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信贷风险的形成及防范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87960043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住房信贷风险的形成及防范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住房信贷风险的形成及防范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住房信贷风险的形成及防范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住房信贷风险的形成及防范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住房信贷风险的形成及防范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住房信贷风险的形成及防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住房信贷风险的形成及防范(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住房信贷风险的形成及防范作者:_单位: _ : _ 一、住房信贷风险的形成 1.由借款人引发的风险。即由于借款人不遵守合同约定的按期还贷而导致银行利益受损产生的风险,这是住房信贷风险中最常见的。引发借方违约的原因十分复杂,主要有:一是借款人由于家庭、工作、收入、健康等因素的变化,不能按期或无力归还贷款,被迫放弃所购房屋,从而给商业银行利益带来损失。我国正处于就业压力的顶峰,劳动力的相对过剩现象将在一定时期内存在;加上人们选择工作的观念也在发生变化,伴随着劳动用工制度的深化改革和企业经营状况的起伏变化等,这些都会影响借款人收入的稳定,从而影响还款方案的顺利执行。我国目前对借款人的审查主要是静态审

2、查,而不是过程或动态审查;主要审查借款人借款时的还款能力,也就是贷款时的把关,至于以后的还款能力的变化考虑的很少。由于目前商业银行无法对借款人的财务状况进行持续有效的监督,商业银行对楼市的预测也相当困难。并且,我国目前还没有对职工个人的资信状况调查和评估的机构,商业银行很难对借款人资信的真实状况做出准确的定量判断。二是借款人在通过按揭方式购置房屋并发生一段按揭期后,房地产价格大幅度下降,以致借款人在权衡利弊后,放弃原来的按揭购房行为,而利用尚需归还商业银行的借款,再重新购置其他房屋,造成商业银行贷款不能收回,也就是所谓的“理性违约。这种风险对银行的损害更大。房地产行情上涨时,这种情况一般不会发

3、生。但房地产的开展具有非常强的周期性,我国房地产同样也要遵循这个规律。三是个别借款人利用我国信用制度不健全的漏洞,利用借方与贷方的信息不对称,在申请住房贷款时就存在诈骗动机,导致到期不归还贷款。这种情况虽然数量不大,但危害相当严重。四是由于不可预见的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导致借款人丧失履行合同的能力,而形成贷款风险。 2.由房地产开发商引发的风险。即由于房地产开发商不能按照合同约定准时、按合同质量标准将楼房交付借款人使用,导致银行被迫陷入债务纠纷,贷款利益受到损失。具体表现:一是善意违约。开发商将购房款入账后,因地价、建筑材料、施工技术、自筹资金和环境保护等情况的影响造成不能按时交楼或所交楼

4、盘不符合购房人与开发商签订的合同标准,由此引发购房人停还银行借款,使银行被迫陷入纠纷。二是恶意诈骗。一些开发商利用当前银行法规不健全的空隙和一些工作人员执行制度不严的时机,通过不正当的手段,以其关联企业或有特殊关系的个人名义购置开发的房产,用以筹措资金;甚至伪造购房人诈骗银行资金,以按揭贷款之名,套取乃至诈骗银行资金,一旦资金到手,就挪作它用,甚至携款潜逃。 3.银行自身引发的风险。商业银行作为贷方当事人,是住房信贷风险的真正受害者,也是防范以至杜绝信贷风险的最大受益者,理应在防范信贷风险上积极主动。在面临外部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下,商业银行由于信息不对称和自身体制不健全而面临风险,主要包括逆向选

5、择和道德风险。按照委托代理理论,在银行向房地产开发商和购房者提供贷款上,商业银行无疑是委托者,处于拥有信息较少的不利地位。逆向选择问题是指那些具有很强冒险精神、信用记录差、最有可能违反信贷合同的人群往往借款的积极性最高,并从商业银行获得贷款,从而给商业银行带来风险。最近两三年,由于房价大幅度上涨,许多投资性购房者在短时间内致富,造成投资性购房者所占的比重在不断上升,出现了利用一套住房重复抵押、屡次抵押和循环抵押进行贷款,过度投机等行为,这无疑加重商业银行的风险。鉴于住房信贷是银行的优良资产,许多商业银行为了吸引客户,过分看重住房信贷的赢利性,无视信贷风险的危害性。在对客户的审查过程中敷衍了事,

6、不能严格按照银行的规章制度办事,擅自降低首付比例,或者以住房信贷名义进行商业用房贷款,或者对未完工的期房发放贷款。贷方引发信贷风险是银行自身因素形成的,从理论上讲可以防止、减轻并予以防范,是信贷风险防范工作的重中之重。 4.借款契约引发的风险。一是合同潜伏的风险。由于借贷双方签订的借款合同存在漏洞和缺少重要条款,导致贷款风险。这种风险潜伏在合同本身,应全力防止。二是贷款保证形式风险。如借款人不具备抵押和质押的条件,银行那么按规定要求贷款人必须有单位作保,外表上看这项规定对保证贷款人的利益有益。但是,如果企业充当担保人,从短期看,规模小或经营不善的单位相当多,让这些企业充当担保者并不能保证贷款人

