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说课稿通用5篇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87905502 上传时间:2022-08-10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科学说课稿通用5篇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小学科学说课稿通用5篇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小学科学说课稿通用5篇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小学科学说课稿通用5篇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小学科学说课稿通用5篇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科学说课稿通用5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说课稿通用5篇(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科学说课稿(通用5篇)小学科学说课稿1一、说教学资料:磁铁的磁性是科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磁铁的第一课时,本课指导同学认识磁铁最基本的性质磁性。教学资料分为三局部。第一局部:我明白的磁铁。这局部是该单元的引入,主要交流我们认识的磁铁的形状以和磁铁的名称。还有交流我们曾在什么地方看到过磁铁,介绍磁铁在生发生活中的应用。四年级同学差不多都玩过磁铁,对磁铁、磁现象有必须的经验和认识。他们有表述自身的经历和体验的愿望。教学时要充沛利用同学认知基础和学习基础。经过交流让他们体会到磁铁与我们的生活十分贴近,从而激发起他们进一步研究的兴趣。第二局部: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这局部首先是让同学经过实验感知

2、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然后讨论能被磁铁吸住的物体和不能被磁铁吸住的物体各是什么资料做的。由此再进一步认识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是铁做成的,初步建立起“磁性”的概念。第三局部:磁铁各局部的磁性强弱都一样吗?教材介绍两种方法:一种是将磁铁水平悬挂起来,观察磁铁的各个局部分别能吸引多少个回形针;另一种是在磁铁上放一颗小钢珠,观察小钢珠往哪局部滚,以检验磁铁哪局部磁性强。相信同学经过小组合作能设计出一些实验方法来认识、理解“磁铁两端磁性最强”。在探究了磁铁各局部磁性强弱后,教材经过文字告诉同学“磁性最强的地方叫磁铁的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这时,同学们可能会不时提出新的问题。例如:“每种磁铁都有两个磁极吗?

3、”等等,借助这些问题,就会延伸出同学课内或课外的探究活动。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结合四年级同学的实际,遵循课标精神,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基础目标:1、经过探索,让同学明白磁铁的磁性。2、指导同学探索,建立“磁性”的概念和认识磁铁各局部磁性的强弱。发展目标:1、能根据现象进行猜测、推测,并能经过实验验证发现规律,亲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逐步培养同学的科学素养。2、能不时地提出一些问题,自身设计研究方案去解决问题。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带有磁性乌龟的鱼钩和几条带铁环的塑料做成的鱼。观察演示准备: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环形磁铁等形状不一样的磁铁。分组实验准备:磁铁、瓷汤匙、铁钥匙、回形

4、针、大头针、铁钉、牙签、橡皮、塑料尺、铁尺、纸片、棉花等。三、说教学战略、方法和过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法的体现必需在启发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的指导下,充沛调动同学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力图体现以活动组织教学,经过营造趣味的问题情境,让同学经历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去认识磁铁的磁性。对于本课的教学,我主要布置6个环节。下头,我具体说一下这6个环节。(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课堂伊始,我会引导同学谈一谈他们的生活经验。“同学们,你们钓过鱼吗?谁能说说你是怎样钓鱼的。”然后请同学谈一谈。之后我会说:“今日,教师也想来钓

5、鱼,只可是教师的鱼杆上绑的不是鱼钩,而是一只小乌龟,可教师还真能把鱼给钓起来。”这时教师演示,让同学仔细观察并猜猜为什么,估计同学能说出是因为磁铁的原因。然后板书:磁铁这一环节的设计经过师生就日常生活中“钓鱼”这个话题的交流和教师的扮演,激发同学的探究兴趣,充沛调动同学思维,为新课做好铺垫。(二)、交流我们明白的磁铁。首先教师提问:“在日常生活中,你们明白哪些物品上有磁铁吗?”同学可能说:磁性黑板、冰箱门、铅笔盒。“你们看到的磁铁是什么形状的呢?谁来说?”估计同学会说:有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环形。这时教师分别出示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环形磁铁。并请同学拿出与教师手中形状相同的磁铁,让同学根据磁

6、铁的形状给它们取名称。并结合板书: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环形磁铁。本环节的设计注重让同学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自身所见过的磁铁,让同学根据磁铁的形状为磁铁起名称,大大地激发了同学的学习热情,调动了同学学习的进取性,充沛体现了同学的主体地位。(三)、同学猜想并验证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首先教师设疑:桌上有很多物体,你们猜一猜,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同学各抒己见。这时教师提示同学能够经过实验来研究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同学能够在桌面上和实验资料区选取不一样物体,进行分组实验,观察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把能吸引的物体在记录单上用“表示出来。瓷汤匙瓷汤匙瓷汤匙大头针铁钉牙签橡皮塑料尺铁尺纸片棉花在那里对实验资料区和

7、记录单进行说明(我在实验室设置了实验资料区,放置如:铁夹、玻璃杯等许多物体,供同学实验,记录单第三行的空白局部让同学填写从实验资料区选取实验资料的物体名称。同学分组实验并汇报结果后,教师因势利导:我们观察到磁铁能吸引回形针、大头针、铁钉、这些物体,它们都是什么资料做成的?同学回答后教师引导同学进行研究: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师生一齐研讨总结出磁铁能吸引铁一类资料做的物体并板书磁性的概念。在这一环节的活动中,先让同学大胆猜想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估计同学能就磁铁能否吸引棉花或小纸片等这些问题发生认知的矛盾,也就有了探究、验证的需求。这时,教师让同学进行验证也就水到渠成了。同时同学的小组合作学习在这

