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复习计划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87974405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0.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鉴赏复习计划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诗歌鉴赏复习计划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诗歌鉴赏复习计划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诗歌鉴赏复习计划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诗歌鉴赏复习计划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诗歌鉴赏复习计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鉴赏复习计划(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诗歌鉴赏复习计划诗歌鉴赏一向是学生最头疼得分率最低的一道题,我们距离古人的时代已经久远,很难理解古人在面对这个世界时的独特感受,不了解古人漂泊的感伤,更不明白诗人内心深处的文化冲突和多重人格。即使读懂了一首诗,也很难用非常地道的语言将其准确地表现出来。这就是诗歌鉴赏的两大困境:感情和表述。因此,要想在一轮复习中有真正的提高,一定要从理解能力入手。理解离不开翻译,翻译的过程就是疏通文意的过程,因此你要将每首诗大致翻译,疏通诗意,以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大家在理解诗歌的同时须加大积累量:只有读多了,诗歌中的常见意象、常见词语、常见句式才有可能被掌握。因此,你,每做一道诗歌鉴赏题都要将其熟读甚至背诵,

2、每首诗歌至少要读10遍左右,这样才可能对诗歌有一个印象式的理解。拿到一首诗,要先读:读对字音,读顺停顿,初步理解诗歌每一句话的意思。读顺之后,了解诗歌的大致内容:诗歌讲了一件什么事,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抒发了一种什么样的情。然后就是深入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诗歌中的意象有无比喻或是象征的含义,某个字是否用的准确传神等等。之后根据资料和提示,纠正错误或是深入理解,打开思路,增加积累。最后再思考题目,重点是审题,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共同探讨答题规范。用心学习,将本诗深深地印于脑海之中。其实大家的欠缺还是翻译和疏通文意。意思不明白,诗歌的主旨自然无从谈起,如果时间充裕,可以将每一首诗的翻译写在资料的

3、空白处,这样更有助于提高训练的效率。切记,做好。通过解读高考大纲,依照历年真题分析每年的考点,可得出备考得把握的四个方面内容: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以及诗歌的主题。诗歌的感情是最难的,要当做难点突破;诗歌的形象次难,要将其摆在第二位。诗歌的语言和艺术手法相对简单,或者是有固定的程式。复习方法有五个环节:1、理解翻译每一道诗歌题。(理解)2、研究每一道题的问法和答案。3、总结每一道题的答题的规范。4、熟读背诵每一道诗歌题。(积累)5、研究近十年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做题步骤有四:1、熟读成诵。2、句句理解。3、分析手法。4、赏析语言。诗歌鉴赏的技巧则提出了四点:1、深入理解注释。2、看题目、看

4、作者、看背景。3、体会常见意象。4、古诗的多重意蕴与双层结构。我相信,经过这样高强度的专业训练,大家对诗歌鉴赏题一定会有所突破的。同学们这些天的表现也证明了我的推断,希望能拼搏二十天,搞定诗歌题。详说意象捕捉在古诗学习中的用途学古诗有没有用?回答是肯定的。它不仅仅在文化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先进的传统文化,而且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政治经济的反映,时代和社会的写照。那么,古诗在他们之间发挥着桥梁的作用。至于涉及到态度和能力因素。应该指出并非所有当代学生都是这样,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们中的大多数受这个新社会的影响,对古诗写作背景及旧社会知之甚少,换句话说,古文根基不扎实,难学是可理

5、解的。既然是能力问题,我们总会有办法解决的。关键态度是否正确,如果端正了学的态度,并正确掌握学的方法,那么,问题也就不攻自破。据此,我们提倡古诗学中的意象捕捉法。中国人重意境,西方则强调意象。我们之所以选用:“意象/意象捕捉”概念,因为他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意象”最早见于20世纪初形成的西方意象主义。意象派认为,“意象”既是被感知的客体,也是诗人对它的体念;二者再由准确的不加修饰的词语表达出来。作为思想内容的载体,词语本身意义莫大于此。诗歌“只不过是词语镶嵌的图案。”(休姆语)换句话说,庞德在给意象下的定义是:“意象是在一刹那间呈现理智和情感的复合物的东西。”简言之,“意象”是由“意”

