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案——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影响及应对举措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87893788 上传时间:2023-12-1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9.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案——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影响及应对举措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案——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影响及应对举措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案——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影响及应对举措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案——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影响及应对举措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案——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影响及应对举措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案——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影响及应对举措》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案——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影响及应对举措(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案- 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影响及应对举措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亚洲水塔”,是我国重要的 生态安全 屏障,也是中华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保护地。要保 护好青藏高原生态环 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青藏高原各类环境和生态建设工程实施进展顺利,基础 科学研究、 环境保护工程、环保意识教育等方面取得一定进 展,环境质量呈现逐步 改善的趋势。但仍存在对目前青藏高 原气候变化的事实及其影响的量化 研究不够,对灾害风险预 估的科学预判不足等问题。藏高原气候变化应 对措施如下:一、 加强生态安全科学研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 强综合 观测体系和能力建设;加强灾害风险评估预判,提高 灾害

2、防范能力;加 大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建设支持力度。二、 以第二次青藏科考为契机,将相关资源调查纳入 科考范 围,汇聚多方科研力量参与,采用实地考察、长期资 料数据以及遥感遥 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力求弄清家底、辨 明现状,为量化分析环境气候 变化打好基础;加速推进青藏高原卫星遥感与地面跨部门综合监测系统 及其多源信息数据 共享工程建设;开展青藏高原环境与气候变化预测预 警和适 应技术研究,特别是短、中期预测预警技术和对区域经济社 会 的风险预估,进而研发针对性强的适应技术;加大西藏、 青海县级基础 设施、设备建设支持力度,尤其是西藏生活垃 圾无害化处理和污水处理 设施建设等。三、藏高原区域发育着

3、 4万余条冰川,总面积为 6 万余平方公里 ,常年积雪覆盖面积大 ,季节和冻土分布广泛 。 加强气候变 化及极端灾害对农牧业 、水资源、高寒生态系统 、 人群健康的影响和 风险评估,以及冰川跃动、冰崩、冰湖溃决等多灾种综合风险和气候环 境承载力评估,强化重大基础 设施如川藏铁路、公路、水电站的气候可 行性论证。四、 加强气候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同样是重 中之重。应充分研究利用祁连山、三江源、天山、 贺兰山等山区空中水 汽条件丰富的有利条件,合理开发利用 空中云水资源;全面掌握我国西 部风能太阳能水电能源等情 况,科学开发和利用西部气候资源;制定青 藏高原中长期发 展与保护规划,明

4、确生态环境保护和系统治理、气候变 化对 策研究及科技支撑、基础设施建设、跨区域与国际合作等举 措; 充分利用气候变化短期内所带来的相对有利的生态环境 “窗口期”,加 强高原农业气候适应性区划、湿地保护与沙 漠化治理,实现生态环境改 善。五、 推进对青藏高原的科学考察,与保护青藏高原的 生态系统 也息息相关。但其任务十分艰巨,所涉及的不仅仅 是自然科学的问题, 而且还涉及到历史、考古、各民族交往 交流交融等层面的人文科学。1975 年,中国开始进行第一次 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留下了大量的科学依据,至今人们做科 研、写文章 仍在引证第一次科考的结论和数据。现在我们已 经进入新时代, 社会 经济 、科

5、技水平 、人文科学的发展迅速 为科考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 应该将本次正在进行中的科考 工作上升到一个更高的站位、更大的格局 并且与各民族的 生存、交流、发展联系起来,努力拓展科考范围,多出 快出成果,以过硬的自然、人文科学成就来回答科学研究遇到的 问题, 回应社会的期待。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案 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影响及应对策略 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地球第三 极”“亚洲水 塔”,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保障、战略资源储 备基地、生 态环境脆弱地区,也是全球气候变化最为敏感的地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就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最大的 贡献。在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 ,青藏高原正在发生哪些变化

6、 如何更好地保护其 生态环境?一、青藏高原的环境问题1、冰川消融 同其它冰原地区相比,青藏高原显得更为脆弱,积雪 融 化速度快得惊人。截至 2010 年的一个世纪时间里,青藏高原 地 区平均温度升高了 2.6 华氏度,为全球升温速度的 2 倍。 在部 分地区,升温速度甚至更快。同时,青藏高原的冰川大 都处于高 海拔低纬度地区 ,这就意味着这些冰丿 11 对于气候 变化尤为敏 感,因此融化速度会进一步加快。1984-2014 年的约 30 年间,青藏高原及其相邻地区的冰 川面积 由 5.3 万平方公里缩减至 4.5 万平方公里,退缩了 15%o 中国有 46000 多条冰川,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