8、个环节中所起到的作用也是科学、有效的。小组活动中,同学们在小组长的布置下,有的到实验资料区去选取实验所需的资料,有的负责记录,有不一样的看法互相交流,然后小组长把全组的意见整理、汇报,得出了“磁铁能吸引铁一类资料做的物体”这一结论。最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整的构成了“磁性”的概念,这贴合同学的认知规律,又充沛的体现新课程的精神。(四)、研究磁铁各局部磁性的强弱。教师继续引导:像刚才教师扮演的钓鱼就是应用了磁铁的磁性。那么磁铁各个局部的磁性是不是一样呢?我们一齐来研究这个问题。先说一说你们想怎样设计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同学独立研究,然后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并交流。估计同学的方案有:将磁铁水平悬挂起

9、来,观察磁铁的各个局部分别能吸引多少个回形针。或者在磁铁上放一颗小钢珠,观察小钢珠往哪局部滚,以检验磁铁哪局部磁性强等等。教师认真倾听同学的各种方案,对于合理、易操作、有创意的方案给予肯定,并让他们依照同学提出的方案有选择性的去进行实验、验证。然后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最终得出结论并板书:磁铁的两端磁性最强,磁铁磁性最强的地方是磁铁的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五)、玩弄磁铁。首先由教师引导同学继续探索。“同学们,假如我们继续玩弄磁铁,也许还会有更多的发现、更多的问题能够研究。比方我们把两块条形磁铁吸在一齐,这块磁铁是不是就有四个磁极,请同学们自身玩弄磁铁,假如有什么发现和什么问题就把它记在记录单上并

10、进行研究。”同学可独立或小组合作玩弄磁铁,研究发现的问题,最终把他们的研究效果在全班进行交流。“研究磁铁各局部磁性的强弱”和“玩弄磁铁”这两个环节的设计意为同学发明一个活泼、严谨的氛围,让同学去思索、探究,培养同学的创新精神。“在研究磁铁各局部磁性的强弱”时,先让同学独立研究,然后在小组里交流。除了以上估计的两个实验方案,可能还有的同学想到把磁铁放在离回形针2、3厘米的距离,观察回形针有什么反应在玩弄磁铁的过程中,可能有的同学发现了环形磁铁的磁极,有的同学发现了两条条形磁铁同极相排斥的现象,还有的同学发现两条条形磁铁连起来变成一条条形磁铁时,它得磁极不是4个而是2个,同学的这些发现是经过自身的

11、实验来证明的,应当说,在这个活动中,同学思维的开放性和独立性得到充沛的体现。(六)、总结延伸。课堂结束时我会小结“经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并让同学研究问题“一块磁铁断了,它还有两个磁极吗?”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同学对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并把探究活动延伸至课外。四、说教学评价科学课程目标的重点在于培养同学的态度和本事,所以评价时,不应过于看重同学所获得的知识的多少和作品的优劣,而应异常关注同学参与的态度、解决问题的本事和发明性,关注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关注交流与合作,关注动手实践以和所获得的经验与教训,同时要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同学发挥自身的个性特长,施展自身的才干,努力构成激励广大

12、同学进取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评价可采用多种形式,如书面资料的评价与对同学的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同学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小组的评价与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等。基于这一评价理念,本节课评价方式灵活多样,各种评价方式有机结合。例如:在“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交流我们明白的磁铁”这两个环节采取教师评价与同学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在“同学猜想并验证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研究磁铁各局部磁性的强弱”这两个环节采取书面资料的评价与对同学的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让同学在评价中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他人。小学科学说课稿2一、说教材本节内容紧紧围绕地球运动及其所产生的地理

13、意义进行学习,而昼夜交替则是地球运动的重要地理意义之一。它对我们以后学习时差和昼夜长短起到了铺垫作用。并且,学生对昼夜交替的学习有利于透过一些自然现象认识到事物本质规律和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点:(1)能够解释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想象。(2)能够读图判读晨昏线,并能够运用晨昏线的特征解决问题。(3)树立世界的物质性及物质运动规律性本质性的价值观。重、难点分析判读晨昏线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及读图分析能力要求很高,而且它是解决地理问题的重要运用之一。遂将晨昏线的判读和特征及运用定为本节重点将晨昏线的判别和特点定为难点。二、说

14、学情我的学生是刚进入高中学习的高一新生,接触专业地理知识的时间较短,对这一方面的概念比较模糊。所以我要着重兴趣导入和强化概念,让他们能打好基础。此外,这个年纪的学生自我意识都比较强,所以在课程中,可以充分调动他们的自主性,由老师说,学生听,转化为老师引导,学生探索,学生思考,学生梳理。三、说教法本节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以读图分析法为主,通过地球仪演示,让学生根据演示来分析、归纳、比较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运用教学挂图,指导学生分析归纳晨昏线的特征,同时辅以情景创设,采用设问式教学方法完成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主动去理解知识,运用学习成果。四、说学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故教学中运用地球仪,地图演

15、示等生动、形象的现代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出一些小问题 (如在同一时间里,为什么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地思考,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和热情,变被动为主动。五、说教学过程(一)上下衔接,导入新课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在复习上节课的内容之后,以提问“太阳直射点是否固定?移动的太阳直射点会形成怎样的自然现象?”来引出白天黑夜现象,进一步描述为“昼夜现象”,以日复一日白天黑夜往复交替的事实规律,从而引出昼夜交替现象。由此进入新课的学习。(二)新课教学1。创设情境,明确关系在引入新课的基础上,首先要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白天和黑夜的区别是什么?),在学生回答出“光”之后,我们就能得出“太阳是地球有昼夜交替的必要原因”继续提问“静止的太阳或地球还会造成昼夜现象吗?”,开始引导学生进行假设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地球自转;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猜测是科学课培养学生兴趣的方法之一,也是让学生尝试构建一个解决问题的模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