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前门危改区保护整治与发展规划设计说明最终版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87908834 上传时间:2022-08-11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前门危改区保护整治与发展规划设计说明最终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北京前门危改区保护整治与发展规划设计说明最终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北京前门危改区保护整治与发展规划设计说明最终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北京前门危改区保护整治与发展规划设计说明最终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北京前门危改区保护整治与发展规划设计说明最终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京前门危改区保护整治与发展规划设计说明最终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前门危改区保护整治与发展规划设计说明最终版(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北京前门地区保护、整治与发展规划设计在新世纪伊始,中华巨龙正振兴发展之际,千年古都北京迎来了建设发展的机遇, 荣获了 2008 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主办城市的重任,有力地推进了新北京建设一流国际城市的 进程。位于北京城市中心地段的历史街区前门地区是新北京建设的重要历史地段, 在北 京城市建设进入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 保护、整治与发展规划设计研究, 是推进该地区历史、 文化保护及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我院能够有幸参加此项规划研究是我们的责任。第一部分 总体规划设计一、规划范围及用地概况北起前门东大街, 南至珠市口东大街, 西到前门大街, 东至祈年殿大街, 规划范围 111.8 公顷。区内现有单位 37

2、处,建筑面积约 12 万平方米,区内绝大部分用地为居住用地。区内 常住人口约 4.5 万。二、前门地区历史溯源前门地区历史变革可追溯到辽金时代, 历经自元、 明、清、民国,至今已有 370 年历史。 自明朝(明成祖朱棣)宣布国都北迁,定都北京后,北京城共分为里外分三层(紫禁城、皇 城、外城城墙) 、有九座城门。居九城门正中的为前门,它是古都重要的“南大门”,是北京与外界交通联系之门, 具有京城标志性的象征意义。 前门地区经济自明代时期形成集市, 随 高粱河水道及漕运水道的畅通和旱路交通之便,逐近该地区集市的活跃。明嘉靖三十二年 (1553 年)北京增筑外墙后,城外居住人口剧增,众多街巷先后形成

3、,沿街巷分布的集市、 商店、作坊、客栈日渐兴旺发展。清初满族统治后,废除内城坊制,规定内城划为八旗驻地后,所有汉官一律外迁城外, 内城不得开设大型私营店铺、戏园、 会馆等。迫使大量汉族官员和商贾向外城迁移, 促进了 外城的发展与繁荣。 康熙、乾隆年间正阳门外两侧已是店铺林立, 形成集市贸易活跃的景象。 当时在正阳门东侧已经逐渐形成了鲜鱼市、布市、 果子市、刷子市、草市等集市密集的前门 商区雏形。 后来随着漕运的发展, 终点码头从十刹海南移到大通桥后, 促使北京商业中心从 元代的积水潭、 鼓楼一带南移至前门后, 更加促进了前门地区经济的新发展, 成为当时充满 活力的商贸区。自清代政府推行新政,改

4、良市政,建京汉火车站, 使此地区成为对外交通门户,促进了 商号、 旅店云集的商业区得到新的发展。 自民国到解放后, 前门大街一直是北京老城区三大 重要的商业街之一。三、前门地区历史文化价值1. 独特性保留着历史延续最长的城市肌理特色。1.1 皇城中轴线上的居中地位。前门地区纵向位于南北皇城轴线的中点、 横向又位于内外城连接线的中点之处, 占据了 都城地理坐标原点上的绝佳地位, 强化了北京古城富有中国哲理的城市轴线, 展现了中国古 都建城的中轴线魅力,被誉为世界都市规划的杰作。1.2 独特的斜街、斜胡同城市肌理。 前门地区顺应区内由北向东南倾斜的地势和古三里河流向特征自然形成。 沿河的流向布 置

5、长巷头条、二条、三条、大蒋家胡同(现大江胡同)等弧形胡同群,形成由西北向东南倾 斜的斜街和胡同机理。成为该地区极富尺度感和连续性的特色肌理。1.3 南北向胡同和东西向四合院群。 草厂一带的胡同顺应所处地段东西道路格局和南边古三里河东西走向相垂直的方向构 建南北向胡同肌理, 和东西向四合院空间形态, 成为老北京城中最为独特的城市肌理和格局。2. 原真性保乘着传统的街巷格局、街巷、胡同名称、老字号商店、四合院形态及相关轶 闻故事等历史信息,可识别性强。3. 艺术性保存着较完好的清初至上世纪40 年代的街区风貌,和形式混杂、风格各异的建筑。4. 文化性底蕴深厚的商业文化、市井文化、居住文化相融的多元