7、冰川消融短期内会造成江河流水量增 加,长此以往,一旦部分冰川 消亡或冰川面积减小,其下游径流就会逐 渐减少。2、土地沙化青藏高原处于对流层中上部,大气活动剧烈频繁,为沙 尘进入大 气并进行远距离传输提供了足够的动力。此外,青 藏高原存在的大片流 动沙丘和荒漠化土地又为沙尘天气的发 生提供了充足的物源。如雅鲁藏 布江及其支流河谷、黄河、 长江源地区都有大片活动沙丘 。此外, 高 原的沙漠化面积也在 剧增。中国沙尘暴的主要发生区域在青藏高原和北方干旱半干 旱地区。 其中,每年的1 2月到翌年3月,沙尘暴发生中心集 中在青藏高原上, 并随时间推移中心向北推移 。相对于其他沙 尘暴发生区,高原更容易

8、将沙尘等细粒粉尘物质扬升到 5500 米高空,而此高度的西风急流正是 亚洲粉尘远程传输的主要 动力,甚至可以将沙尘传往遥远的北太平洋地 区。3、水土流失据 2006 年的调查数据显示,新中国成立以来,青藏高原 上青海省的水土流失面积为 38.2 万平方公里 ,占青海省国土 面积的 49.1%并且每年还在以 3600 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扩大 。黄河、长江、澜沧江流域在青海境内的水土流失面积,分别 占 39.5%31.6%和 22.5%, 成为水土流失的重灾区。二、青藏高原的气候特征由于其高度,青藏高原的空气比较干燥,稀薄,太阳辐射比较强, 气温比较低。由于其地形的复杂和多变,青藏高原 上气候本身也

9、随地区 的不同而变化很大。总的来说高原上降 雨比较少 。青藏高原本身也是 影响地球气候的一个重要因素 。 古生物学和地质学的考察表面,青藏 高原的隆起使全球的气 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青藏高原的地形作用使得南半球的水汽通过索马里急流 到达北半 球之后产生绕流和爬坡的现象,一部分水汽绕流至 东亚地区产生东亚雨 季降水,一部分在高原的热力泵作用下 汇聚到高原东南侧产生降水。位于中国青海的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监测表明,青藏 高原大气 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年平均值已由 1994 年的 360ppm(ppm: 一百万个空气分子有一个二氧化碳)上升至2013 年的 395ppm, 增加了 10%。青藏高原阻挡了

10、中国低空的西风气流,使之分为南、北 两支气流 (分支点在 60E), 北支气流经中国西北、华北、 东北和华东等地区 流向太平洋;南支气流则在流过青藏高原 南侧后转变成了温度较高、湿 度较大的西南气流,影响我国 四川、贵州、云南、华南及长江中下游地 区,这两支气流最 后在青藏高原东部 110E 附近汇合。冬季,中国近地面的西风急流南移,其北支气流会因在 近地面受 到青藏高原的阻挡势力减弱,使我国北方广大地区 气候寒冷干燥;而其 南支气流则会增强并在昆明、贵阳与南 下的冷空气相遇,形成昆明准静 止锋,使四川、贵州、汉水 流域乃至山东、辽宁一带出现大量降雪。夏季,中国近地面的西风急流北移,其南支气流

11、会因在 近地面受 到青藏高原的阻挡势力减弱,使喜马拉雅山南缘一 些地区风力最小,天 气最稳定;其北支气流则刚好相反。随着西南季风势力的增强,西南暖湿气流会为中国长江 流域、珠江流域等地区带来大量降水。青藏高原北部气流对我国影响较明显,如春季我国西北 气旋活动多。冬季,由于来自较高纬度地区的空气很难越过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 以南的地区受冬季风影响就较小,气温下降幅度就 不大;夏季, 由于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极少能越过青藏高 原进入中国西北地 区,甘肃、新疆一带气候就会干旱。四川盆地一带冬季由于受青藏高原阻挡作用影响较大,风速较小, 空气湿度较大,加上地形的影响,易出现云雾天 气;夏季由于处于青藏

