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2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87900623 上传时间:2023-03-2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2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2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2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2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2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2) 一、“九五”期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回顾(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及农村经济实力明显增强。02X年全市农业增加值达到91亿元,“九五”期间年均递增3.7%;粮食总产400万吨,棉花7.5万吨,油料4万吨,瓜菜0万吨,肉类33.5万吨,水产品6.6万吨,水果70万吨,“九五”年均递增分别为1.、5.3、5.7%、1.%、6.7%、9.4、7.3%。 (二)农业及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种植业内部,经济作物面积不断扩大,粮经作物播种面积由195年的7.:24调整到6:4。结构调整已开始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调整转变,全市优质小麦种植面积达到0万亩,粮饲兼用型玉米20万亩。畜牧

2、业加大改良力度,商品代牛、猪、羊、鸡良种率达到0%、80%、0%和9%以上。以农田林网、济德高速公路两侧林带为重点的生态工程建设和以枣粮间作为主要内容的红枣工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九五”末,全市林地面积达到160万亩,其中经济林120万亩、用材林0万亩、防护林20万亩;农田林网达60万亩,农林间作150万亩,林木蓄积量5万立方米,林木覆盖率达到1。 (三)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九五”期间,水利建设累计完成投资7亿多元,完成土方1.亿立方米,对徒驻河、赵牛新河及巴公河等支流进行了治理,完成了严务水库、丁东水库等24个工程项目,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平方公里,新增耕地面积.4万亩,新

3、增灌溉面积569万亩,全市配套机井达到8万眼,有效灌溉面积达到700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20万亩,节水灌溉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95,已形成旱能浇、涝能排的灌排体系。以中低产田改造为重点的农业综合开发取得明显成效,累计改造中低产田270万亩,开垦各类荒地40多万亩。 (四)科技兴农和农业现代化建设迈出新步伐。大力实施种子工程,主要农作物种子基本实现了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良种普及率达9%以上,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复种指数达到17,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率在5%以上。全市共建成各级各类农业科技示范园区21处,带动种养面积10多万亩,带动种养农户4余万户,园区内引进新品种2

4、00多个,推广应用高新技术4多项,农业科技贡献率达48%。农民教育取得长足发展,获绿色证书农民2.万人,农民技术员19万人,占农业劳动力的1和0.。农业机械化水平逐步提高,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4万千瓦,主要生产环节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半机械化,耕、播、收机械化程度达到8.%、31.7%、34%。人工影响天气手段日趋完善,初步建成了以长、中、短期天气预报,温情、雨情、墒情、灾情及农作物苗情监测信息为主要内容的气象服务体系,人工防雹增雨、卫星遥感监测等减灾防灾技术得到较为普遍地运用。(五)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九五”期间,全市上下不断加大改革力度,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

5、工作的总抓手,围绕主导产业和产品,狠抓了龙头企业、市场、合作经济组织、基地等建设,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全市销售收入过百万元的龙头企业207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3家,市级龙头企业29家,带动基地2万亩,农户6.5万户。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发展到131处,农产品外地市场开拓初见成效。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3797个,参加农户6.5万户,占农户总数的31.%。各类农副产品运销联合体发展到万余个,运输大户18万户,农民运销队伍达40余万人。全市已形成种植业生产基地76处,养殖专业小区23个,养殖专业乡71个,专业村103个,养殖大户1万个,养殖场368个。 (六)农业经济效益与农民收入显著提高。“九五

6、”期间多种经营总收入年均递增%。农民人均纯收入22X年达到249元,“九五”期间年均递增11.3。农民负担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并逐年下降。自194年实施扶贫开发工程以来,累计投入资金3982.万元,实施扶贫开发项目223个,使33万人脱贫,庆云、夏津两县于1997年实现整体脱贫,目前全市小康综合实现程度达到93.%。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一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滞后。农产品品种不够丰富,大路产品多,优质产品少,专用产品不足等问题日渐显露,远远不能适应农产品供求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后人们对农产品品种和质量的需要,尤其是不适应即将加入

7、WTO形势的要求。二是农民收入增长趋缓。随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变为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农业发展由资源约束转为资源与市场双重约束,出现了结构性、季节性、地域性过剩,农产品卖难问题日益突出,农产品价格持续下滑,导致农业增产不增效,农民增产不增收。“九五”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幅比“八五”期间下降.7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78个百分点。三是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尤其表现在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层次低、带动能力差,农产品加工程度不高成为农业增效的主要障碍之一。四是乡村两级社会服务职能弱化,对农民进行产前信息、产中技术

8、、产后销售服务还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为此要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新形势、新特点进行认真研究分析,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和实施步骤,实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目标二、“十五”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任务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五”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针,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为目标,按照建设城郊型农业的战略构想,面向市场需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农业经济综合效益,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新飞跃。(二)任务目标、继续保持较快发展速度。到02年,农业增加值达到112亿元,年均

