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与能力的关系问题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87865672 上传时间:2023-07-29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0.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知识与能力的关系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知识与能力的关系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知识与能力的关系问题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知识与能力的关系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知识与能力的关系问题(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知识与能力的关系问题知识与能力的关系问题再度成为师生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是:知识立意与能力立意相统一,更加注重能力立意, 强调能力与知识相结合,把能力考查落到实处。高考是对学生知识的储备、再现 和灵活运用知识能力的一次检验,尤其侧重考查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那么,如何在高考复习中正确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呢?一是要了解高考对各门考试科目关于知识与能力的要求。例如,高考英语学科考 查考生对英语语言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考查考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语言知识的 考查要求考生能掌握并运用基本的语法知识和规定的词汇与词组;语言交际能力 的考查通常指在特定的语言情景中,要求考生具备综

2、合运用语言知识进行听、说、 读、写的能力。除一些有口试要求的专业外,绝大部分考生英语学科必考的内容 为听、读、写。又如,高考数学学科在考查考生数学基础知识(概念、法则、公式等)、基本技能 以及基本思想和方法的同时,还注重考查考生的运算能力、空间想像能力、逻辑 思维能力、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要掌握和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相互关系。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把知识储存在 大脑中,而是要转化为能力,解决不同情境中存在的不同问题。知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能力是指人们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而 且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从本质上讲,知识属于认识的范畴,而能 力属于实践活动的领域。知识与

3、能力是相互依存并相互促进的,两者都是学习的 结果。知识与能力是互动的,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知识的积累,知识的积累 会更好地促进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但能力又不是简单的知识积累。知识是能力转 化的基础与前提,没有知识的吸收与积累,能力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因此,知识是能力形成的基础,并能促进能力的发展;能力对知识的获得又起着 一定的制约作用,能力越强,获得知识越快、越多。知识转化为能力,要通过技 能、技巧这个中介,而技能、技巧是在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 一般说来,知识的获得相对较快、较容易;而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则相对较慢、较 困难。例如,在英语学习中,识记单词、理解语法比较容易

4、,但要在听、说、读、 写四个方面形成较强的语感能力,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又如,在政治学科的学 习中,识记、背诵一些常识和术语比较容易,但要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 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就需要一个从量变到质变、循序渐进的动态的过程。三是要立足基础,加强基本功的训练。这里所说的“基础”包含基础知识、基本技 能和基本概念。这三方面是考查学生能力的载体。高考对基础的考查服务于能力 的考查,能力的考查来源于基础的考查。在高考复习中,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和基本概念一定要反复抓,抓反复。忽视基本功的训练是高考复习中的大忌。每 年高考不少考生“出考场兴冲冲,对答案灰溜溜”的现象就是忽视基本功训练的必 然

5、结果,正应了那句“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例如,政治学科的复习应该紧扣基础知识,使考生真正领会教材的基本概念、基 本观点、基本原理。如牢牢把握国体、政体、国家职能、国家结构形式、国家机 构、公民权利和义务、我国政党和政党制度、民族、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三个 代表”重要思想、世贸组织(WTO)的规则和原则、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等内容的主 要知识点,对一些重要知识点的分解层次内容也要默写出其大致意思。近年,高考文科综合中的政治学科不断强化了对考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考查, 要求考生对教材中的基础知识融会贯通,提高考生处理数据和图表信息的能力、 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应用和归纳的能力、综合与评价的能力以

6、及自主性 探究的能力。如:熟练地运用教材中相关基础知识点去正确分析和评价一些重大 社会热点问题,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东巴以冲突、美国总统大选、党的 十六届四中全会、全国“两会”的召开等。没有扎实的基础就不会形成过硬的能力。在高考复习中,学生要在学习知识、理 解知识、巩固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能力和提升能力。不注重基础,甚至 脱离基础去刻意追求能力的做法,就是掩耳盗铃、缘木求鱼。打好基础、重视基 础是高考复习的第一要务!四是要有应变能力,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高考是选拔性的考试,被称为“中国 第一考”。我国现行的高等学校招生制度实质上是一种国家选拔人才的制度。虽 说我国高等教育这几年已进

7、入大众化的阶段,但高考的竞争,特别是名校和热门 专业的竞争却愈演愈烈。高考名校和热门专业竞争的残酷性是毋容置疑的。2004年高考录取新生约420 万,但能够进入“985工程”或“211工程”大学深造的学生比例却很小。这就需要 考生摆正心态,调节好期望值。期望值太高或太低都会影响高考复习的自信心、 学习的动力以及自我评价的能力。在高三的不同复习阶段,复习的内容不一样,知识与能力的要求不尽相同,学习 方法、思维方式与复习策略也要作相应的调整和变化。在高考复习中碰到诸如知 识与能力方面的问题和挫折时,要正视现实,随机应变,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焦虑苦闷、忧伤抑郁、悲观失望都无济于事。此外,考生与考

8、生之间普遍存在着 差异性,他们的学习基础千差万别,各项能力的发展也极不平衡。即将参加高考 的考生要能理智地认识自己的实力和差距,坦然接受自己在知识或能力方面的不 足,不拿自己的弱项与别人的优势比较。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给自己确定一 个力所能及的高考奋斗目标,并在不断达到目标的过程中体验成功!这个是偶上各个学期和法学院辩论的题目,当时偶们的观点是培养创新能力重 要,但是到今天来思索这个问题却发现自己根本想不通,甚至自己可能会向文化 知识靠拢。很多人会说当然是培养创新能力重要,他们会拿着高分低能里事情来不断的教育 我们。他们告诉我如果不培养能力,如果不向社会靠拢,将来无法面对。但是正 是这样的观

9、念使得现在的大学越来越像个社会,学生都不再好好念书,一一个劲 的向社会靠拢,并以此为荣。学生本身就是浮躁的群体,如此一来更不会好好学 习点有用的东西,到头来自以为很能十却实际只有没有真正的东西,毕竟能力是 要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上,基础不扎实,到头来发展有限。说句绝的话,既然那你 那么想象社会靠拢,还不如直接进入社会,却来读大学的好 但如果说是学习文化知识,却又与现实脱轨1、学校教的不是社会上用的到的,很多所谓的理论却对现实的意义有限,我学 习了教育学和心理学却发展一点也没对以后教学生有任何帮助。2、工作单位要的是经验,光有知识出去根本找不到工作,我们这种师范专业都 是如此,那种销售什么的更不用说了。3、学习不等于分数高,分数高不等于综合测评高。我每次靠综合测评和考试前 死背拿个还不错的成绩,甚至超越了不少很认真的同学,但是心里却一点底都没 有。靠这样能学到什么呢? ?也许这个本身就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似乎在二十年前的大学生才真正是在学 习的,二十年后的大学生是在培养能力的。我们这个处于社会转型阶段的饿青年 们迷茫也是很正常的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