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教师资格-中学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全真模拟卷19(附答案带详解)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87896018 上传时间:2024-02-1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5.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教师资格-中学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全真模拟卷19(附答案带详解)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2教师资格-中学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全真模拟卷19(附答案带详解)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2教师资格-中学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全真模拟卷19(附答案带详解)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2教师资格-中学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全真模拟卷19(附答案带详解)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2教师资格-中学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全真模拟卷19(附答案带详解)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教师资格-中学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全真模拟卷19(附答案带详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教师资格-中学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全真模拟卷19(附答案带详解)(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2教师资格-中学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全真模拟卷(附答案带详解)1. 问答题:以初中物理“杠杆”一课为例,简述三种新课导入的方法。答案: 本题解析:物理学史导人(故事导入):阿基米德曾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地球。”这显示了科学家基于科学理论的宏大气魄,也使我们接触到“杠杆”这个词。大家想一想,一人之力可以撬动地球么带着这个疑问,我们来一起了解有关杠杆的相关知识。情境导入: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大人和小孩正在玩跷跷板。同学们,看到这幅画面你能想出什么问题呢学生产生疑问(为什么小孩能把大人跷起来)。同学们提的问题很棒,跷跷板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对象杠杆。 实验导入:同学们请看:(教

2、师演示)我们来模拟一种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怎样用一支棍撬起一块大石头(模拟撬粉笔盒)在模拟过程中,我们用了一支硬棒,而且在撬起过程中这支硬棒在一个力的作用下,绕着一个固定的点转动,像这样的一支硬棒叫杠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杠杆的知识。2. 问答题:案例:高老师在初中物理“浮力”一课的教学中,首先列举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实例,引入教学课题。然后用实验演示“浸入液体中的物体会受到浮力的作用”;再用计算机课件展示轮船、气球、潜水艇等,最后总结出物体沉浮的条件,以及浮力产生的原因。问题:(1)此教学设计有没有体现出新课程背景下物理实验的教学功能(2)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帮助学生理解“浮力”的概念。答案

3、: 本题解析:(1)在上述教学设计中,仅仅应用了演示实验为学生理解、接受浮力的概念提供表象支持,实验形式及功能比较单一,未能充分发挥物理实验对于全面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作用。(2)教学片段教师:一个同学在玩皮球的时候,不小心把球掉入树洞里面,就像老师现在做的这样(同时把一个小乒乓球放入一个深玻璃量筒中),请想办法把球拿出来。学生:往树洞里灌水。教师:好.你来演示一下。学生走上讲台,将量筒灌满水,球上浮。教师:你能不能告诉老师,怎么想到这样做?学生:一个是平时这样做过,另外我认为乒乓球比较轻,水能把它托起来.教师:很好,这个办法确实把球拿上来了,但是老师有一个疑问,老师手里还有一个乒乓球。一松手,

4、它会落在桌面上(同时演示),那么我现在再松手(用左手托做乒乓球后右手再松开),这回为什么不掉呢?学生:因为老师的手给乒乓球施加了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和乒乓球的重力是平衡力,它们可以使乒乓球静止。教师:那这个乒乓球(指量筒中浮在水面上的)老师也没有用手托着,为什么它也不掉呢?学生:因为水给它一个向上的力,像手一样。教师:好。水托着乒乓球。使它不掉下来,水对乒乓球的力就是浮力。教师:经过科学家大量的实验证明,一切进入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浮力。学生:恩。(教师引导学生查阅课本找出问题的答案。学生提出各自的不同看法。教师对学生的不同看法做出总结)3. 问答题:下面是某学生对一考试题目的解答。题目:小明提

5、着重50N的物体在水平地面上走了10m,然后沿着长5m、高3m的楼梯走上二楼,在此过程中,小明对物体一共做了多少功解:设该力对物体做功为W,W=Fs=Gs=50N(105)m=750J答:该力对物体做功为750J。问题:(1)简述该习题旨在帮助学生巩固的知识点及其要点。(2)指出该同学解答中的错误,给出正确解法。(3)针对作业的错误设计一个教学片段或思路,帮助学生掌握正确分析和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答案: 本题解析:(1)知识点:功的概念、做功的必要条件。 (2)该同学的错误在于没有真正理解做功的必要条件,只是将力与物体经过的路程简单地相乘,而忽略了“在力的方向上的距离”这一条件。正确解法:因为

6、物体的重力为50N,根据二力平衡,得出拉力为50N,并且竖直向上。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应该是竖直向上的,因而移动的距离是3mW=Fs=Gh=50N3m=150J 答:该力对物体做的功为150J。(3)解答思路:该同学的错误主要在于不理解功的概念,不会运用功的公式求解。针对这一问题,首先要先理解功的概念,即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求一个力对物体做功时一定要注意物体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所经过的单向路程是否与力在同一直线上。解题时,首先要找到物体所受的力,然后找准物体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所经过的单向路程是多少,在此基础上,将二者相乘即可得到做功的多少。4.

