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四――六单元主讲稿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87915290 上传时间:2023-08-2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四――六单元主讲稿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四――六单元主讲稿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四――六单元主讲稿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四――六单元主讲稿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四――六单元主讲稿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四――六单元主讲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四――六单元主讲稿(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四六单元主讲稿五数下册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一、教学内容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属于数与代数版块中数的认识,本单元是学生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包括:1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2真分数与假分数3分数的基本性质4最大公因数与约分5最小公倍数与通分6分数与小数的互化二、教材解读体现如下:1多侧面地展现了分数的来源。从现实需要和数学需要两个方面突出分数的产生。2把因数、倍数的有关知识与分数的相关知识结合起来教学。即:将公因数、最大公因数与约分编为一节;同样,将公倍数、最小公倍数与通分编为一节。在以往的教材中,我们知道公因数和公倍数的概念是由数的整除引入,紧接着单元内一个概念紧跟

2、一个概念,给学生的理解带来负担,而本教材这样的调整,分散了教学的难点,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的迁移,最大公因数的应在于约分中,最小公倍数的应用在于通分中,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有利于学生认识的螺旋上升。3关注数学的抽象过程,从现实问题情境引出数学问题,得出数学知识。本教材的实用性不断加强,无论是概念的引入或者练习的安排都特别注重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4部分内容作了适当的精简处理或编排调整。(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原来安排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之后,现在挪后。(2)分数大小比较,不单独列一段,而是与通分结合在一起学习。(3)删去了原来第2节中把整数或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的内容。(4)“

3、分解质因数” 和“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不作为正式教学内容,而只作为一个补充知识,安排在“你知道吗?”中介绍。三、教学目标1、课程标准关于这一内容的具体目标:(1)进一步认识分数,探索小数和分数之间的关系,并会进行转化(不包括将循环小数化成分数)。(2)会比较小数和分数的大小。(3)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会用数表示事物,并能进行交流。(4)能找出10以内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5)能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2、单元教学目标:(1)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2)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一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能把假分数化成带

4、分数或整数。(3)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4)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注意,本册教材里最小公倍数和通分都只要求到会求两个数的。对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十不作要求的,教材中也予以了回避。(5)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3、教学重点: 能正确的进行分数的约分和通分4、教学难点:理解分数和除法的关系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四、具体编排形式、内容及知识点分数的意义分数的产生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例1(单位“1”是一个物体)例2(单位“1”是多个物体)真分数与假分数例1(真分数)例2(假分数)例3(带分数

5、)例4(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例1(分数基本性质的原理)例2(分数基本性质的应用)约分最大公因数例1(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概念)例2(最大公因数的求法)约分例3(最简分数)例4(约分)通分最小公倍数例1(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例2(最小公倍数的求法)通分例3(分数的大小比较)例4(通分)分数与小数的互化例1(小数化分数)例2(分数化小数)五、学情分析1、在三年级上学期,已经初步认识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基本上是真分数),知道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会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以及同分母分数的大小。还学习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2、已经感受过分数是由平均分后,反

6、映整体与部分的关系。3、学习了因数和倍数等概念,掌握了2、3、5的倍数的特征。 学好本单元的内容是顺利掌握分数四则运算并学会运用分数知识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的必要基础。六、课时安排本单元建议 20课时左右。七、问题研讨本单元是本册教材的重中之重,占据的内容和分量是相当大的,因此学生五笔对各个知识点掌握扎实,才能更好的应用。那么,灵活的掌握知识点是学习的关键,在教的过程中有没有更加灵巧的方法使学生牢固的掌握这单元的知识呢?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主讲稿 一、教材分析: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是数学运算的重要基础之一,能否熟练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评价学生是否拥有良好的计算能力,拥有良好的数感的一项重要尺

7、度。二、教学重难点: 抽象概括分数的基本性质。三、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且能正确地计算出结果。 2.使学生理解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分数仍然适用,并会运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分数加法的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简算能力。 3.通过分数加减法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分数加减法运算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四、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认识分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内在联系。 分数加减法的含义与整数加减法的含义是完全相同的。它们的计算方法从表面上看截然不同,但实质上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减。”其中,第2节中例1在解答时,先将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

