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识论直解2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87889446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 页数:59 大小:2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唯识论直解2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成唯识论直解2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成唯识论直解2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成唯识论直解2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成唯识论直解2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成唯识论直解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唯识论直解2(5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论第八识 【解题】本章的主要内容是论述和论证第八识,分为两大部分:一是论述第八识的性质,二是论证第八识的存在。 第八识可以说是唯识学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同时又是一个超出了人们经验范围的概念,故而本论对第八识作了详尽的论述。首先,佛典中给予此识众多的名称,本论对其中最重要的若干名称,如阿赖耶识、异熟识、一切种识,各自代表的涵义及性质分别作了阐述。这些名称代表了第八识的最主要性质,即现行的此识是先前世各种善恶业所引生的果;此识能保存和储藏有漏七识等一切有漏事物的种子,使之长存不坏;此识中的种子能生起现行有漏事物,同时,现行事物也在此识中熏成了自己的新种,此种相生相熏的过程使因果链相续不断,

2、无有尽期;此外,此识还被污染的第七识执着为内在的自我,成为众生与生俱来的我执的根源。在对第八识的名称论述的过程中,本论还对种子的各种性质,如种子的含义,种子的起因,种子的特征,以及熏习成种等,作了论述。此外,本论还阐述了第八识的其余性质:如第八识作为识,有其现行活动作用,有其认识对象,还有伴随其而产生的一些心理活动。另外,第八识在保存储藏善恶事物的种子时,本身也有特定的伦理属性,即无覆无记性。另外,第八识作为因果链的本体,乃至作为众生和世界的本体,既有其相续不断的性质(非断),也有其非始终不变的性质(非常);第八识的这种“非常非断”性,既使因果律、生死轮回等佛教理论得以牢固确立,又使唯识学所说

3、的第八识不同于外道所说的实我实法。最后,唯识学作为一种佛教理论,其特定的目的也是为佛教修行服务,而佛教修行的最终目的是要除去掉一切污染的东西,证得其完全清净的本性。根据唯识学的观点,一切污染的根源在于第八识中污染的种子。第八识中有清净的种子也有污染的种子,唯识学修行的目的就是断除第八识中的污染种子,使第八识转变为完全清净的识。故而何时制伏污染的现行,何时断除污染的种子,本章也有专论。 由于第八识的概念超出了人们的经验范围,所以本论对第八识的存在进行了论证。论证分为两部分。一是引用大乘经和小乘经中关于第八识的直接或间接的说法,来证明第八识的存在。二是对第八识的存在从理论上提出了十种证明,而其论证

4、的原则是“圣言量”,即以佛经的说法为准。论证的过程一般是先提出佛经中有关说法,然后进行论述,指出如果没有第八识,则这些说法不能成立。第一节 第八识综述 一、第八识的主体与种子 1 第八识的主体性状 虽已略说能变三名,而未广辩能变三相。且初能变,其相云何?颂曰: “初阿赖耶识,异熟一切种。 不可知执受,处了常与触, 作意受想思;相应唯舍受; 是无覆无记。触等亦如是。 恒转如暴流,阿罗汉位舍。” 论曰:初能变识,大、小乘教名阿赖耶1 ,此识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义故。谓与杂染互为缘故,有情执为自内我2 故。此即显示初能变识所有自相3 ,摄持因果为自相故。此识自相,分位虽多4 ,藏初5 过重,是故偏说

5、。 【今译】虽然已经简略地说了三类能变识的名称,但还未详细辨析三类能变识的性状。且说第一能变识,它的性状如何呢?颂云: “第一能变识即阿赖耶识, 也称异熟识和一切种识。 它的认取对象执受和处 以及现行活动的作用了,凡夫都难以知道; 与它始终相应的心所有触、作意、受、想、思; 而受心所中,与它相应的只有舍受; 此识的伦理属性是无覆无记性。 触等五种遍行心所与阿赖耶识一样, 也具有上述各种性质但不是一切种。 阿赖耶识如暴流,始终不断地生起而又前后不同地转变, 只有到阿罗汉位才舍弃。” 论云:第一能变识即第八识,大乘与小乘都称之为阿赖耶识,因为此识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三种含义。即此识与一切有漏事物相