7、单选题:科学研究中经常利用磁场来改变带电粒子的运动状态。现有两个速率相同的质子分别在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1、B2的匀强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已知B1=2B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质子所受洛伦兹力大小之比f1:f2=1:2B.两质子加速度的大小之比a1:a2=2:1C.两质子运动的轨道半径之比r1r2=1:lD.两质子运动的角速度之比w1:w2=1:1答案:B 本题解析:洛伦兹力角肋,因为两质子带电量g和速率F都相同,则f1f2=:B2=2:1。A错误。加速度质子质量m相同,则a1:a2= f1f2=2:1B正确。5. 问答题:案例:老师讲解完“声音的特性”这一知识点后,给同学们演示了往

8、暖瓶中灌水的操作。教师:我们已经学过声音的三要素,音调的高低对应的是声音的哪个参量学生:音调对应的是频率。教师:我们往开水瓶中灌水,声音越来越尖细,那么频率怎么变化学生1:频率越高。教师:学生1的回答正确。根据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可以得出瓶中的空气振动了吗 学生:振动了。教师:瓶中的水越满,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加剧,我们听到的声音频率越高,也就是越来越尖。问题:(1)该老师的教学有没有体现启发性原则 (15分)(2)重新设计一个教学片段,改进该教师的不足。(15分)答案: 本题解析:(1)本案例中,教师看似在引导学生掌握声音的特性这一知识点,实际上,每一步都是教师给出的答案,学生们只是按照教师

9、的意思机械地回答。该教师的教学并没有体现启发性,学生最多是知道了一个能用物理原理解释的生活常识。(2)改进的教学片段如下:教师:同学们,大家在生活中都灌过开水,有谁知道通过声音怎样判断暖瓶是不是灌满了 学生:瓶里面的水越满,声音就越尖细。教师:根据我们学习过的声音三个要素,声音尖细对应的是哪个物理量学生1:声音尖细对应的是高音调。学生2:高音调就是高频率的振动。教师:同学们的总结非常到位,我们来分析一下,为什么水灌的越满,我们听到的声音频率就越高 (学生们陷入思考)教师:我们都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在灌水的过程中,瓶本身是不动的,是什么振动产生的声音呢 学生:振动的物体要么是瓶中的水,要

10、么是瓶中的空气。学生3:应该是瓶中的空气,因为往开口的桶中灌水,水振动的声音很小。教师:同学3通过比较得出暖瓶中的空气振动是主要的振动形式,对比的思想运用的很恰当。教师:开始的时候,瓶中空气较多,那空气柱振动就会同学:慢。同学:瓶中空气越少,空气柱振动越快。教师:所以,我们根据听到的尖细声来判断瓶中水量多少的原因就在这里。6. 问答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某同学在物理实验课上做测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实验时,没听老师讲完就开启电源做实验,结果电压过大,灯泡烧毁,老师给予严厉的批评并取消其实验课,停课写检查。问题:对此事件提出你对学生的处理意见,并对整个事件进行点评。答案: 本题解析:参考解析:

11、在探究式教学模式中,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就算教师准备非常充分,也难免会经常发生一些意外。再加上一个班级学生较多,教师组织起来就非常费劲,很难顾及到每个学生,往往会出现失控的场面,甚至出现了有些乱的局面。因此,出现题目中的学生在未听取老师讲解完毕就开始动手操作的情况,属于正常现象。但是老师做出给予学生严厉批评并取消其实验课,停课写检查,这样的处罚决定却是不妥的。首先,这样做并不能使学生意识到问题所在,在以后的课程中并不能做到改正,进步;其次,老师的这种做法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动手兴趣,而且有可能打击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建议老师对于学生出现的意外情况做好耐心弓l导,向学生说明情况,规范、加强

12、实验课程的纪律教育,严格要求学生遵守实验纪律,特别是第一次进实验室要严格要求,好的习惯、好的风气要从第一次开始。教师更要加强理论修养。才能灵活机智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7. 问答题:案例:初中物理“声音”的一段课堂教学实录如下:师:请大家把手放在自己的声带上,说一句话,看看有什么感觉生:感觉到声带在振动。师:大家敲打一下桌上的音叉。看看有什么现象生:音叉在抖动。师:通过上面的亲身体会,我们能够很容易发现,当有声音发出时,肯定会伴随着物体的振动,也就是说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问题:(1)对上述课堂实录进行评述。(2)针对存在的问题,设计一个改进的教

13、学方案(形式不限,可以是教学思路、教学活动等)。答案: 本题解析:(1)该教学片段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教师虽然引导学生思考利用身边的工具作为自己的实验教材进行实验,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引导,仅仅是简单的体验,没有起到实验应有的探究性目的,对于刚刚接触物理的初中学生来说,不利于其建立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不利于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与掌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讲解内容过多,属于灌输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不利于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究,应该予以摒弃。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未做出及时有效正确的反馈,不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建立,不利于学生养成热爱物理的习惯。(2)师: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做一做:

14、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如:直尺、橡皮筋、气球、玻璃杯、纸、笔、音叉等,让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有创意可能出现的方法:用直尺打桌子,再把尺放在桌边用手拨动。把橡皮筋夹在两手上拨动。吹气球,弹动、放气听声。用笔敲打玻璃杯。敲打音叉。师:请大家说出刚才发出的声音各是由什么物体在发声有什么共同特征生:尺子、橡皮筋、气球、玻璃杯、音叉等,它们发声时都在振动。师:请观察实验:击鼓。鼓面在振动吗如果在振动,你如何证明能够让人感受到它的振动请说出你的方法。生1:鼓在振动,在鼓上放纸屑,看到纸屑在跳。生2:把手放在鼓上感觉它在抖动。生3:把乒乓球放在鼓上被弹起很高。师:请同学们摸自己的声带,说一句话,体会手上的感觉,说出感受。生:说话时感觉手在抖动,是声带在振动;不说话就不动。师:大家能总结一下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吗生: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8. 问答题:以“摩擦力”的教学为例.简述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答案: 本题解析: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有如下几点:(1)让学生接触科学真实接触科学真实,就是要在物理教学中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亲自去探索科学原理。(2)为建立概念、总结规律提供感性素材通过实验展示物理现象和变化的过程,特别是学生日常生活中难以见到的或者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