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听课记录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87963357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听课记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听课记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听课记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听课记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听课记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听课记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语文听课记录doc(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沁园春 雪 一、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课文、让学生谈谈对这首词的初步理解。 二、题解与背景本文体裁词。词又叫诗的别体,长短句。沁园春,词牌名。 三、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这首词分上下两阕,各写什么? 上片:描写北国雪景;下片:纵论历代英雄 四、研究下列问题 、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 、作者以“望”统领下文,都望到了什么?(长城、黄河、山脉、高原 ) 这些景观大势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是实写。 3、哪几句是虚景?4、你觉得以动写静的句子是哪些?以静写动的句子是哪些?(山舞银蛇,原驰 蜡象)5、在下片中,能起到领起下文的字是?它领起哪些句子?(惜)6、如何理解本文的言主旨

2、?诗人描写北国雪景,有雄壮之气势,豪放的风格,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体现了诗人豪迈的胸怀。 五、重点词句子的理解。 1、“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含义。 2、“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构造上的作用。承上启下,过渡作用 、结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有何寓意? 只有今天的一代英雄人物,才干使多娇江山完全称意。这是对一代新人的呼唤和 企盼。六、作业。背诵这首词。 【评:基本知识解说到位,文章的层次脉络清晰,重点语句的赏析突出,措施指导较好,在学生的具体应用上还可以继续进一步。】 、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 一、导入新课。 同窗们,这节课再向人们简介一篇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板书)创作

3、的十四 行诗蛔蝈与蛐蛐(板书)。 二、教读新课。 1.指名朗读这首诗。正音。 .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引导学生阅读注释,教师补充。3.学生朗读,整体把握诗歌的基调,注意解决朗读语调,注意音步和轻重 音的对的掌握。 4、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历来没有停息“相相应分为两部分; 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盛夏-蝈蝈的乐音 大地的诗歌 布满生机 严冬-蛐蛐的歌儿 5.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诗人发明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当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人们的思想。蝈蝈和蛐蛐布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断息,那 就是大地的诗歌历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

4、看待生活。、尾声:“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呜叫”。理解盛夏的蛔蝈和冬天的蛐蛐是如何联系起来的。 这是诗人的联想,将冬天的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的蝈蝈的乐音。点出起伏 不断,点明中心:历来不会死亡,历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三、布臵作业。熟读成诵。 在理解诗的思路构造的基本上背诵这首诗。 【评:诗歌的对比阅读赏析让人的印象很深刻,贯穿这节课的朗读令人陶醉,让 学生在朗读中去感悟诗歌,感悟主题的措施较好,值得人们借鉴与学习】 .纪念伏尔泰去世一百周年的演说 一、导入 二、作家与背景简介 二、整体感知 1、从雨果的演讲中,可以理解到伏尔泰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如何的奉献?(请学 生归纳概括)伏尔泰以猛如

5、雷电的笔写下不朽的文章,提示封建君主的残暴,法官、神甫 欺压人民的本质,教导人民从混沌愚昧中起出来,推翻君主统治,开创一种民主文明的法兰西。 2、雨果为什么把伏尔泰生活的时代看作是“一种新的纪元”的开始? 在伏尔泰生活的时代前期,统治阶级压迫人民,而人民却甘心受迫,不敢、也不 懂起来对抗,社会更加灰暗腐败。这时许多像伏尔泰这样的启蒙主义思想家用自 己的写下了不朽的篇章,唤起了人们对抗的意识,投入到为民主而斗争的自由中去,因此,雨果把伏尔泰生活的时代看作是“一种新的纪元”的开始。 3、作者觉得“伏尔泰不仅是一种人,她是一种世纪”的因素是什么? 伏尔泰的毕生经历了达到极点的专制时期和刚刚露出一线晨

