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新时代“西畴精神” 学习宣讲材料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87886916 上传时间:2022-07-14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2.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弘扬新时代“西畴精神” 学习宣讲材料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弘扬新时代“西畴精神” 学习宣讲材料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弘扬新时代“西畴精神” 学习宣讲材料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弘扬新时代“西畴精神” 学习宣讲材料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弘扬新时代“西畴精神” 学习宣讲材料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弘扬新时代“西畴精神” 学习宣讲材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弘扬新时代“西畴精神” 学习宣讲材料(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弘扬新时代“西畴精神” 学习宣讲材料 西畴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全县辖7乡2镇,69个村委会、4个社区,居住着汉、壮、苗、瑶、彝、蒙古等6个民族,总人口26.64万。全县国土面积1506平方公里,99.9%的国土面积属于山区,石漠化面积占75.4%,群山裸露、乱石林立,是滇黔桂乃至全国石漠化程度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曾被外国地质专家断言为“一个基本失去人类生存条件的地方”。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西畴人民挺起脊梁、撸起袖子,与石漠化抗争、向贫困宣战,叫响了“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时代最强音。2019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50.2亿元,与2013年相比,年均增长10.7%;完成地方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

2、.4亿元,年均增长16%;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520元,年均增长8.0%;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565元,年均增长12.8%。 新时代“西畴精神”是新发展理念在边疆的伟大实践。是在党的领导下,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带头拼搏,各族群众一代接着一代干、苦干实干创新干的奋斗精神,是伟大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弘扬。进入新时代,“西畴精神”群体始终铭记习近平总书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敦敦教诲,自强不息、埋头苦干、久久为功、创新谋变,矢志不渝、接续奋斗,让新时代“西畴精神”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1991年西畴县被全国绿化委员会

3、表彰为“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单位”;1994年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2011年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列为“全国科普示范县”;2011年被认定为“全国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西畴经验”;2013年被评为“全省平安先进县”;2019年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被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等六部委列为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县。“西畴精神”宣讲团被中宣部授予“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被云南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表彰为全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一、_,坚定不移跟党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对农村的坚强领导,是使贫困的乡村走向富裕之路的最重要保证。西畴始终高擎党的领导这一重要法宝,坚

4、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强信念,勇敢地向石漠抗争、向贫困宣战,用苦干实干闯出一条石漠化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新路子,彻底撕掉了千百年的贫困标签,在“不可能”的地方创造了脱贫奇迹。 (一)听党话。1955年,毛主席就对西畴一个混乱的合作社整顿好了做出过光辉批示,极大地鼓舞了西畴各族人民,他们坚信只要听党话、跟党走,就没有过不去的坎、翻不过的山。西畴人民不等不靠、苦干实干,在党组织的带领下,以比石头还硬的决心,比大山还高的信念,勇敢地向大山宣战,与石漠抗争,与贫困较量,炸石造地、开山修路、治水改水、修复生态、兴科办教、脱贫攻坚。面对全县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8亩的特殊县情,西畴县委、县政府穷则思变,

5、牵住“牛鼻子”,从解决群众吃饭难题入手,决定在蚌谷乡木者村开展炸石造地试点。1990年12月,全村300多名群众用最原始的工具,经过105天苦战,在石旮旯里刨出了360亩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台地,当年种上了杂交玉米,亩产400多公斤,产量比之前翻了4倍,从借粮村变成卖粮村,成为新时代“西畴精神”产生的源头。石破惊天地,木者村的炮声震动了四村八寨,震醒了西畴人民,各地群众纷纷行动起来,鸡街多依冲“埋石造地”,芹菜塘“点灯造地”的故事数不胜数。县委、政府顺势而谋,出台了“6421”农田建设补助政策,炸石造地每亩补助60元,坡地改梯地每亩补助40元,中低产田改造每亩补助20元,地改田每亩补助1

