “双文明道班”,而她本人也由于工作体现突出持续3年被评为“广东省先进工作者”。“养路为业,道班为家,以苦为荣,苦中有乐,”这是欧义录对道班生活的理解。趁着太阳照耀的高温修补沥青路4月25日中午3时,烈日当空,记者来到X205线水口段看到10多名养护工人带着草帽,手里提着水壶、铁铲等工具,正在给路面裂缝浇沥青。水口道班的班长欧义录说,目前公路基本都水泥化了,道班设备也更先进了。但公路上的车流大量增长了,道路损害也越来越严重,路面上的垃圾也越来越多。这

15、些,都大大增长了工人们的劳动负荷。近年来,超载超重车辆增多,管养的公路毁坏严重,甚至浮现个别路段一夜之间浮现断板。因此,一旦有剧烈太阳,她们就要烧沥青上路修补。如果天气不好,就无法做这项工作。欧义录对教育孩子相称注重,客厅里贴满了孩子的奖状长期在外作业,强烈的紫外线,把欧义录的皮肤晒得犹如古铜般又黑又亮;长年的辛苦劳作,使她的双手变得很粗糙,结满了老茧。欧义录不仅在道班工人中树立了很高的威望,并且感化和鼓励着周边的人们。在工作、生活中,她到处关怀同志,协助她人事无巨细,例如,工人的孩子,她都会统一安排负责后勤工作的工人,让孩子父母安心干活;只要是家长会,她会都安排孩子的一方家长去参与。“孩子是

16、将来,教育马虎不得。”她常常和道班工人讲。记者也在欧义录家里看到客厅两面墙都贴满了孩子们的奖状。养护工的工作会招来冷眼和臭骂,但愿人们多点理解记者在采访水口道班的当天晚上,徐秋明等道班工人路面作业归来,从欧义录那里获得记者手机号码后,并拨通了记者的电话。电话里头道班工人均有所顾虑,她们说由于世俗偏见,养护工的工作难免被某些人瞧不起,有时由于扫把等工具不慎遇到路人、扫路时扬起的灰尘影响到别人,就会招来某些人的冷眼乃至臭骂,但她们都默默承受了。当某些迷路的旅客向道班工人问路时,她们却总是尽其所能,协助她们找到对的的方向,顺利踏上归途。养路工人最大的愿望是得到人们的理解和支持。本版文/图 本报记者黄秀霞通讯员少东 林斌 烽平 森鹏 方能 美来 柳春 王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