6、互作为缘,众生将它执着为内在的自我。这些特点就显示了第一能变识所具有的自身性状,因为它是以保持因果作为其自身性状。第八识的自身性状,形态虽然很多,但藏识的名称在证果时最先舍弃,且执藏的作用过失最重,所以偏重藏的含义而说第八识为阿赖耶识。 【注释】1 阿赖耶:意思是藏。阿赖耶识或藏识,是第八识众多名称中的一个重要名称。 2 “杂染”:“染”,指烦恼;“杂染”,则指包括善、恶、无记一切性质的事物,是一切有漏事物的总称。 3 自相:即自身性状。 4 分位:即表现形态。 5 初:藏要作“识”,观心法要作“初”,而述记释此句时,也说了“最初舍”与“过失重”二义,故本书从观心法要。 【评析】此处以下是论述

7、第八识的性状,此处论述阿赖耶识的自相。“相”,在唯识学中有时与“性”通用,此处的“相”,既指性质,也指表现状况。所以,“自相”,即自身性状,或特性。第八识的自相表现在阿赖耶识的名称中。第八识有众多的名称,其中最重要的有三种名称:阿赖耶识,异熟识,一切种识。阿赖耶是藏的意思,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三义。其中,能藏和所藏是相对成立的。阿赖耶识能保持一切有漏事物的种子,就此种情况来说,阿赖耶识是能藏,种子是所藏。另一方面,阿赖耶识是一切有漏事物的“所熏”和“所依”,即有漏事物在阿赖耶识中熏成自己的种子,并以此识为根本依托对象,就此种情况来说,有漏事物是能藏,阿赖耶识是所藏。这就是论中所说的“与杂染互为

8、缘”。最后,阿赖耶识始终被第七识执着为内在自我的本体,这是其执藏的含义。由于阿赖耶识中的种子能生起一切事物,而一切事物在现行活动时又在阿赖耶识中熏成了自己的种子,所以,阿赖耶识是以保持因果作为其自身性状、即自相。 阿赖耶识的性状除自相外,还有果相(作为果的性状)与因相(作为因的性状)。三相中,自相是总体,果相与因相是自相的两侧面,自相包含果相与因相,或者说自相就表现为果相与因相。下文将对果相和因相详加论述。 此是能引诸界、趣、生1 善、不善业异熟果2 故,说名异熟。离此,命根、众同分等恒时相续胜异熟果,不可得故。此即显示初能变识所有果相。此识果相虽多位多种,异熟宽、不共,故偏说之。 此能执持诸

9、法种子令不失故,名一切种。离此,余法能遍执持诸法种子不可得故。此即显示初能变识所有因相。此识因相虽有多种,持种不共,是故偏说。 初能变识,体相虽多,略说唯有如是三相。 【今译】这第一能变识,是由能引导众生生于三界、六道、四生的种种善业与不善业所引生的异熟果,所以称为异熟识。离开这异熟识,众生的寿命、各类众生的共性等始终连续的殊胜的异熟果,就不可能有。这异熟识的名称,就表明了第一能变识所具有的作为果的性状。此识的作为果的性状虽有许多形态许多种类,但异熟果的含义最宽并且不用于表示其它事物,所以偏重这些特点而称此识为异熟识。 这第一能变识能保持一切事物的种子,使之不丧失,所以称为一切种识。离开这一切

10、种识,要想再找到其它的东西能普遍地保持一切事物的种子,就不可能找到了。这一切种识的名称,就表明了第一能变识所具有的作为因的性状。此识的作为因的性状虽有许多种类,保持种子是它与前七识的不同之处,所以偏重这一特点而称此识为一切种识。 第一能变识的主体性状虽然很多,但简略地说只有这样三种性状。 【注释】1 界、趣、生:即三界、五趣、四生,详见第一章注。 2 异熟果:指由先前世的善恶业所感招的、作为报应的后世的果。 【评析】此处论述第八识的果相与因相。根据果相说,第八识也称异熟识。所谓异熟,早期译为果报,玄奘译为异熟,指根据过去善恶业而得的总报(指果报的总体状况,如是生而为人,还是为畜生等),不同于别