6、文化整体。5. 社会性保留着传统老字号等商业基础、市井生活氛围等。综上分析,前门地区历史文化资源具有珍贵的综合价值。四、地区发展优势1. 得天独厚的区位 该地区临近故宫、天安门广场、人民大会堂、国家历史博物馆、天坛、大栅栏等国家大 型政治、文化、商业活动的城市核心区。2. 区内交通便捷区内有地铁 2、7、8 号线通过,周边均有主要城市道路,具有交通系统完善的优势。3. 传统商业街潜力巨大该地区历史悠久,是北京中心地段极具发展潜力的传统商业街黄金区。4. 旅游资源丰富 地区历史风貌、传统街区、建筑艺术、传统四合院、多彩的市井文化、风俗民情等是珍贵的旅游资源,具有重要的开发价值。5. 会馆文化具有

7、社会价值区内不同地区的会馆建筑风格各异, 地方文化多彩, 不仅具有旅游开发价值, 更具有延 续会馆社会功能的潜力。五、地区发展现状与问题前门地区随北京古城历代发展的过程, 历经兴衰至今, 虽然延续和保存着古城历史文化 和风貌,但面对时代的新发展还存在许多不利的因素和问题:1. 与大栅栏地区相比较,地区内历史文物相对少,规格低,民俗活动有限。地区的开发需要 扬长避短,以辩证的观念充分发挥可整治范围内相对宽松的条件,以利于更新发展。2. 区内传统商业经营特色不鲜明,商品经营雷同,档次低下,功能退化,作为北京著名传统 商业区的地位有所降低,亟待更新。3. 地区传统的交通便捷优势未得以充分发挥。区外交

8、通相对便捷,区内无完善的公交系统, 使该地区易到达而不易进入,区内无停车场,占路违章建筑多,交通不畅。4. 区内现存历史建筑质量较差,危房比例大。新建或翻建的建筑多数风格杂、尺度过大,与 传统的风格和尺度不协调。5. 区内人口密度过高,四合院私搭乱建严重,市政设施不完善,居住环境恶劣,无抗震、防 火能力,存在极大安全隐患。6. 地区传统的历史风貌和纯朴的商业及百姓生活场景和氛围渐已消失。第二部分 总体规划设计一、规划主题前门交响前门地区总体规划以高奏“前门交响”为主题,制定以历史文化保护为主旋律的保护、 整治与发展的规划设计。 建设北京新时代独具传统历史文化魅力的文化、旅游、商业、 居住 的综

9、合区。在这里, 人们聆听前门古老的历史回音, 感悟变迁发展的里程, 展望锦绣前程的时代交 响。观赏前门古老的城市风貌、 传统建筑、 中西合璧的建筑艺术、 感受现代商街魅力的艺术 交响。领略传统京味文化的古韵、 品味中华地方文化的多彩、 高扬中西现代文化时尚的文化交 响。感悟传统商街的人性品质、享受现代商街的繁荣、展望未来商街美景的商业交响。体验老北京“合院人家” 、“胡同情深” 的生活场景、 创造现代“新院人家”、“邻里深情” 的人文交响。这正是本规划旨在展现前门地区历史文化、振兴经济的构思主题。二、功能定位 前门地区建设定位为以北京历史文化为主题, 综合构建文化、 旅游、购物、 餐饮、 商务

10、、 娱乐、居住等等浑然一体的文化旅游商业区。三、规划目标1. 保护、弘扬、展示北京历史文化和古城风貌。2. 改善区内道路,构建优质的公共交通体系。3. 振兴地区经济,推进城市发展。4. 保护延续老北京四合院居住文化,推进新老居住区建设。5. 构建保护与开发建设协调发展的有效机制。四、规划理念立在历史文化整体保护、 有机整合, 重在更新发展、展示原真的历史文化, 发展地区经 济文化,再塑前门新貌。五、规划原则1. 坚持“保护第一”的整体保护原则 规划以保护历史文化为核心,对地区历史文物、城市风貌、肌理、传统商业、文化、居 住环境等进行有机、科学的整体性保护。延续前门地区在北京城市中独特地位和魅力

