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运动时常见的生理变化和反应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87919296 上传时间:2023-05-1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体运动时常见的生理变化和反应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人体运动时常见的生理变化和反应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人体运动时常见的生理变化和反应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人体运动时常见的生理变化和反应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人体运动时常见的生理变化和反应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体运动时常见的生理变化和反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体运动时常见的生理变化和反应(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体运动时常用的生理变化和反映人体在体育运动过程中会发生一系列规律性的生理变化,结识这些生理变化的机制将使运动者更好地适应这些生理反映,从而提高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水平。一、人体运动时常用的生理变化(一)能量供应方式人体运动时的直接能源是肌肉中的一种特殊高能磷酸化合物三磷酸腺苷(AT),它在酶的催化下,迅速分解为二磷酸腺苷(AP)与磷酸(Pi),同步释放出能量供肌肉收缩。但是人体中的AT含量甚微,只能供极短时间消耗,因此肌肉要持续运动就需要及时补充TP。体内ATP的恢复是糖、脂肪、蛋白质等能量物质通过多种代谢途径来实现,补充的途径有磷酸肌酸(CP)分解、糖的无氧酵解及糖与脂肪的有氧代谢,生理学

2、上称之为运动时的3个供能系统。1、无氧代谢供能人体肌肉进行剧烈运动时,氧供应满足不了人体对氧的需求,肌肉即运用三磷酸腺苷(ATP)和磷酸肌酸(CP)的无氧分解释放能量,由于CP的分解能迅速将有量转移给AD生成ATP且不需要氧,也不产生乳酸,因此也称这个磷酸原系统为非乳酸能系统。但这个供能系统持续供级时间很短,全身肌肉中ATP-CP供能系统仅维持810s左右的能量供应。另一种无氧供能系统是动用肌糖元进行无氧酵解供能,由于在酵解中产生乳酸积累,故也把这个供能系统称为乳酸能供能系统。人体肌肉迅速运动持续较长时间后(10s以上),磷酸原供有系统已不能及时提供能量供AP的合成,这时就动用肌糖元进行无氧酵

3、解供能。人体乳酸能供能系统的最长供能持续时间约为33左右。10跑无氧代谢占98%以上,0m跑无氧代谢占9095%,有氧代谢仅占%0%,因此,短距离跑的项目应以提高无氧代谢能力为主。无氧代谢练习中,发展磷酸原供能系统的供能能力最佳采用每次10s以内的全速跑反复训练,中间间歇休息0s以上,如果间歇时间短于3s会使磷酸的供能系统恢复局限性而产生乳酸积累。发展乳酸能供能系统的能力最合适的手段是全速(或接近全速)跑300s,间歇休息23min,以使血乳酸达到最高水平,来提高人体对高血乳酸的耐受力。人体安静时血乳酸浓度为mmolL,当运动强度加大使血乳酸上升至75mmlL时是糖酵解参与供能的一种标志,故称

4、为无氧代谢阈。运动强度越大,血乳酸值越高,糖酵解供应能量的比值就越大。2、有氧代谢供能有氧代谢是指糖类、脂肪在氧供应充足的条件下,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步释放大量能量供ATP再合成的过程。长时间、长距离的运动项目重要是有氧代谢供能,5 00跑有氧代谢占80%,0 00m跑有氧代谢占90%,诸多球类项目也需要的有氧代谢能力。这个系统的能力重要和人体心肺功能有关,是耐力素质的基本。可采用较长时间的中档强度的匀速跑或较长距离的中速间歇训练来提高有氧供能系统的功能。任何一种体育运动项目都是多种供能系统参与供能,由于不同运动项目的持续时间和强度不同,各供能系统所占的比例各不相似。短距离、大强度项目是

5、磷酸原系统及乳酸系统供能即无氧供能。长时间、中低强度项目则重要提高有氧代谢系统的供能能力;中档距离、较大强度的运动项目对供能系统均有较高规定。糖类和脂肪是运动中合成ATP的重要能量来源,糖能进行无氧酵解和有氧代谢,而脂肪不能无氧酵解,只能进行有氧代谢,在马拉松跑等超长距离项目中,在运动的后期用来合成ATP的能量大概有8%来自脂肪氧化。因此,为了消耗体内多余脂肪,需采用强度不大但持续时间较长的有氧运动。(二)“极点”与“第二次呼吸”1、“极点”在进行一定强度和一定持续时间的运动开始后不久,人体所产生的呼吸急促、胸部胀闷、动作缓慢、协调怀下降、精神低落、运动欲望骤减,甚至伴有恶心的生理现象被称为“