11、报(指果报的具体状况,如人的贫富、智愚等),别报只是异熟生。具体地说,第八识是异熟,前六识是异熟生。异熟有三种含义:一是异时熟,即由因至果必隔世而成熟。二是变异熟,即由因至果必经变异而成熟。如造杀业而堕地狱,地狱果报成熟时,杀业已变异而不存在,此众生已不能再造杀业而是纯受苦。所以杀业变异消失而地狱报成熟。三是异类熟,即果报与业因的性质属不同类型,业因有善、恶、无记性,而果报只是无记性。在这三种含义中,唯识学取第三种含义。 第八识的果相有“多位多种”。“多位”指三位或五位。三位:一是我爱执藏位,此位的对象包括凡夫、二乘有学、从初地到七地的菩萨,此位中的第八识称为阿赖耶识。二是善恶业果位,此位的对

12、象包括以上众生再加二乘的无学和从八地到十地的菩萨,即除佛之外的一切众生。此位中的第八识称为异熟识。三是相续执持位,此位的对象包括从凡夫到佛,从无穷的过去到无尽的未来,此位中的第八识称为阿陀那识。五位则指凡夫位,二乘有学位,二乘无学位,菩萨位,如来位。“多种”指四果或三果。四果包括异熟果,等流果,士用果,增上果。三果是上述四果除士用果。 第八识的果相,用异熟识表示最为恰当,因为上述诸位中,善恶业果位可包括我爱执藏位,二乘有学位可归入凡夫位,所以阿赖耶识可以归入异熟识,故而异熟识这一名称的范围最宽。此外,上述四果中,异熟果外的其余三果可通用于其它事物,异熟果则只能表示第八识,这是其“不共”的意义。

13、根据这些特点,第八识被称为异熟识。 根据因相看,第八识也称为一切种识,因为第八识能保持各种事物的种子,这是其余识所不具有的功能。第八识的因相也有多种,在六因中,第八识有同类因、俱有因、相应因、能作因四种因。 2 种子的含义 一切种相,应更分别。此中何法名为种子?谓本识中亲生自果功能差别。此与本识及所生果,不一不异。体用因果,理应尔故。虽非一、异,而是实有;假法如无,非因缘故。 “此与诸法,既非一、异,应如瓶等,是假非实。” 若尔,真如应是假有,许则便无真胜义谛。然诸种子,唯依世俗说为实有,不同真如。 种子虽依第八识体,而是此识相分,非余,见分恒取此为境故。 诸有漏1 种与异熟识,体无别故,无记

14、性摄;因果俱有善等性故,亦名善等。诸无漏种,非异熟识性所摄故,因果俱是善性摄故,唯名为善。 “若尔,何故决择分说:二十二根2 ,一切皆有异熟种子,皆异熟生。” 虽名异熟,而非无记,依异熟故,名异熟种。异性相依,如眼等识。或无漏种,由熏习力,转变成熟,立异熟名,非无记性所摄异熟。 【今译】对一切种识的性状,应作进一步分析。这里究竟是什么东西称作种子?这就是第八识中能直接生起各自果的各种功能。种子即功能与第八识及所生的果,既非同一也不相异。因为第八识是主体,种子是功用;种子是因,所生是果;理应既非同一也不相异。种子与上述二者虽然既非同一也不相异,但种子是具有实体的存在,能作为生起一切事物的真实原因

15、;而有为法的生、住、异、灭四种现象中的生,虽与所生的事物非一非异,但它们是没有实体的假象性存在,如同虚无,不具有因缘的性质。 责难:“生这种现象与所生事物不具有因果关系,所以与种子不一样,但种子与一切事物既然非同一非相异,那它们应该象瓶等物体,是假象性的存在而非具有实体的存在。” 如果是这样,那真如与一切事物也是非同一非相异,也应是假象的存在,而如果同意这种说法,那就没有真胜义谛了。但一切种子,只是依据世俗谛说是真实的存在,所以与真如不同。 种子虽然依赖第八识的主体,但只是第八识的相分,而不是其它“三分”,第八识的见分始终将这种子相分作为认取对象。 一切有漏的种子与异熟识,它们的主体并无区别,性质也都属无记性;但因为产生种子的因和种子所生的果都具有善、恶、无记三性,所以也可说种子具有善等三性。一切无漏种子,其主体并不就是异熟识的主体,由于其生起的因与所生的果都属善的性质,所以无漏种子只说是善性的。 问:“如果是这样,为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