6、和“象”组成,这里的“象”就是客观事物,而象外之象就是“意”。意象有着可变的意义,象代数中的符号,。中国古诗中经常出现“月亮”这个意象,用在不同地方其意义不同。“月亮”可表示思念家乡,如“抬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也象征纯洁的爱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还表示寂寞等意象。因此,捕捉意象法就是在古诗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该运用一种思维方式,即诗中意象是什么,为什么用这个意象及它想要传达的是什么,最后领会诗中的画面、形象和语言的特色。我们认为,意象捕捉在古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有利于促进画面的生成古诗中出现的意象一般不止一个,而是一连串,且这些意象不是孤立的,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由颜色深

7、浅、虚实、远进组成的一幅幅画。在学古诗时,首先找出其中的意象,然后,按作者的情感流路把这些意象串联起来,犹如身临其镜。不妨来看两首诗: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扬阴里白沙堤。白居易浅塘湖春行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前一首,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写,诗中句句都是意象,处处有景。也处处活动着诗人的身影,移步换景,景中有人,象中有兴,情义盎然,如诗如画.生动表现出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是一曲优美的春的颂

8、歌!应声明:写景诗当然需要形象鲜明,突出景色特征,更主要的还应象中有人。学生也只有在准确的把握意象基础上,及诗人观察方向。方可进入诗人的心灵,悟出真谛!后一首,前四句是诗人眼中的环境风物。后四句是诗人抒诉这样特定的环境风物中的心情。物与人两组画相互对应、交织。很多时候,与其说我们是在读诗,不如说是在看画,看那些一系列鱼贯地越过的动态画面。一个人善于或不善于读诗,重要的一个区别在于他能否将凝固不动的文字,迅速转换成活跃飞动的图画。诗里绝不能没有画面,否则失去了依凭,组织成的静态画面.是很难把激动的感受.深微的意绪表现出诗来的,诗歌画面之所以一般呈现动态,是要发挥”语景”之所长而掩其所短钱塘湖春行

9、里出现五个虚词:“初、谁、渐、才、最”,它们所起的重要作用,就是把一幅幅画面从外部串联在一起,此外,远渐,俯仰,动静结合,有力的推动这些画面加速运动,然而,登高基于没有虚词,抬头是“风急天高”。俯仰是“渚青沙白”,全诗主要依靠画面与画面平行、对照、引申、补足等方面来实现对列。”“律诗之妙,全在无字外。每上句与下句转关接缝,皆机窍所在也。” 二有利于理解语言的双层性很多优秀古诗具有言意两层性。“言”超脱了客观存在而成水中之月,镜中之象,即所谓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意”则超越了客观实在的“象”的局限,而且有象外之意,意外之意,即所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意”假于“象”,假“象”而见“意”

10、。表象只是手段,表意只是目的。所谓“诗贵意”(李东阳蘼堂诗话)。“象”要形象生动如在眼前,而“意”则要不尽,愈多愈善,使“意”含于“象”。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李白子夜吴歌四首李太白子夜吴歌,本闺情语,而翼罢征。诗人的意旨是希望朝廷能体贴征伐给唐朝广大人民造成的痛苦不幸,早日结束不义战争。诗歌一开始就以月起兴。明月和下面的“秋风”在古诗中都是浸透离情绪的意象。次句描写千家万户捣衣哦之事。诗人的眼中景,耳中声,无不是长安百姓对征战亲人的思念和牵挂。总之,诗歌意象的有机结合构成明净凄清的景象,撩人愁绪的氛围,哀怨动人的少妇形象,产生感人的艺术魅力。

11、“诗犹文也,忌直贵曲。”(施补华佣说诗)托物言志,含蓄蕴籍,是中国诗歌的传统审美特征。“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杜甫赠花卿) “言有尽而意不穷者,天下至言也。”(苏轼语)韩愈咏雪赠张籍中的“穿细时双透,乘危忽半摧”二句描写了下雪时雪花的特性:无处不到,能从两面穿到洗缝,拼命高攀而半途坍塌。诗人观察落雨细致精确,描写形象生动,如在眼前。字面上似精工写雪,实际上含有更深层的意象,那便是对社会上那些善于钻营、拼命高攀的势利小人的嘲讽,活画出他们的嘴脸。诗人的这层意思深藏在模写雪的“象”之下的,于是这个“象”便不仅仅只是雪之景象了,而且是势力小人钻营攀附之象