6、极点”。产生“极点”的因素是由于内脏器官的惰性不小于运动器官,内脏器官的功能一时跟不上运动器官的规定,不能及时把氧送到骨骼肌,也不能及时带走肌肉运动时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和乳酸等代谢产物,使这些代谢产物大量堆积引起呼吸、循环系统活动失调和活动功能的减少,导致动力定型的临时紊乱,使运动中枢产生抵制。“极点”浮现的时间与人的运动水平、运动项目、运动强度和运动前的准备活动有直接关系,运动水平较高、运动强度较小、运动前做合适的准备活动,“极点”浮现得较晚,生理反映也较小。运动中的“极点”现象是正常的生理反映,运动者应以顽强的毅力坚持运动,就会度过此阶段进入“第二次呼吸”。2、“第二次呼吸”“极点”浮现后

7、应坚持运动。由于“极点”浮现,运动速度有所下降,运动器官对氧的需要量临时减少,而持续的运动会使人体的植物性神经机能逐渐得到提高,内脏器官的惰性逐渐得到克服,呼吸和循环系统功能逐渐赶上运动器官的活动需要。当内脏器官的供氧能力又开始加强,体内戴盆望天积的乳酸得到氧化,血液中的化学刺激得到缓和,体热放散作用也开始顺利进行,激素分泌旺盛,因此,动力定型的协调关系会达到新的平衡就浮现了所谓的“第二次呼吸”。此时,呼吸变得均匀而加深,动作轻快,一切不舒服的感觉消失。“第二次呼吸”机能状态浮现也和人的训练水平、运动能力及准备活动有关,训练水平高、运动能力高、准备活动充足,“第二次呼吸”浮现的就早。“第二次呼

8、吸”状态的浮现标志着人体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开始进入一种稳定状态。在体育运动中存在着人体对运动负荷的适应不适应再适应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人体只有在不断地克服“极点”的基本上,逐渐适应并增长运动负荷,身体的机能水平才干得到发展,运动有力和运动成绩才干逐渐得到提高。(三)超量恢复运动时体内代谢过程加强,不间断的代谢可以补充运动时能源的消耗,在运动中及运动停止停止后能量物质都在不断的进行补充和恢复,只但是运动中的能量消耗不小于补充,运动后的体内能量消耗慢而不不小于补充。能量恢复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运动中恢复过程就开始了,但由于此时的恢复跟不上消耗量,因此能量物质储藏逐渐下降;第二阶段是运动结

9、束后,此时人体能量消耗减少而补充不断加大,直到体内的能量物质恢复到运动前的水平;第三阶段就是超量恢复阶段,能量物质不仅能恢复到原有水平,并且超过本来的能量储藏水平,比运动前的能量物质的储藏量还要多,称之为“超量恢复”。超量恢复现象并不是在恢复期始终存在,而是保持一段时间后又回到原有水平(图31)。 超量恢复 能量物质原有水平 运动时 运动后 超量恢复图运动强度的大小对能量消耗有直接影响,同步对超量恢复浮现的强弱也有直接影响,运动强度大超量恢复明显,相反超量恢复就弱或主线不浮现。超量恢复学说是运动训练学中大运动负荷训练原则的理论根据之一。结识和掌握这种运动效应产生的生理机制,在训练中安排好运动负

10、荷,把握住超量恢复时机对于加大运动负荷、达到最佳训练效果及在比赛中获得最佳成绩是非常重要的。(四)准备活动与整顿活动1、准备活动在运动或比赛前所做的多种身体练习称为准备活动。其重要目的是通过有目的的适量的身体练习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克服内脏器官的生理惰性,使各器官系统缩短进入工作状态时间,为正式练习或比赛做好机能上的准备。准备活动可以缓和运动者对比赛的过度关注,可以调节不良的紧张或克制状态,使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达到合适水平;准备活动能使体温升高,神经传导速度加快,内脏植物性神经逐渐兴奋起来,从而提高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加强体内物质能量代谢;准备活动能减少肌肉及韧带的粘滞法加快肌

