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风味化学1-6章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87910366 上传时间:2023-10-29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25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食品风味化学1-6章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食品风味化学1-6章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食品风味化学1-6章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食品风味化学1-6章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食品风味化学1-6章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食品风味化学1-6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食品风味化学1-6章(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食品风味化学Foodlas Chmtr第一章绪 论食品风味的重要性:是构成食品美感的最重要因素。食品风味化学的概念:运用化学的原理和技术手段研究食 品风味的科学。食品风味化学的重要研究领域:1.摸索食品风味物质的分离和鉴定措施;2.研究食品风味成分的形成机理;3.改良和模拟天然食品的风味。1.1 食品风味u “风”指的是飘逸的,挥发性物质,一般引起嗅觉反映;u “味”指的是水溶性或油溶性物质,在口腔引起味觉的反映。食品所产生的风味是建立在复杂的物质基本之上的,波及诸多因素。食品的感官反映分类感觉 感官的刺激因素感觉分类味觉 酸、甜、苦、咸、辣、鲜、涩化学感觉嗅觉 香、臭、触觉 硬、粘、热、凉、

2、物理感觉运动感觉滑、干、视觉 色、形状、心理感觉根据风味产生的刺激方式不同和最后的感觉效果可将其分为化学感觉、物理感觉和心理感觉。食品风味概念广义:指摄入口腔的食品刺激人的多种感觉受体,使人产生短时的综合的生理感觉。 即食物客观性使人产生的感觉印象的总和,是一种感觉。 狭义:食品的香气、滋味和入口获得的香味。风味物质大多为非营养性物质,虽不参与人体代谢,但能增进食欲,是构成食品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心里感觉与食品风味食品的色泽与食欲(心里感觉)不同的颜色给人不同的感觉;同一种颜色,也会给人不同的感觉。人类对食品的着色、保色、发色、退色等研究也成为食品科学的重要领域。 形状:食品的大小、长短、厚薄

3、及造型对食品的风味影响来自于口感差别和心理联想。其她:如食品的种类、食品加工前的形态联想都会影响到味觉。物理感觉与食品风味一般食品给人的物理感觉:硬、脆、干、黏、弹性、黏滑等,这些基本感觉实质上就是食品的质构(eture)所体现的特性。食品的质构取决于如下两个因素:食品的化学构成; 食品的加工工艺。食品的质构优劣的评价以口感(触觉)为主,对食品风味具有十分重要的烘托作用。化学感觉与食品风味食品给人的化学感觉:指某些中、低分子量的化合物直接刺激人口腔和鼻腔所产生的生理反映。这些物质在口腔的化学感应称为口感,在鼻腔内的化学感应称为嗅感。根据此类物质作用的组织器官不同分为:味觉-作用于味蕾;嗅觉-作

4、用于嗅球;化学刺激感应-作用于三叉神经。1. 风味物质的作用方式与特点风味物质的作用方式:味觉、嗅觉和三叉神经感应。12. 1味觉 味觉:是指食物刺激口腔内的味觉器官产生的一种感觉。味觉种类:酸、甜、苦、咸、鲜、金属味、太阳味、涩、辣、不正常味道等10多种。从味觉的生理角度分类,直接刺激味蕾引起的公认五种基本味觉:酸、甜、苦、咸和鲜味。 辣味:食物成分刺激口腔黏膜、鼻腔黏膜、皮肤和三叉神经而引起的一种痛觉。涩味:食物成分刺激口腔,使蛋白质凝固时而产生的一种收敛感觉。五种基本味的概念甜味:一种受欢迎的味觉。产生甜味的物质有糖类、某些醇类、某些氨基酸等。蔗糖的甜味最纯正。苦味:是难于接受的味觉,产

5、生苦味的典型物质是生物碱,如奎宁。鲜味:是有部分氨基酸、核苷酸产生的味觉,具有酸、甜、苦、咸的平衡作用和风味增强作用。鲜味的典型物质是谷氨酸钠(SG)。味觉产生的过程:化学物质作用于味蕾的味细胞,产生神经冲动,经各级神经传导,最后达到大脑皮层味觉中枢,形成味觉。味觉受体 舌 人舌是品尝风味的重要器官,其表面分布有诸多突起部位,称为乳头。根据乳头的形状将其分为:丝状乳头、菌状乳头、叶状乳头和轮廓乳头。丝状乳头最小,数量最多,重要分布舌前2处,因无味蕾而没有味感。四种味觉在舌的各部位的敏感度不同 一般人的舌尖和边沿对咸味比较敏感 舌的前部对甜味比较敏感 舌靠腮的两侧对酸味比较敏感 舌根对苦味最敏感