6、0元生命不止、奋斗不息,西畴县涌现出一批与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苦在一起的新时代“西畴精神”典型代表:有带领人民群众拉开炸石造地和基础设施建设序幕,解决吃饭难题、出行难题、增收难题等民生问题的原县委书记郑清宽;有亲自点燃炸石造地第一炮的原县政协副主席王廷位和现任蚌谷乡木者村党总支书记刘登荣;有肖家塘村坚持6年开凿5公里山路的共产党员候寿高等当代“四愚公”;有坚守12年打通“最后一公里”进村路的岩头村共产党员李华明等苦干实干的代表人物;有把资金主要投入农村脱贫攻坚和民生事业,至今仍在30年前建盖的老办公楼里办公的县委机关干部。在西畴县,听党话已融入血液、植入骨髓,跟党走已内化为西畴人民的共同意

7、志、人民的信仰。 (二)跟党走。西畴人民深切地体会到,只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重要论述和党中央的战略部署,艰苦奋斗、勇于实践,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就一定能创造美好生活。党的十八大以来,西畴县切实把弘扬新时代“西畴精神”作为凝聚战胜贫困的“洪荒伟力”,以敢让石漠变绿洲、誓让天堑变通途、敢叫穷乡换新颜的气魄,盯紧“石山区”,聚焦“贫困户”,锁定“老病残”,瞄准“返贫人”,竭尽全力打好脱贫攻坚战,闯出一条石漠化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新路子,彻底撕掉了千百年的贫困标签,在“不可能”的地方创造了脱贫奇迹。三光片区大规模、高标准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的生动实践;江龙村在没有建设指标的情况下

8、不等不靠自建小康村的大胆尝试;拼命三娘谢成芬身患癌症带领乡亲们治理地球癌症的伟大梦想等等,都是西畴人民听党话跟党走闯出来的新路子。(三)感党恩。西畴人民从身边的沧桑巨变中,深深地感受到党中央的深切关怀,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帮扶,更坚定了忠于党、跟党走的信念。西畴人民知恩图报,把感恩情怀转化为脱贫致富、建设家园的内生动力。在西畴有一个不等式:政府投入一万元,群众能干出几万、几十万元的事来。为了修公路,群众自愿让出土地、林木、房屋,形成了“占地不补、占林不补、占房不补”的共识。羊赶马村的伍光发,用外出租地种菜的11万元积蓄,开挖了1.2公里进村入户路;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刘超仁,带领乡亲自建

9、小康村,喊响了“小康是干出来的,不是等靠要来的”“与其等着看,不如自己干”的口号;80年代的“万元户”程敦儒几经磨难,凤凰涅槃,领悟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真谛,坚持26年绿化荒山,在千亩荒山上种满了山豆根、重楼、白芨、石斛等上百种名贵中药材,让石漠荒山变成了绿水青山,用半生光阴换来绿洲一片,成为全县中药材种植大户,带动700多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致富;38岁的张童林大学毕业后,回乡创办生猪养殖场,带动全县3000多户群众发展科学养猪2万余头,实现销售收入2000余万元,减贫带贫建档立卡户1250户。一花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西畴人民感党恩不是挂在嘴上,而是落实到了建设好家乡、守护好边

10、疆的行动之中。 (四)强信念。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今天的强起来!身处边疆的西畴人民有着另一番深刻的感悟由于特殊的地理区位,当春天的故事唱响大江南北之时,血染的风采却在边疆回荡。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不可能成就今日之西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了一个又一个不可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难以置信的奇迹。西畴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集中力量办大事,改天换地、沧桑巨变,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西畴县委、县政府顺势而为,出台政策给予炸药、资金等物资补助,组织发动全县各族群众集中力量炸石造地,向石漠荒山要粮,一举解决了全县人民的吃饭问题。此后,又集

11、中力量劈山修路,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大大改善了西畴村村寨寨的生产生活条件。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员干部带头,举全县之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攻克了一个又一个贫困堡垒,在“不可能”的地方创造了脱贫奇迹。这一脱贫奇迹,不仅是西畴人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办成的大事,还是增进全县各族人民福祉、深得全县各族人民拥护的大好事,这更加坚定了西畴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西畴人民决心在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弘扬光大新时代“西畴精神”,再一次集中力量办大事、办好事,勇于担当、振兴乡村,努力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