11、。2. 突出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高效益四高的规划原则本规划应具有一定超前性, 力求在保护、 整治与发展的规划设计水平、 科技含量和管理 体系的建立等方面与国际接轨。强调以文化气质为灵魂,树立精品意识,准确把握北京历史文化的真实性、完整性。3. 规划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原则 规划立足现实,把握未来,建立大处着眼、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先易后难、有序实施 的多层次、多种模式的综合开发策略,提高规划实施的灵活性、现实性和可操作性。4. 可持续性原则规划设计建立留有余地, 弹性发展的机制, 保持前门地区保护、 整治与发展建设的可持 续性。限制不符和地区功能的土地利用与发展;制定相应的控制发展规范,留有

12、发展余地。5. 区内、外协调发展原则本规划注重与大栅栏地区规划和建设发展的有机关系, 密切配合, 优势互补, 以利前门 东、西两区协调发展。七、规划要点1. 在总体规划的框架下, 突出历史文化保护、 道路交通、 旅游、 城市设计和启动项目的规划。2. 构建以前门大街为主体的多功能、多元化的步行街系统。2.1 构建以传统商贸、老字号商业、旅馆、餐饮、娱乐健身等多功能活动为一体的前门 传统步行街、鲜鱼口古街、兴隆街。2.2 结合珠市口东大街、新建的商业、办公综合建筑群,发展以世界文化为主题的“五 洲精粹”步行商业街,祈年殿西侧以南北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为主题的 “华夏文化”步行商 街。构建前门地区古

13、今结合、 中外结合的充满时代特征的步行街网络, 为北京市中心和人文 奥运提供多彩的活动空间。3. 前门东街起步项目规划结合北京市前门东街工程建设,在道路两侧(进深 30 米)沿线结合传统街区、建筑、 环境特点,规划具有传统风貌的街区。4. 修复区内明清时代的古三里河和芦草园。据日下旧闻考记载,西北向东南倾斜的地形是高粱河与卢沟河水的冲击形成。河流 于明朝“正统年间修城壕、作坝、蓄水、虑恐雨水多溢,故于正阳桥东南低洼处开通壕口, 以泄其水。 始有三里河名。 自壕口三里到八里庄。 ”又据宸垣识略(清, 吴长元辑) 记载: “正阳门外东偏有古三里河一道” 。南部有南、北芦草园和三里河桥。该地区便形成

14、了从西 北向东南走向的三里河河流地形。古三里河、 芦苇园是前门地区历史风貌的灵气所在, 它始建于明代, 虽至清代末年被填。 但它是前门地区传统城市肌理、 斜街、南北向胡同、 东西向四合院形成之源, 是北京历史水 系的组成部分,更是地区的绿色资源。在恢复护城河后更具备复建的条件,实现古三里河、 芦草园的复建是保护前门地区历史文化原真信息和恢复原有城市风貌与生机的关键决策, 是 优化地区环境,丰富地区景观的重要因素。5. 传承会馆文化,拓展新“会馆”的社会功能。充分发挥历史传统基础和前门区位优势, 拓展新时代具有地方、 商业、 文化多种功能的 办事商贸区。6. 探讨四合院建筑整治、改造和发展模式。

15、探讨四合院改造类型、居住办公、商业办公及多功能综合体等建筑的方案模式。第三部分 专项规划设计一、保护规划本地区保护规划以 北京旧城 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规划保护规划 (鲜鱼口地区) 为依 据,遵照国际、 国内历史文化保护有关规定、 经验和前门地区已有研究成果,结合前门地区 实际现状调查和研究成果进行保护规划设计。1. 国内外历史文化保护经验:1.1 强调历史文化的原真性 原汁原味保护城市原始的肌理、 尺度、 空间形态及建筑风格, 强调历史文化的真实性价 值。1.2 焕发历史文化的活力 注重功能置换,内部设施改造,提高居住质量,延续保护和使用的寿命。1.3 建立完善的规范、法规 建立、健全历史文化保护研究和管理机构,以确保使历史文化保护工作能有效实施。2. 保护规划原则本规划框架与北京旧城 25 片历史文化保护区规划保护规划保持一致,按“整体保 护、重点突出、 合理整治、 局部更新、整旧如故、以存其真、 有效整合、 焕发活力”的原则, 对历史文化进行整体保护、动态保护、科学保护、持续保护。以保证前门地区的历史文化的 原真性、整体性。3. 整体保护前门地区是北京城市发展的重要历史街区, 其保护原则必须强调保护原真的整体风貌和 历史遗存强调有形文化和无形文化的整体保护。从城市肌理、 风貌、文物古迹、各时期的建 筑风格、传统商业、老字号名店、会馆、四合院居住环境、京味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