6、。在四种基本味觉中,人对咸味的感觉最快,对苦味的 感觉最慢,但就人对味觉的敏感性来讲,苦味比其她味觉 都敏感,更容易被察觉。 味蕾是具有味觉功能的细胞群, 由30-00个扁长的敏感细胞被某些非敏感细胞包合而成, 犹如橘瓣的排列。味觉一般在15-4.0ms内完毕。人的舌部有味蕾-3000个。味觉敏感性及影响因素1、阈值:一般把人的感觉器官(味觉或嗅觉)能辨认出呈味或呈香物质最低浓度。根据刺激反映限度的不同,阈值分为如下几种:v 刺激阈或感觉阈:引起感觉所需要的感官刺激的最小值。v 辨认阈:感知到的可鉴别的感官刺激的最小值。v 差别阈:对刺激强度可感觉到差别的最小值.v 最大阈:指人感觉某种物质的

7、刺激不随刺激量的增长而增长的刺激量。 2、呈味物质之间的互相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感官刺激类型相似或不同的呈味物质进入口腔时,会使呈味物质的味觉均有所变化的现象,称为味觉的互相作用。对比现象 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感官刺激类型不同的呈味物质,合适调配,可使某种呈味物质的味觉更加突出的现象称为味的对比现象。变调现象 指两种感官刺激类型不同呈味物质互相影响而导致其中一种呈味物质的味觉发生变化的现象称为味的变调现象。相乘现象 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感官刺激类型不同的呈味物质,合适调配,可使某种呈味物质的味觉更加突出的现象称为味的对比现象。消杀现象 指一种呈味物质可以克制或削弱此外一种呈味物质味觉强度的现象称为

8、味的消杀现象,又称拮抗作用。疲劳现象 当长期受到某种呈味物质的刺激后,就感觉刺激量增大或刺激强度减小的现象称为味的疲劳现象。3、影响味觉的重要因素:物质的种类和形态 物质的水溶性和介质的黏度 温度(温度对呈味物质的阈值也有明显的影响。)味觉的感受部位 味的互相作用人的生理状况如人的年龄、生理状态、性别、心理状态及饮食习惯等的影响。. 嗅觉 嗅觉:挥发性物质刺激鼻腔产生的一类化学感应,嗅觉感受器是鼻腔内最上端嗅黏膜层中的嗅细胞。气味的感觉经路大体为:空气中气味分子 鼻腔气流 甲介骨 受容细胞黏膜 嗅球(嗅细胞) 第一中枢 第二中枢(扁桃核等) 脑部 浮现气味感觉。嗅觉辨认的生理大脑辨认气味的机理

9、v 立体化学理论:由Amooe提出-假定气体受体拥有特殊形状的构造布局,当达到的气体分子拥有与之契合的形状和大小时,气体分子则占据此气味受体并激发嗅觉反映。v 振动理论:该理论把对气体的辨认归因于分子的能量水平。气体受体设立高、中、低能量的位差来传导神经信号。一旦刺激物的活动可以弥补气味受体的电位差,使得环路完毕,一种生化过程将放大此信号,打开一种离子通道,向嗅球发出生物电脉冲,使得气味得以辨认。嗅感物质的分类及特点 嗅感物质的基本特性: 水溶性或油溶性;有一定的挥发性和表面活性;分子量小(29)。对产生嗅觉有作用16种元素:H、C、S、N、A、b、Bi、O、S、e、Te、F、Cl、r、I。大

10、多数风味物质作用浓度都很低,一般作用浓度在0-6、 10-9 、10-12数量级。嗅感物质的分类根据化合物的功能基团的特点分类: 脂肪烃类、芳香烃类、杂环类、醇酚类、醚类、醛类、酮类、羧酸类、酯类、含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等。嗅盲:也称特异嗅觉缺失,是指某些人对某种气味没有感受能力,而对其他气味则与一般人嗅感相似。原臭:Amoore将嗅盲者感受不到的气味定为原臭。气味和化学构造的关系:任意化合物在碳数为8-15时香味最强; 感物质中的双键、叁键、-、C、-H、-SH等原子团对产生的气味具有重要作用,并且它们在分子中的位置影响香气的强弱和品质,这些基团成为发香团或发香基。烃类: 醇类:羟基为强发香