12、高原“背风坡 ,若西南暖湿气流偏南 流,东南季风西进势力减弱,就 易出现干旱。青藏高原的隆起,使中国东部地区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 的气候单元,使中国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表现得极为明显。由于地势高,夏季,青藏高原上空大气受热快,气流上 升,气压 降低,这加速了陆上低压的形成,使由海洋吹向陆 地的夏季风势力增强 甚至影响到青藏高原的东部和南部。冬季,青藏高原上空大气降温快,气流下沉,使陆上高 压势力增强,促使气流由陆地吹向海洋。由于青藏高原的隆起,中国东亚季风环流势力更强大, 冬夏季风更替更明显,大陆性气候特点更突出,冬季风影响 的时间更长、范围更 广。由于青藏高原的隆起,中国东部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季风

13、 气候区,加上台风的影响,中国华南地区的降水极为丰富,摆脱 了在副热 带高压控制下变成沙漠的厄运,成了北回归线上的一片“绿洲 总之,青藏高原的隆起不仅使青藏高原形成了独特的高 原气候, 也对中国气候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中国气候复 杂多样。青海省气象局的统计表明,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青藏 高原气温以每10年0.35 C的速率上升,远高于全球每百年 升温0.74 C 的速率。然而,青藏高原的现有气象记录普遍历史较短,而且空 间分布不 均。因此,要想对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历史有更加清 晰和完整的认识,就 必须依托气候代用资料。科研人员以研 究青藏高原冰芯记录为手段,进 行气候环境信息的挖掘,对

14、 影响环境的自然与人为因素进行整体研究, 对环境长期演变 过程中的重大自然事件和人为事件、特别是灾害事件进 行剖 析,通过钻取并分析青藏高原大范围的冰芯资料,洞察了过 去十 多万年、 1 万年、 2000 年及近百年的不同时问尺度与不 同分辨率的 气候环境变化。三、青藏高原对气候的影响青藏高原作为我国重要的地貌单元,除了本身形成了独 特的高原 气候外,还对其他地区的气候有着重要的影响,主 要表现在对气流的机械动力作用和高原本身的热力作用两个 方面。1. 动力作用动力作用又可以分为对气流的分支作用和屏障作用两个 方面:(1)气流的分支作用对季风的分支作用冬季,青藏高原北部对冬季风分支的分点在95

15、 E附近,冷空气堆积并分化为两支 :一支沿阿尔金山成东风吹入塔里 木盆地 ; 另一支则沿着祁连山成西或偏西北风吹向河西走廊,顺地势南下,形 成冬季风通道 ,加剧了冬季风向东南的势力 。夏季,西南季风抵达孟加拉湾再向北推进时,碰到青藏 高原,即 分为东、西两支:一支沿喜马拉雅山转为东风向西吹去;另一支则沿着 山脉的走向流向我国西南地区,加剧藏东南水汽通道作用,使高原边缘 降水增多,并进而因雨影作 用使高原内部干旱加剧。对西风的分支作用。青藏高原西部,冬半年西风(西风带南移所致)气流受到高原阻挡,距地面3 4km高度以下的气流被分为南、北两支。中国一月平均流场由于冬季西风带的位置主要在青藏高 原的

16、西端偏南,加之地形的影响,所以南支比北支气流强大得多,故称 “南支急流”。南支在高原西南面,为西北气流;绕过高原南侧转 为西南气流,高原南侧成槽,加剧西南干暖气流势力北支在高原西北面,为西南气流,绕过新疆北部转为西 北气流, 进一步加强冬季风的势力;高原北侧成脊,盛行下 沉气流,进一步强化 西北地区的干旱化。南、北两支气流在 长江中下游汇合,气流相对静止 区正好处在四川盆地上空, 使其成为我国著名的微风区,四川多云雾也 与此有关。(2) 屏障作用 青藏高原对低空季风环流具有阻挡作用,冬季使冷 空气 南下的路径偏东,东部地区冬季风势力更强;使夏季的西南 暖湿 气流不能越过青藏高原影响到我国的西北地区 ,使新疆 、 甘肃一带夏季出现炎热干燥的天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