11、肉收缩与放松的速度,增长肌肉韧带的力量和弹性;高质量的准备活动可使各器官功能互相适应和协调,充足发挥机体各器官系统在运动时的最大机能水平,对获得优秀运动成绩和避免运动损伤有积极的生理意义。准备活动的内容可分为一般性准备活动和专门性准备活动。一般性准备活动涉及走、跑、跳、徒手操和游戏。专门性准备活动是指与运动项目相类似的活动内容,可根据项目特点进行徒手或运用轻器械进行练习。一般性锻炼的准备活动需要58mn,运动员的专项准备活动可达半小时。准备活动的强度尖由小到大,身体微微出汗即可。有时运动员的肌肉温度可升高至39,心率可达100120次/min。做好充足的准备活动与正式比赛或练习开始时间的间隔一

12、般为23mi为宜,最长不超过15in,期间应注意保暖。总之,准备活动的内容、时间、强度及与正式比赛或练习的间隔时间要根据运动者的年龄、训练水平、运动项目及季节气候等多种客观状况进行调节后再拟定。2、整顿活动在剧烈运动结束后做某些放松性练习,可以使人体由紧张剧烈的运动状态逐渐过渡到安静放松状态,使肌体得到更快的恢复。此时,剧烈运动虽然停止,但体内在运动时欠下了氧债,堆积了导致疲劳的代谢产物,这就需要心血管和呼吸系统仍处在一种较高的活动水平,来归还氧债和清除代谢产物。此外,通过某些整顿活动可使各部肌肉有节奏地放松和收缩,使肌肉中的血流畅通,可以加速体内血乳酸的清除,消除疲劳,增进人体机能的恢复。如

13、果在剧烈运动结束后立即停下,肌肉对静脉的挤压作用消失,会使大量血液因重力的作用滞留在下肢,导致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出相应减少而导致血压下降,就会导致临时性贫血,浮现面色苍白、头晕、恶心及呕吐等现象,甚至浮现“重力性休克”。做整顿活动时,运动负荷不适宜过大,要尽量使参与活动的肌肉得到伸展和拉长,可做23次的1min伸展练习和牵拉活动,以减轻肌肉的酸痛和僵硬;做深呼吸可加大肺的通气量,提高气体互换率,对神经系统也有良好的调节作用。二、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的变化规律人体在参与体育运动过程中,工作能力和某些器官系统功能会发生一系列的规律性的变化。这些变化从赛前就开始,直到运动结束后的一段时间。按其

14、发生的顺序可分为赛前状态、进入工作状态、稳定状态、疲劳状态和恢复状态。理解和掌握这些状态的规律性变化可使运动者发挥自身的机能水平,提高运动成绩,增强身体素质,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一)赛前状态人体在比赛或训练前某些器官和系统产生的一系列条件反射性变化叫赛有状态。赛前状态发生的时间和强度与运动者参与比赛的性质、运动者自身的机能状态有关。如果运动者参与的比赛活动较重大,训练水平较低、比赛经验较少、心理活动剧烈、情绪紧张,赛前状态发生时间就早,也许在数天前或数小时前就产生了,并且距离比赛时间越近体现就越明显、强烈。赛前状态的生理体现是:脉搏加快、收缩压升高、呼吸频率加快和肺通气量增长。适度的赛前状态

15、体现出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植物性神经系统和内脏器官的惰性有所克服,使进入工作状态时间合适缩短,从而有效提高机体的工作能力和运动成绩;过度的赛前状态体现出过度紧张,常常有寝食不安、四肢乏力、全身微微颤抖、喉咙发堵等不良反映,导致运动者的能力和运动成绩下降。赛前状态的产生是由于有关比赛或训练的舆论信息、场地器材、观众、广播及对手的体现等的刺激常常作用于运动者而产生。为了达到良好的赛前状态,应使得对的看待比赛,控制情绪。可采用如下措施:进行心理征询、训练;常常参与竞赛以积累经验;进行有针对性的和实战条件下的训练;安排丰富多彩的活动和做好赛前的准备活动,来缓和并消除过度的赛前状态,调节出适度的赛前状态。(二)进入工作状态运动开始阶段,人体各器官的工作效率是逐渐提高的,这个逐渐提高机体工作能力的过程就称为进入工作状态。导致这一过程产生的因素有物理惰性因素和生理惰性因素。任何物质从静止到运动,从运动的低速度到高速度都必须克服惯性;而在运动开始后来,人体的生理功能和协调性是逐渐提高。由于内脏器官的惰性比运动器官大,呼吸循环系统的许多功能指标需要27min才干达到最高水平,而运动器官在200s内就可以发挥出最高工作效率,因此运动开始后,内脏器官的活动水平落后于肌肉的活动水平,不能及时为人体运动提供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