11、团,若有双键、叁键,则香气更强; 芳香族的香气优于脂肪族;酚类:羟基数为1时气味最强;低档羧酸类:低档羧酸有强香气;酯与内酯类:酯类香气优于相应的醇和酸,内酯环增大,香气增强;醛和酮类:大均有强芳香性,含不饱和键的香气优于链状、环状。嗅觉敏感性及影响因素 阈值 香气值(FU)嗅感物质浓度/阈值影响嗅感的因素: 感物质的互相作用 ;加工条件影响;嗅觉疲劳等。1. . 三叉神经感应化学刺激分为两类:刺激鼻腔和口腔的化学感应;刺激皮肤和黏膜及三叉神经的化学感应(触感刺激)。三叉神经为混合神经,有三条分支:眼神经、上颌神经、下颌神经,分布于面部的皮肤,眼、口腔、鼻腔、鼻旁窦的黏膜、牙齿、脑膜等。三叉神

12、经的刺激物又称为触感刺激物。如辣椒、胡椒、生姜、辣萝卜、芥末、大蒜、薄荷等。山葵与芥末产生的刺痛感;辣椒与胡椒产生灼热感;碳酸饮料中的CO2产生的麻刺感;柿子中单宁产生涩感等。触感刺激与一般化学感觉的关系一般化学感觉对人体的作用是特异性与受体作用,其作用是柔和的。三叉神经刺激物可以在人体的诸多部位起作用。嗅感、味觉和三叉神经刺激是一种互相影响的关系。1.3. 1 食品风味的感官评价通过人的感觉味觉、嗅觉、视觉、触觉,以语言、文字、符号作为分析数据,对食品的色泽、风味、气味、组织状态、硬度等外部特性进行评价的措施。其目的是为了评价食品的可接受性和鉴别食品的质量。感官检查是与仪器分析并行的重要检测

13、手段。感官评价的基本手段(一)视觉鉴别:形态色泽、成熟状况、新鲜限度、透明度、有无沉淀和夹杂物、与否受到污染。(二)嗅觉鉴别:食品气味。可把样品稍加热或取少量在手掌上摩擦,再嗅验。(三)味觉鉴别:注意温度,品尝但不咽下。(四)触觉鉴别:松、软、硬、弹性、稠度、滑、粗等。感官评价类型:分析型感官评价;偏好型感官评价。把评价的内容按感觉分类,逐项评分的感官评价措施,称为分析型感官评价。 对美味度、风味的内容不加严格明确规定,只是由参与品尝人的随机感觉决定,把这种感官评价措施,称为偏好型感官评价,又称嗜好型感官评价。 影响感官评价成果的因素:评价人员;评价的环境;样品评价的组织工作。感官检查的常用措

14、施:1 差别检查法:判断两个样品之间与否有别,或以某个已知样品为原则,与未知样品比对,判断两个样品之间与否有别,及差别限度; 2. 排列检查法:按某种指标,为几种样品排出顺序; 3. 评分检查法:对样品某种性状特点进行评分; 4. 描述性检查法:用合理清晰的文字对食品的某些指标进行精确的描述。1 3 食品风味的评价技术1.3 风味轮风味轮的基本构成放射线代表一种特定的风味环状线代表风味强度值风味轮的应用 酒类等风味的描述。. 3 3 食品风味的指纹分析仪食品风味的指纹分析仪是一定数量的电化学传感器构成的阵列和合适的辨认装置构成的仪器,能辨认简朴和复杂的嗅觉和味觉的物质,得到的是风味成分的整体信

15、息,也称为“指纹信息”。电子鼻:由气味取样单元、传感器阵列和计算机解决系统构成。电子舌:电子舌是以人类味觉感受机理为基本研究开发的一种新型现代化分析检测仪器,通过传感器阵列替代生物味觉味蕾细胞感测检测对象,经系统的模式辨认措施得到成果。电子鼻、电子舌的应用电子鼻与电子舌在食品检测、茶叶审评中的应用。智舌在液体食品如酒类、饮料、茶叶等的真假辨识、品牌公司的产品质量控制与货架期、农残迅速检测、病源微生物迅速检测等方面有长期实验和应用研究。 1. 食品风味化学的重要研究领域食品风味的模拟和制备技术运用美拉德反映制备各类食品风味(羰基化合物与含氨基化合物之间发生的反映)风味酶的研究与应用(增长果蔬制品的香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