12、。此外还有,温庭筠“鸡升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贾岛“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等。三有利于形象的塑造诗歌具有形象性,一首好的诗歌离不开形象的塑造,优秀古诗更是如此。因此,考生应根据诗歌中的意象,在头脑中再现作者诗中所要表达出来的形象。那么,如何再塑诗歌的形象呢?下面介绍两种方法:1.比兴法的运用。先言他物,以引起歌咏之词,这是中国古诗词的传统方法。从诗经到近代,例字可以说不胜枚举。而杜甫堪称这方面的楷模。他借物写人的诗不在少数,作于晚年的古柏行就是交口称赞的名篇。这种写法一般是先扬后抑,先极言其美,再笔锋一转言其不幸之遭遇,形成一个鲜明对照,使读者在这种不平衡的场景和情感转换中产生一种特有的审美

13、心理和感受,激越一种感情的震荡,使人久久难以忘怀,沉浸在与艺术回味之中,达到抒发愤懑、陶冶性情的目的。最易见的,是比拟性语言的运用。“樱桃小嘴糯米牙”(李季)人面桃花相映红”(崔护),只是取其鲜明的色彩进行比较,尚以为嘴巴小得像樱桃,人的面庞跟桃花一样红,那将是多么可怕!比拟当然要求贴切,贴切才能容易为人领会;比拟要求新奇,新奇才能产生突发意外的刺激力。2.语法的变格。变格是对常格而言。人们在诗歌的创作与欣赏中会时时发现,诗歌中的语法是很难用常格来苛求的。变格中有省略、倒装、脱节等等,究极变幻。云想衣裳花相容,春风拂褴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李白清平调三首其一雪莱说:“诗的语

14、言的基础是比喻性,诗的语言揭示的是还没有任何人觉察的事物的关系,并使其为人永远不忘。”诗人用无可挑剔的自然美的属性意象:飘渺的云、国色天香的花去比那具有人间难以企及杨贵妃,为了给人民留以想象的余地,于是才用倒装法。杜甫的晴诗中;“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这一倒装,是先突出视觉所见彩色,在句中却是对草、云的形容。倒装句简单说来是如何安排字句问题,贺拉斯说过:“在安排字句的时候,要考究,要小心,如果安排得巧妙,家喻户晓的字,就会取得新义,表达就能尽善尽美。”我们认为,在古诗备考中,正确掌握并灵活运用意象捕捉法,对于考生读懂诗歌具有重要的意义。古诗词意象意蕴的内涵分析吹笛送别,或闻笛悲离,传统诗词

15、写之甚多。笛曲往往是折杨柳、杨柳枝,或倚渭城曲。北朝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歌:“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李白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清吴绮九日次书云韵:“千古伤心杨柳笛。”又清褚人获坚瓠集说:“唐人饯别多唱渭城。”渭城曲源起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时人谱为曲,又称阳关曲,用于送别。唐音审体云:“刘梦得诗云更对殷勤唱渭城,白居易听唱阳关第四声,皆谓此曲也。相传其调最高,倚歌者笛为之裂。”笛,成为一种抒情的道具,笛声及其所表达的情意,在行者、送行者的心中,都会不绝如缕,如唐钱起送张将军西征:“玉笛声悲离酌晚,金方路极行人远。”韩愈韶州留别张使君:“鸣笛急吹催落日,清歌缓送感行人。”清吴伟业送林衡者归闽:“五月关山树影圆,送君吹笛柳阴船。”夕阳山外山宋人戴复古世事诗:“春水渡旁渡,夕阳山外山。”成为诗评家谈说的名句。元人任昱将“夕阳”句用到了自己的散曲南吕金字经湖上僧寺中:“凭栏看,夕阳山外山。”从这两篇作品中的原句意蕴看,本与离别无关。既然有论者指出李叔同送别中用了戴复古此句,则本论不妨说个明白。明人杨慎升庵集卷五十七说:“宋人诗话称戴石屏春水渡旁渡,夕阳山外山,以为奇句,余观唐韩君子夕阳山向背,春草水东西,意同而语尤工。”按,“夕阳山向背”二句实际是刘长卿的诗句5(中兴间气集、文苑英华、唐诗品汇、全唐诗等均作刘长卿诗。)凭心而论,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