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期心理学名词解释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87905593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期心理学名词解释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学期心理学名词解释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学期心理学名词解释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学期心理学名词解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期心理学名词解释(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心理现象:心理现象是个体心理活动或与他人交往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属于主观精神现象。 对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研究是心理学的主要内容。(人的心理现象合理划分为动机、心理过程、个性三个部分)2.动机:推动人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就是人的活动动机。动机的基础是人的需要。3.心理过程: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基本形式,按其性质和形态的不同,又可分为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三个既有区别又又联系的过程。4.认识过程是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5.感知觉:是人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认识,相当于信息的输入。感知觉是认识活动的开端。6.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识

2、记、保持和恢复的过程。(1.根据记忆的内容可以把记忆分为形象记忆、情境记忆、情绪记忆、语义记忆和动作记忆2.根据记忆是否被意识到分为外显记忆、内隐记忆。3.根据记忆中信息储存时间的不同分为感觉记忆即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7思维:指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地反映。是人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类认识活动的中心。(思维具有两个基本特点:间接性和概括性。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2岁左右出现思维,2岁之前是准备期)思维的种类:1.直观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2.聚合思维与发撒思维。3.常规思维与创造性思维。抽象逻辑思维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达到对事物的本质特性和内在联系认识的思维,概

3、念是这类思维的支柱。8想象:是人脑在一定刺激的影响下对已有的表象进行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在12岁开始萌芽。)形象性和新颖性是想象的两个基本特征。想象的种类:1.有意想象与无意想象。无意想象实际上是一种自由联想,不要求意志努力,意识水平低,是幼儿想象的典型形式。2.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创造想象具有首创性、独特性、新颖性等特点。9.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优势兴奋),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注意是心理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具有选择功能、维持功能和调节监督的功能。注意可以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两种基本形式。)10.意志过程:人在认

4、识事物或活动过程中,能够自觉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通过努力而达到预定的目的。心理学上将这种心理活动称为意志过程。11.个性:即人与人彼此心理活动方面的差异,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各种重要的和持久的心理特点的总和。12.心理的实质:心理的实质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具体来说体现在三个方面:1.心理是人脑的机能。2.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3.人的心理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13.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时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学科。14.儿童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017、18岁心理发展的规律和儿童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

5、征的科学。15.幼儿心理的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幼儿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特征(带有普遍性)、典型特征(具有代表性)、本质特征(表示有特定的性质)。16发展性原则:是要求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研究幼儿心理,不仅要注意已形成的心理特点,更要注意哪些刚刚萌芽的新特点及其发展趋势。幼儿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7.观察法: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幼儿在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其语言、表情和行为,并根据观察结果分析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征的方法。是研究幼儿最基本的方法。划分为自然观察法和实验室观察法。18.实验法:是根据研究目的,改变或控制幼儿的活动条件,以引起其心

6、理活动有规律的变化,从而揭示特定条件与心理活动之间关系的方法。19.测验法:又称测量法,是根据一定的测验项目和量表,来了解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方法。测验法主要用来明确儿童心理发展的分别差异。20.调查法:是通过家长、教师或其他熟悉被查幼儿的人,以了解幼儿心理的方法。调查法可以采用当面访问的方法,也可采用书面调查问卷的形式。21.谈话法:又称访谈法,是通过和幼儿交谈,以研究他们的各种心理活动的方法。22.作品分析法:是通过分析幼儿的做平,去了解幼儿心理的方法。23.文化比较法:是针对一个或几个发展维度,对来自不同文化或亚文化背景的研究对象加以观察、测量、实验比较的一种研究方法。24. 观察:是一种

7、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态,是人类对客观现实认识的主动形式。25心理发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心理发展指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一生的心理变化;狭义的心理发展是指从出生到心理成熟阶段的心理演变与扩展。26. 阶段性:指当某些代表新质要素的量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就取代了旧质要素而成为优势的主导地位,这时量变的过程就发生了质的飞跃,表现为突然发生的间断现象。27.认识过程无意性:是指没有目的、不需要作任何努力、自然而然地进行。无意性事由外界事物的特点引起的,而且很大程度上手情绪支配。特别表现于幼儿的注意、记忆和想象等心理活动之中。28.髓鞘化:髓鞘化是脑内部成熟的重要标志,它

