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高一语文下 第二单元同步训练(A卷) 新人教版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87890098 上传时间:2023-12-2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0高一语文下 第二单元同步训练(A卷)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0高一语文下 第二单元同步训练(A卷)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0高一语文下 第二单元同步训练(A卷)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0高一语文下 第二单元同步训练(A卷)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0高一语文下 第二单元同步训练(A卷) 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0高一语文下 第二单元同步训练(A卷)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高一语文下 第二单元同步训练(A卷) 新人教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一语文同步检测三第二单元(A卷)说明:本试卷分为第、卷两部分,请将第卷选择题的答案填入答题栏内,第卷可在各题后直接作答。共12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第卷(选择题共30分)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隧道(su)自诩(x)蹩进(b)残羹冷炙(zh)B呵斥(h) 畏葸(x) 谄媚(xin) 恍然大悟(hun)C紧俏(qio) 小伫(zh) 指摘(zhi) 冠冕堂皇(un)D磨砺(l) 模样(m) 悻悻(xn) 睥睨人生(p)答案:D解析:A项“蹩”应读“bi”;B项“谄”应读“chn”;C项“冠”应读“un”。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给予

2、吝啬礼上往来耀武扬威B柔婉 匍匐 昂首阔步 竭尽全力C甘霖 车辙 九宵云外 经久不息D修葺 不羁 牛山濯濯 卑恭屈膝答案:B解析:A项“礼上往来”应为“礼尚往来”;C项“九宵云外”应为“九霄云外”;D项“卑恭屈膝”应为“卑躬屈膝”。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1)庄周一气之下弃文从商,在他小伫濠梁之上_了鱼的乐趣之后,居然想养鱼致富,挖起鱼塘来了。(2)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_不敢走进门,是孱头。(3)我若为王,我的女儿就是公主,我的亲眷都是皇亲国戚。_他们怎样丑陋,怎样顽劣,怎样_会被人们像捧天上的星星一样地捧来捧去,因为他们是贵人。A领略徘徊尽

3、管/但是B领悟踟躅尽管/但是C领悟徘徊无论/也 D领略踟躅无论/也答案:C解析:领略:了解事物的情况,进而认识它的意义,或者辨别它的滋味。领悟:领会。根据语言环境,(1)句应该选“领悟”。“踟躅”“徘徊”都可以表示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但表现内心的犹豫不决时应该用“徘徊”而不用“踟躅”。因此(2)句选“徘徊”。“无论”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尽管”表示姑且承认某种事实,下文往往有“但是、然而、还是”等表示转折的连词跟它呼应,根据句意,文中应该是表示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再说,“尽管”与“怎样”也不搭配,所以(3)句应选“无论/也”。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他见了比

4、他地位稍高一点的人,就巴结,他那胁肩谄笑的丑态,何止令人恶心。B我是王,他们在我面前,奴颜婢膝,一副贾桂相,让我不屑一顾。C就是这样一个是非不管、背对权势的庄周,在商品经济浪潮的搏击中,经过了一连串的碰壁之后,面对着嗷嗷待救的“涸辙之鲋”(文中用来隐喻和象征底层民众),表现出了从未有过的怜悯关爱和社会责任感,为他们忧虑为他们欢呼!D倒是那位任意决定谁该剃什么头的理发师傅读到鲁迅的小说头发的故事,应该有痛定思痛的感受。答案:D解析:D项,“痛定思痛”是指悲痛的心情平静之后,回想以前的痛苦。不符合语境,应用“切肤之痛”。“切肤之痛”指切身感受到的痛苦。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

5、7题。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可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

6、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5选出对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A鱼翅吃起来和萝卜白菜的味道差不多,所以不能用来招待贵宾。B对待“鱼翅”,要像对待萝卜白菜一样,应该有利于“大众化”,不能只供少数人享用。C鱼翅和萝卜白菜的营养价值差不多,所以只能供“平民”享用。D鱼翅和萝卜白菜一样,都是菜,“平民”没有享用过,所以暂时不能用来招待贵宾。答案:B解析:注意运用修辞的实际用意,鲁迅先生在这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说明吸收精华应有利于大众化。6选出对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A烟枪和烟灯,虽然落后,但其形式是一种国粹,应该放进博物馆供后人借鉴继承。B烟枪和烟灯,只有形式