6、曦的革命时代,伏尔泰比国家领袖更重要,她是思想的领袖。 4、“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进步的两个方面很清晰地显示出来。“其中”两个方 面“是指什么?第一:做一种人,我们要行使自己的权力,第二:做一种公民,我们要恪尽职守。三、品味语言。 结合课后习题三 四、小结: 这篇演说,是对人类先贤的崇高礼赞,对思想与人格力量的热情颂扬,也是对人 类社会永远需要正义的呐喊、对良知的呼唤。 五、作业 选择你最喜欢的部分背诵。【评:在请学生概括归纳整体感知部分,教师的引导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其实不一定规定学生完全按照我们的设想去作答。在师生的互动中擦出智慧的 火花才是我们但愿看见的。】 8、致女儿的一封信 一

7、、课前准备 .查找有关作者苏霍姆林斯基的简介,理解有关书信的写法; .收集有关爱情的名言警句; .收看古今中外的典型爱情故事:孔雀东南飞梁山伯与祝英台魂断蓝桥 罗密欧与朱丽叶泰坦尼克号廊桥追梦乱世佳人等等。 二、导入新课 三、新课内容课文内容研讨:1、面对女儿的问题,作者没有轻下结论,她是如何解释“什么是爱情”的?作 者究竟觉得什么是爱情?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 2、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女儿“什么是爱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如何理解“但做一种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这句话的 含义? 课文也是用故事的形式诠释什么是爱情这个大问题。爱情是美好的,是人类历久 常新的话题,对于爱情,

8、你是如何理解的?(学生也可以用故事的形式解释。)、积累:爱情是这样美好,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感,看看名人是如何看待爱情的: 规定学生展示课前准备好的资料 爱情,是一种炽烈的感情,一定要让理智做心灵的主宰。 -苏霍姆林斯基爱情的教育 那种用美好的感情和思想使我们升华并赋予我们力量的爱情,才干算是一种崇高 的热情;而使我们自擅自利,胆小怯弱,使我们流于盲目本能的下流行为的爱情, 应当算是一种邪恶的热情。 法国作家乔治桑真正的爱情是专一的,爱情的领域是非常的狭小,它狭窄到只能容下两个人生存; 如果同步爱上几种人,那便不能称做爱情,它只是感情上的游戏。-德国诗人、剧作家席勒 爱情不会由于理智而变得淡漠,也

9、不会由于雄心壮志而丧失殆尽。它是第二生命; 它渗人灵魂,温暖着每一条血管,跳动在每一次脉搏之中。-英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艾迪生爱情是一片火热狂迷的痴心,一团无法扑灭的烈火,一种永不满足的欲望,一分 如糖似蜜的喜悦,一阵如痴如醉的疯狂,一种没有安宁的劳苦和没有劳苦的安宁。 -英国学者理查?德弗尼维尔 三、拓展活动 同窗们,爱是美好的情感,人的所有道德都可以在爱情上反映出来。爱情是人类 文明的产物。根据自己的理解,你以自己喜欢的形式,说说什么是爱情。可以是 一句箴言,也可以是一段随笔,更可以是一篇文章。【评:文章的内容是很简朴的,教师没有在文章的内容上耗费诸多的功夫,而将 时间交给了学生,调动了学

10、生的积极性。课堂的氛围很活跃。到后来同窗们都可 以敞开心扉,表白这节课就已经获得成功。】 11、我的叔叔于勒一导入新课 美国的欧亨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莫泊桑的名作我的叔叔于勒。 二、听读课文,思考下列几种问题: (1)于勒是如何一种人?()菲利普夫妇、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来?(3)故事的结局是菲利普一家人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什么因素? (4)这篇故事家提示了如何的主题思想? 三、学生讨论,在全班交流明确: ()穷-富-穷 (2)据说做生意赚了钱,成为全家的“但愿”、“福音”。 ()直接因素:是菲利普只结识钱和于勒又沦落为穷人;主线因素:是那个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 (4)故事写了一种一般小