8、分母分数,然后用整数加法的方法将分子相加,即相同单位的数相加,得出最后的和。2.注重对算理的分析,以算理引入算法。 教学时,应通过观察、思考、说理,交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用算理引入算法的重要过程。使学生明白:(1)计算时同分母分数相加减时,“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2)计算异分母分数相加减时,只要将异分母转化同分母,然后分子再相加减就可以了。3.处理好独立探究与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在于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放手让学生解题。五、课时安排: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3课时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2课时 3.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 2课时 整理和复习 2课时六、问题研讨:如何提高异分母分数加减混

9、合运算的正确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单元主讲稿一、教学内容:1、众数2、复式折线统计图3、打电话。二、教材解读本单元教材的编写特点,首先是注意把本单元的知识与先前学习过的统计知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学习和领会新内容。比如,对于众数的含义的理解就是通过与平均数、中位数的对比得到的,复式统计图的知识也是在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引出的;其次是把统计知识和要解决的实际生活问题紧密联系起来。教材提供了较为丰富的现实生活材料,从解决这些材料中凸现了统计知识的价值和统计方法的应用。同时,通过本单元,尤其是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学会用合并的思维方式解决实际的统计问题,更好地体会统计知识和方法在实

10、际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三、教学目标1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2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3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条形、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四、编排特点1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教学众数和复式折线统计图。教材在编排本单元内容时,注意通过与先前统计知识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如,众数的含义就是通过与平均数的对比来认识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也是由单式折线统计图引出的。这样既有助于加深对前面所学统计知识的理解,也便于对

11、新知识的领悟。2 提供丰富的生活素材,凸现统计的意义和价值。本单元所选素材涉及到体育、气象、消费等方面,不仅扩大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范围,加强了与生活的联系,同时体会到统计知识的作用,明确学习目的。五、具体编排例1理解众数的意义及特点。能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例2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根据数据的变化进行数据分析和合理的推测。例3打电话六、教学建议1 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教学。教学本单元时,可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与所学知识的对比,体会统计量的含义及统计图的特征和适用范围。如,教学复式折线统计图时,可先用

12、单式折线统计图分别表示两组数据,让学生体会到,单式折线统计图可以清楚地反应出一组数据的增减变化,但在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时就不方便了,由此引出复式折线统计图。从而使学生深切体会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加深对折线统计图的认识。.注重对统计量的意义的理解,避免简单的统计量的计算。教学中应避免单纯从计算的角度引导学生学习统计知识,应当注意对统计量意义的理解。如众数,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众数,会求众数,更要注意结合具体数据理解众数的作用和特点。如教材第122页例1要解决“挑选身高是多少的队员参赛比较合适?”这一问题,实际上就是选用合适的统计量来描述15个候选队员的身高的集中情况,教材先让学生用平

13、均数、中位数来描述,发现不能很好地反应身高的集中趋势,然后引出众数,由此体会众数的特点:在一组数据中,如果个别数据有很大的变动,且某个数据出现的次数最多,此时用该数据(即众数)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就比较适合。教学时则可按此思路帮助学生理解众数的统计意义。3. 教学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是学习统计知识的首要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应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从事简单的统计活动,如调查同学们的视力情况、所穿鞋子的号码、喜爱的电视节目等。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到各种活动中,留给他们足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时间与空间,并在此基础上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从事统计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起到引领、指导的作用,例如,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发学生的讨论:你们准备如何收集数据;用什么方法展示数据;哪些数据经常出现;数据反映出什么趋势;从这些数据中能得到什么结论;从这些结论中能预测到什么等等。.适当把握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教学要求。关于选择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问题,学生较难理解,有时没有唯一正确答案,只有合适与否的问题。因此要开放些。注重学生对等可能性思想的理解,淡化纯概率数值的计算。七、课时安排 众数 1课时 复式折线统计图室 1课时 打电话 1课时八、问题研讨 如何让学生清晰直观理解平均数和中位数的区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