7、和别国的烟具不同,但其内容却很有价值,应该送一点进博物馆,让后人借鉴继承。C烟枪和烟灯,只有形式和别国的烟具不同,所以顶多只能送一点进博物馆,作为一种旧形式存放在那里。D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与别国的烟具不同,但的确是一种国粹,所以应该背着周游世界,供世人借鉴继承。答案:C解析:应准确把握本课中的“拿来主义”的含义。“烟枪和烟灯”比喻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作者认为可少量地“送进博物馆”作反面教材,其余应毁弃。7下面对节选部分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A“他占有”中的“他”指代拿来主义者。B第一段中作者讲到的“占有”是有条件的,譬如“姨太太”之类就不能占为己有,否则“拿来主义”就会走向反面。C第二段是全文

8、的总结。五句话,从基本观点、具体做法、意义、前提条件、必要性和迫切性五个方面,全面而精辟地揭示出对待文化遗产和外来文化应持的正确态度。D节选部分运用浅显的比喻阐明深刻的道理,语言犀利而不乏幽默,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杂文作为文艺性社会评论的特点。答案:B解析:B项,“占有”是指对待文化遗产首先应持的态度,文中讲,这种“占有”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再说,是无条件的;“占有”以后挑选则是有标准的,对“姨太太”的否定是为了说明挑选的标准,而不是说明“占有”的条件。三、(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甲)庄周揣着提货单,赶着一辆大车,车上载着空水桶,急急忙忙向东海进发。又饥又渴又热又气

9、恼,半路上实在挪不动了,坐在路边休息。忽然听到一个微弱的声音:“只要有一勺水我就活命了,救救我吧!”庄周顺着声音看去,原来呼救的是躺在车辙里的一条小鱼,拍着尾巴,两鳃一张一合艰难地呼吸着。庄周睁大了眼睛,不说也不动,好像一段干木头,只有棘刺般的花白胡子在微微颤抖。猛听得一声雷响,油然云起,长养万物的甘霖就要下来了。庄周霍地跃起,敲着空桶唱道:“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不知鱼之乐,全矣。

10、”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8对甲段文字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车辙里的一条小鱼”,这牵扯到的成语典故是“涸辙之鲋”,现在用来比喻处在困境中等死的人。B文中画直线的句子用了肖像描写的方法,它折射了庄周这样的心理:自己不就是这涸辙之鲋吗?已经陷于绝境之中,得水可活,不得则死,随时都有生命之危。究竟是什么使自己至于这般困境呢?C“庄周睁大了眼睛,不说也不动”,这是因为:人连一条小鱼都拯救不了。而这些都是由于“人为”的原因而致。而这条鱼“似乎”和作者同命相连同是天涯沦落人。D“猛听得一声雷响,油然云起,长养万物的甘霖就要下来了”这句话是作者

11、对社会的一种讽喻,更是对社会不合理现象的一种反抗,以此方式提出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寄托着对革除弊端的希望和信念。答案:A解析:A项,“涸辙之鲋”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处在困境中亟待救援的人。9下列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鲦鱼在水里悠然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B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C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不知鱼之乐,全矣。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不是鱼,没法知道鱼快乐,也是完整的回答。 D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你刚才所说的“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的话,就是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儿的快乐而问我,

12、而我则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鱼儿快乐的。答案:C解析:C项,“也是完整的回答”应理解为“也是完全可以肯定的”。10下列对乙段中的辩论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他们的辩论究竟谁是谁非,谁输谁赢,历来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没有统一的定论。B这场辩论,惠施占了上风,因为人和鱼是不同类的,人怎么知道鱼的心理呢?C庄子以一个艺术家的闲情逸致去揣测鱼儿的快乐,而惠子却以一个哲学家的严谨去探求事实的真实性。D庄子最后回答“汝安知鱼乐”,系“偷换概念”法,把“安知”的对象“鱼乐”偷换为所在的地点“濠上”。 答案:B解析:这个故事反映的是两个大家的思想较量,无所谓谁输谁赢。第卷(综合题共90分)四、(10分)11阅读下

13、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每小题3分)次石湖书扇韵 姜夔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注: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答案:(1)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

14、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解析:解答本题应结合诗歌所描写的具体景物对全诗的意境作总体概括。(2)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歌颂。“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成大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成大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身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观点二:这种说法不确切。此诗描写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生活的赞赏之情。“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解析:解答本题应结合注释的内容,分析范成大的人生追求,重点理解“人不到”“别开门”在诗中的意义。12补写出下列各题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两小题)(4分)(1)是故明君制民之产,_,俯足以畜妻子;_,凶年免于死亡。(孟子齐桓晋文之事)(2)静以修身,_。非淡泊无以明志,_。(诸葛亮诫子书)(3)_,_,颁自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4)“想当年,金戈铁马,_”出自_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答案:(1)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乐岁终身饱(2)俭以养德非宁静无以致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