11、市民家庭的平常生活,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充足描述了菲利普夫妇看待亲兄弟于勒的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画出一幅资本主义社 会里贫穷则兄不认弟的触目惊心的惨象,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是“纯正的金钱关系”的主题思想。 四、精读船上巧遇的片断,理解故事在刻画人物时运用的重要措施。 重要通过:表情、动作、言语的描写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人物性格。四、小结。 这篇故事运用对比手法成功刻画菲利普夫妇只认钱不认人、爱面子的形象。提示了资本主义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 五、作业。 找出故事中的环境描写,分析它们的不同点,说说它们各有什么作用? 【评:文章上的是中规中矩,还是在体现资本主义人与人之间

12、的关系。教师没有将它引入我们的生活,我们的身边就没有这样的人吗?可以拓宽来将嘛,一点自 己的意见。】 5、孔乙己 一、检查作业,导入课文 二、研读探讨,深透理解文意 1.学生阅读课“序幕”部分,思考:故事一开始没有直接写孔乙己,而是简介咸亨酒店的格局和顾客的状况。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学生思考,教师点拨: 故事开头对咸亨酒店的简介,体现了社会严重的阶级对立,人和人之间冷酷 的关系,这样一种势利、冷酷、虚伪的社会环境,为我们渲染了一种冷漠、悲凉 的社会氛围,为情节的发展奠定了基本,预示着人物悲剧的必然性。咸亨酒店可 以说是当时中国黑暗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缩影。 .学生通读课文故事的主体部分,合伙

13、探究。 (1)文中有几处写到众人的哄笑?她们为什么而笑?作者用众人的笑来贯穿孔 乙己的故事,有什么用意? (2)孔乙己到咸亨酒店仅仅是为了寻口酒喝,以此来麻醉失落的灵魂吗?请大胆谈出自己的见解。 (3)作者没有采用故事常用的第三人称的写法,而是以“小伙计”的口吻来论述。这样安排角色的作用是什么?教师提示: 3.讨论归纳故事的主题思想。分析后归纳:这篇故事,通过对孔乙己后半生几种悲惨生活片断的描述,成 功地塑造了封建末世备受科举制度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控诉了封建制度 的罪恶,揭示了国民冷漠、麻木的状态。 三、扩展引申,比照阅读 请学生阅读范进中举一文的节选,与课文进行对照、比较,分析两文人

14、物性 格和主题思想上的差别。 【评:这节课是本课的第二学时,教师前面的准备工作还是很充足,学生的预习 工作也很到位。教师通过众人的笑声很轻松的就将文章串联起来,真正做到了四两拔千斤,举重若轻。】、变色龙一、导语设计 二、资料助读 三、感知文意 1、学生听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1)疏解生字词。 (2)选用平常生活的片断进行艺术概括,以此来反映锋利重大的社会问题。 是契诃夫故事创作的特色。那么,本文写了如何一件事?重要人物是谁?文章又是 重要采用什么措施来体现人物性格的?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明确: 故事描写了警官奥楚蔑洛夫解决“狗咬人手指”这一案件的通过。重要人物 是奥楚蔑洛夫。重要运用对话

15、刻画奥楚蔑洛夫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性格特点。 2学生自读课文,根据对故事内容的初步理解,给课文另拟一种题目。 学生也许拟出的题目是: 一种见风使舵的人 一种变化多端的人 两面人 势利眼的警官 3.学生速读全文,理清故事情节。思考:奥楚蔑洛夫警官在解决“狗咬人”事件过程中,前后态度发生了如何 的变化?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变化的因素和内容。.学生合伙探究:警官奥楚蔑洛夫在解决“狗咬人”事件中,态度五次变 化,那么其中有无始终不变的地方? 学生研讨后回答,教师明确:在五次变色中,奥楚蔑洛夫媚上欺下、见风使 舵的性格特性始终不变,充足暴露了她的卑劣心理。 师生共同归结奥楚蔑洛夫的形象。 教师明确:奥楚蔑洛夫是一种溜须拍马、媚上欺下、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沙皇专治统治的忠实走狗形象。6.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四、分角色朗读,体会形象特性 五、布臵作业续写课文内容。规定:想象警官走后又发生了什么事。40 字 左右。 【评:文章的层次分析很清晰,变色龙的形象分析也很到位,特别是分角色朗读 更可以让学生去体会到人物的心理。这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