7、的债权利益;从长期来看,在市场经济中,任何企业充当担保人,贷款人债权利益的实现也不一定有保证。 5.抵押物引发的风险。目前,以房屋产权作为贷款抵押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产权不清晰,抵押物的归属确定难;二是私宅抵押,一旦不还本付息,银行上诉成立,但执行起来又受民事诉讼法有关条款的限制,难以到达目的;三是价值不实,抵押人在对房产权进行评估时弄虚作假,其评估价值超过实际价值,使银行在实现抵押权时造成局部债权无法实现;四是抵押物的处置难,如借款人违约或不能履约归还银行贷款,作为抵押物的住房,存在着难以变现的风险。 二、住房信贷风险的防范 1.加强贷款管理。一是商业银行要提高认识,克服把房地产信贷片面作

8、为一种“优良资产大力开展,在经营上急功近利的不良倾向。对房地产信贷风险及其危害性要加以高度重视,妥善处理平安性与赢利性的辩证关系,增强防范金融风险的意识。国际上的经验一再证明,住房信贷风险与国家的宏观经济形势特别是居民对宏观经济形势的社会预期高度正相关,不能简单地认为住房信贷是低风险品种。要改变把住房信贷当作低风险品种开发的观点,让房地产信贷业务步入理性运行的轨道。既要支持有前景的房地产工程和个人购房,又要谨防房地产泡沫积聚的潜在风险。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时,应注意市场细分,优化自身的贷款结构;要合理设定高档住房信贷与中低档住房信贷的比例、商业楼宇与住宅开发信贷比例、开发贷款与个人住房信贷比例、

9、开发贷款与流动性贷款比例等。二是按照有关规定,严格审批手续,杜绝不符合规定的开发商和购房者套取贷款。严格控制不具备房地产开发资格的企业或个人开发房地产工程。对资本金达不到规定标准、行为不标准的开发商和个人购房者,不得审批和发放贷款。三是加强贷款管理,对发放的贷款实行全过程动态监控。对开发商贷款要独立开设账户,视工程进展情况,分期拨付。当开发商卖楼所得款项超过了贷款额时,再把全部贷款拨付给开发商,这样可以防止“烂尾楼盘的出现。同时,适当提高个人购房首付款,抑制开发商利用假按揭套取贷款,使消费者更为理智地进行住房投资消费,防止投机行为。四是运用利率杠杆,调整楼房开发结构。对高档住宅适当上浮利率,对

10、广阔群众需要的经济适用房采取下浮利率,以此来促进开发商开发适销对路的中、低档住宅,抑制房地产泡沫的出现。五是商业银行要进一步完善房地产抵押贷款风险的措施,形成有效的金融风险化解机制。 2.拓宽房地产融资渠道。目前国内房地产开发和个人购房的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间接融资方式,在房地产信贷占款规模居高不下、金融风险增大的情况下,应大力拓宽房地产直接融资渠道,实现资金来源多元化,以分散日趋严重的房地产信贷风险。一是大力推动房地产证券化,向社会筹集开发资金。目前,我国4万余家的房地产企业中只有70多家实现了在证券市场上市融资,其数量同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极不相称。因此,有关监管部门应该适当放松对房地产公司

11、上市的严格限制,扩大融资渠道,积极推进房地产投资权益证券化和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吸收社会上的小规模闲散资金。二是建立房地产投资基金组织,吸收长期资金投资于住宅产业。房地产投资基金属于股权投资,要逐渐把房地产投资变成群众化的投资工具。三是将保险资金引入住宅融资市场。保险资金比拟稳定、数额巨大、运用周期长,比拟适合投资于住宅产业开发,有利于提高投资规模。四是引导国外资金进入房地产融资市场,加大力度引进外资来提高国内房地产的投资。五是鼓励发行公司债券,吸引社会剩余资金投资房地产业。六是积极开展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用公积金贷款具有政策补贴、利息低的特点,满足局部居民的购房需要。 3.加强信用风险管理。

12、建立对个人信用进行调查和评估的专门机构,建立和完善个人信用等级制度,加强对借款人的借款动机和还款能力的审查。贷款风险管理是从接受借款人申请住房贷款开始,到银行放贷给借款人为止的风险管理。主要包括对贷款人资信的调查、确定申请人的还款能力和信誉状况,对抵押物的价值评估、签订住房贷款合同、办理抵押登记手续、对担保单位的资信情况进行调查等。其中关键环节,一是加强对借款人还款能力的审查。建立借款人资信管理动态系统,掌握借款人的年龄、身体健康状况、就业情况、收人情况、偿债记录、购房动机、家庭成员等。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借款人的职业和购房动机的调查。根据借款人的资信状况、还款能力决定借款人的可贷额度、期限。二是严格审查房地产开发商的开发资质、信用等级,特别是资金审查。期房按揭工程审查时,开发商必须提供合法、有效、完备的工程资料,如?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国有土地使用证?、?商品房预售许可证?等,证实其用地、售房等行为合法,防止银行陷入不必要的纠纷。 参考文献: 1胡星.住房金融风险防范:国外的经验与启示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2). 2汪利娜.房地产泡沫与银行金融风险防范J.城乡建设,2003,(1). 3邢天才,高顺芝.商业银行经营管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模板/表格 > 财务表格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