9、递增4%;粮食总产稳定在400万吨左右,棉花产量保持在2万吨左右,油料总产量5万吨,瓜菜产量达到650万吨;肉类总产量达到万吨,年均递增8.%,禽蛋总产量达到5万吨;水产品养殖产量达到0万吨,年均递增7.7。 2、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提高林、牧、渔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使农、林、牧、渔四业产值比例202X年达到40:10:45:5。粮经作物播种面积比例调整到4:6,产值比例调整到3:7。粮食作物稳定面积,主攻单产,增加总产,改善品质,扩大优质专用小麦和优质小杂粮面积,02年专用小麦比例占小麦总面积的%左右,小杂粮占秋粮的%左右;根据产出效益和市场需求调整好棉花种植面积;进一步加大瓜菜种

10、植规模,重点扩大设施栽培面积,202X年瓜菜总面积达到240万亩,其中保护地栽培面积50万亩。在努力扩大畜牧养殖规模的同时,突出特色,优化结构,稳定生猪、蛋鸡养殖,加快发展优质肉牛、肉羊生产和优质鸡、兔及特种动物养殖,大力发展奶牛饲养和乳品加工。22X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左右,每年提高个百分点。林果业要突出红枣特色优势,进一步扩大枣粮间作,开发和扩大冬枣种植;积极发展杂果和名优特新果品的生产,加快劣质果园更新改造,大力实施绿色通道工程、农田林网工程和城乡绿化建设,“十五”末,全市枣粮间作面积达到20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0%以上。水产养殖大力发展名优高效和集约化养殖,水产养殖面积

11、达到3万亩。 、加快科教兴农步伐。“十五”期间继续实施“种子工程”,使全市主要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100,复种指数提高到16,商品代牛、猪、羊、鸡等主要畜种全部实现良种化,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率达到60%,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到“十五”末,获“绿色证书”农民达到0万人。4、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22年农机总动力发展到7258万千瓦,农用拖拉机29万台,农用载重汽车48辆,农用柴油机.万台,大型联合收割机300台,农用拖拉机配套机具16.7万台,机具配套比:1.8,耕、播、收机械化程度达到8%、55%、55%,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在70%以上。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十

12、五”期间净增有效灌溉面积40万亩,202X年有效灌溉面积达到740万亩,节水灌溉面积300万亩,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4;治理水土流失面积0平方公里,占现有流失面积的38%,其中治理风沙区面积10平方公里,风沙区林木覆盖率达到%以上。5、大幅度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十五”末,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元,年均递增7%;农村供电质量明显提高,农村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机台以上;农民的营养状况、健康水平明显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五规划(三) 三、对策措施 (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农业和农村政策,保持农村社会稳定 一是长期稳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稳定家庭承包经营,核心是

13、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二是长期稳定以按劳分配为主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允许和鼓励农民以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依法保护农民各种合法经营获得的收入。三是进一步完善农村所有制结构。采取灵活有效的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农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有更大的发展,引导农民进行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联合,发展合作社、协会等合作经济组织。四是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农民负担要实行“定项限额、总量控制”的政策。加快实施农村税费改革,实行合同管理,坚决杜绝合同外收费,严禁乱收费、乱集资、乱罚款。(二)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先导,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

14、场竞争力为目的,立足优势,大力调整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一是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适当减少粮食种植面积,稳定总产,主攻单产,改善品质,重点发展优质专用小麦、粮饲兼用玉米和优质小杂粮生产;合理调整区域布局,充分发挥地区优势,逐步形成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农产品产业带、产业区。经济作物中,根据市场需求,有计划地调整棉花种植面积,重点发展可纺性强、质量好的棉花品种;扩大瓜菜种植面积,重点扩大设施栽培规模,大力发展食用菌生产。二是调整优化农业内部结构。要把发展畜牧业放在市场农业的首位,尽快实现种植业为主向农牧并重转变,稳定发展猪、鸡生产,加快发展牛、羊等食草型畜禽,加大“一引三改”力度,大力发展饲料工

15、业,推行规模化饲养,集约化经营,降低养殖成本。林业突出抓好绿色通道、农田林网、枣粮间作、林业产业、森林公园和城乡绿化、苗木培育六大工程建设,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水产业要结合荒碱地综合开发,进一步扩大养殖面积,加速发展名特优新品种养殖,并调整养殖模式,重点发展高效生态型水产养殖业,积极发展高科技工厂化养殖。三是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大力发展农村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把个体私营经济作为农村二、三产业的主力军,进一步放宽政策,优化环境,把更多的农民推向个体私营经济主战场。抓好个体私营园区建设,大力培植玻璃钢、地毯、金融器材等特色产业产品。四是调整优化产品结构。把农业产品结构调整作为农产品买方市场条件下农业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逐步减少质量差、价格低的农产品生产,大力发展名、特、优、稀、新等高品质、高附加值的名牌产品和无污染、无公害、高营养的绿色食品,以适应城乡居民特别是城市居民高层次、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继续实施名牌战略,在发挥德州扒鸡、西瓜、乐陵小枣等老名牌产品的同时,立足本地实际,不断开发新产品,创出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新名牌。 (三)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一是加强龙头企业建设,提高农产品加工率。围绕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有计划、有重点地新建、改建、扩建一批农产品储藏、保鲜、加工企业,增强产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劳务/用工合同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