8、的作用主要是保证神经兴奋沿着一定的道路迅速传导。29.关键期:又称为最佳期、敏感期,是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和教育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该概念昨早由奥地利生物学家劳伦兹提出。30.行为周期:格赛尔发现,在发展过程中,儿童表现出了极强的自我调节能力。当儿童突然向前进入一个信领域后,又会适度退却,以巩固取得的进去,然后再往前进。所以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使形成了发展质量较高的年头与较低的年头有序交替的现象称其为“行为周期”31.图式:是一种心理结构,是一系列整合的知觉、观念和行为在心理上的表征。32.在成熟论看来,发展的本质是结构性的,只有结构的变化才是行为发展变化的基础。33.格赛尔认为支配儿童心理

9、发展的因素有两个:成熟和学习。34.在弗洛伊德早期的著作中,他将人格划分为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三部分。后来,他又从另一角度将人格划分为本我、自我、超我。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35.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新生儿最发达的感觉是味觉)36.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官的各管事物的整体反映。37.视觉集中:是指通过两眼肌肉的协调,能够把视线集中在适当的位置观察物体。人类双眼视觉发展的关键期在出生后的前三年。38.视敏度:即视觉敏锐度,俗称“视力”。是指幼儿分辨细小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细微部分的能力。(06个月是儿童视力发展的敏感期,这时期出

10、现发育异常,会引起视力丧失。)39.听觉感受性:听觉感受性包括听觉的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绝对感受性是指分辨最小声音的能力。差别感受性则指分辨不同声音的最小差别的能力。(幼儿晚期,几乎可以毫无困难地辨明本族语言包含的各种语音。)40.触觉:触觉是肤觉和运动觉得联合,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新生儿明显的表现出对触觉的敏感,他们表现得第一个感觉现象就是通过触觉去反应。41.方位知觉:指对物体的空间关系和自己的身体在空间所处位置的知觉。42.学前儿童辨别大小的方法是按照目测比较相应部分借助中介物这样一个顺序发展的。43.立体知觉:又名深度知觉,是对立体物体或两个物体前后相对距离的知觉,是距离知觉

11、的一种。(吉布森和沃尔克的“视觉悬崖”的实验证明,出生约6个月的婴儿便开始具有深度知觉的能力。)44.形状知觉:是对物体形状的知觉,它依靠运动觉和视觉的协同活动。(4岁至4岁半是辨认几何图形正确率增长最快的时期。辨别有程度上的差异,由易到难得程度时:圆形正方形半圆形长方形三角形八边形五边形梯形菱形)45.时间知觉:是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顺序性、和速度的反映。46.感觉适应:指感受性可因刺激的持续时间而降低或提高的现象。47.感觉的对比:同一分析器的各种感觉可以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觉性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感觉的对比。48. 发展:是指个体身体、生理、心理、行为方面的发育、成长、分化、成熟、变化的过

12、程。49.表象:指过去感知过而当前没有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在头脑中出现的形象。表象一般指反映的内容形象。(表征则是指这种形象形成的过程反映过程。)50.语言:语言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交际工具,是一种社会上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是一种社会现象。51.言语:是运用语言进行实际活动的过程,包括理解别人运用语言和自己运用语言的过程。是一种心理现象。由于言语活动的表现形式各不相同可分为口头言语、书面言语、内部言语。52.儿童言语的发展:又称语言获得,指的是儿童对母语的产生和理解能力的获得(这里主要指口头语言中得说话和听话能力的获得)53.情境性言语:指幼儿在独自叙述时不连贯、不完整并伴有

13、各种手势、表情,听者需要结合当时的情境、观察手势表情,边听边猜才能懂得意义的言语。54.游戏言语:是一种在游戏、绘画活动中出现的言语。其特点是一边做动作,一边说话,用言语补充和丰富自己的行动。55.问题言语:是在活动中遇到困难或问题时产生的言语,用以表示困惑、怀疑、惊奇等。这种言语一般比较简单、零碎,由一些压缩的词句组成。56.行为治疗:又称行为矫正,其目的是应用学习原理调整幼儿的行为,从控制行为入手,达到行为与认知和情绪的协调,使幼儿改变不良行为,建立良好行为。行为治疗包括一系列的治疗方法,但大部分都是用强化的方式,即鼓励、奖赏、关爱等方式来维持、加强幼儿的良好行为,而对于不良的行为方式则不予强化,使幼儿逐渐学会用良好行为替代不良的行为方式。57感觉统和:是指大脑和身体相互协调的学习过程。指机体在环境内有效利用自己的感官,以不同的感觉通路(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前庭觉和本体觉等)从环境中获得信息输入大脑,大脑再对其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包括:介释、比较、增强、抑制、联系、统一)并作出适应性反应的能力,简称“感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