12、美丽新西畴。 二、苦干实干,自强不息拔穷根 西畴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精准扶贫的决策部署,带领全县人民“不等不靠不懈怠,苦干实干创新干”,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紧扣“两不愁三保障和“六个精准”“五个一批”要求,合力拔出穷根,彻底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带领人民群众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一)自强自立,群众主动加油干。西畴人民始终坚信“幸福不会从天降。好日子都是干出来的”。在西畴县流行一句话:“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面对“基本失去人类生存条件”的恶劣环境,西畴各族群众不悲观、不气馁、不抛弃、不放弃,以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进取意识

13、,以勇攀高峰、敢涉深水的勇气攻坚克难,毅然向大山进发、向石漠宣战、向贫困叫板。新马街乡农妇张贵相,女儿出生就被诊断为脑瘫,在四处求医的过程中,她又遭遇严重车祸,瘫痪在床一年多,她说:既然死不了,那就顽强地站起来!正当村里准备将她家评为建档立卡户的时候,她坚持要让给更困难的群众,并说:我还能动,也有点文化,有党的领导大家的支持,靠双手一定可以走出困境,绝不会拖精准扶贫的后腿。她租地种植草莓40多亩,认真学习技术、创办合作社,带领10名留守残疾妇女用辛勤的劳动摆脱了贫困。蚌谷乡海子坝村女党员、村小组长谢成芬,在身患癌症中晚期的情况下,带领乡亲们拼命苦干3年,架电、拉水、发展种植核桃产业,并硬化全长

14、8.8公里的进村水泥路,让群众走向富裕。西畴人演绎了一个个感天动地的传奇。 (二)不等不靠,干部带头领着干。在西畴,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名干部就是一根标杆。广大党员干部带领群众“战天斗地、开天辟地”,将“苦熬”转变为“苦干”,将“坐等受穷”转变为“实干致富”,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做事,把思路和想法落实到行动上,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成效。始终坚持五级党组织书记抓扶贫,把全县划分为9个战区29个片区,由县委常委和人大、政协主要领导担任战区指挥长,所有处级干部任副指挥长,责任上肩、任务落地。全县6000多名干部主动与贫困户结成“亲家”,同吃、同住、同劳动,没有周末和节假日,用脚步丈量着西畴每一寸热

15、土、用真情关爱着每一个村寨、用汗水浇注着每一名群众。有的帮扶干部背着刚满月的孩子走转访,小孩哭大人也掉眼泪;有的驻村干部为了照顾年幼的小孩,把父母一块带着驻村,一人驻村,全家帮扶;有的老人重病无法看望,甚至忠孝不能两全。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全县4名扶贫干部因公牺牲,11名干部工作中受重伤他们在攻坚一线负重前行,是群众身边最美的奋斗者。莲花塘乡大锡板村共产党员、原副主任牟秀才,身患食道癌晚期的他,在病情恶化到连发声都很困难时依然用纸片和贫困群众交流,牵挂着他们的冷暖,把生命定格在了脱贫路上,生命伴随新时代“西畴精神”永远长青。全国脱贫攻坚个人奋进奖获得者西洒镇岩头村共产党员、村小组长李华明,

16、带领15户村民在悬崖峭壁上坚持苦干了12年,克服不能使用炸药爆破的困难,用铁锤打、用炮杆撬、用錾子凿,打通了脱贫致富的“最后一公里”进村路;村民李光祥为了筹集修路款,外出打工,右手臂不小心被机器绞断,厂里补给他的2000元工伤费,一分未舍得花全部寄回村里修路。如今,村里发展了生猪、乌骨鸡养殖,种植中草药材等,全村没有一户建档立卡贫困户。 (三)精准施策,因地制宜科学干。“西畴精神”不是不顾实际的蛮干乱干。西畴人民在抗击贫困的伟大实践中,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的嘱托,始终坚持精准治贫良方不动摇,竭尽全力打好脱贫攻坚战。采取“摸清家底,精细化找准贫因;对症下药,差别化因村因户因人施策”的思路,前赴后继精准攻坚、一点一滴改变、一户一户脱贫,一步一个脚印前行。紧扣“三率归零”目标,严格按照“三评四定”工作程序逐村逐户逐人逐项开展核查,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