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美丽的小兴安岭》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87863933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开课《美丽的小兴安岭》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公开课《美丽的小兴安岭》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公开课《美丽的小兴安岭》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公开课《美丽的小兴安岭》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公开课《美丽的小兴安岭》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公开课《美丽的小兴安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开课《美丽的小兴安岭》(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2月1日 23、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美丽的小兴安岭是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组第23课。本文描写的是我国东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感情。全文围绕“美丽”“诱人”,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作者对小兴安岭的热爱之情,文章思路清晰,段落分明,语言生动,用词准确,是对学生进行“用词准确”训练的典型文章。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丰富的物产,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2、 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学习作者抓住景色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教学重难点教学

2、重点:了解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丰富的物产;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抓住小兴安岭每个季节景色的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教学方法1、 以读代讲,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品读、想象,适当借助多媒体,加强直观感知。2、 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3、 采用“教扶放”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3分)1、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搭上了列车去了一个美丽的地方,是哪里啊?(生回答美丽的小兴安岭)。今天我们继续乘坐这次列车去欣赏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景色。现在老师就让你们目睹一下真正的小兴安岭吧! 2、看视频,欣赏小兴安岭:(欣赏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景色,你有什么想

3、法?)小兴安岭的景色确实很美丽!首先我们去看看那里美丽的春天吧!二、研读课文,品悟“美丽、富饶”。(一)学习第二自然段(8分)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1)作者在描写春天的景色时,写了哪些景物? (2)这些景物具有什么特点?请用横线画出来。2、学生回答后,板书:树木 雪水 小鹿3、课件出示: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 (1)树木有什么特点? (2)理解“抽出”一词,换成“长出”好不好? (“抽出”写出了枝条快速而有力地长出来。很生动,很形象,)作者用词可准确了,老师希望同学们平时写作文啊,也要注意一下用词的准确性。过渡:树木长出了嫩绿的叶子,此时,山上的积雪又变得怎么样了呢?谁

4、来读这一句:4、课件出示:山上的积雪融化了,雪水汇成小溪,淙淙地流着。溪里涨满了春水。(1)雪水有什么特点?(2)雪水流动的声音大吗?(声音不大)你从哪个词看出来?(淙淙)(3)描写流水声的词你还知道有哪些?(哗哗哗、哗啦啦、叮叮咚咚、滴答、)过渡:是啊,山上的积雪融化了,雪水汇成小溪,这时,小鹿在溪边干什么呢?谁来读这一句,然后告诉老师小鹿在干什么?5、课件出示:小鹿在溪边散步。它们有的俯下身子喝水,有的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小鹿会欣赏自己的影子吗?)(不会)那谁会呢?(人)那这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作者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小鹿的可爱。)6、 小结:是啊,一片生机勃勃

5、的景色真叫人喜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过渡:读得真好,欣赏了生机勃勃的春天,我们还没看够呢,夏天来了!)(二)学习第三自然段(8分) 请同学们用学习第二自然段的学习方法学习第三自然段。1、(1)默读第三自然段,思考:作者描写了夏天的哪些景物以及这些景物具有什么特点?板书:树木 雾 太阳 野花 (2)、出示图片,找出与图片相对应的句子。(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都能把这些景物找出来了,请观察这幅图,这幅图描写的是什么景物?你能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吗?)生答:夏天,树木长得郁郁葱葱,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A、树木有什么特点?长得葱葱茏

6、茏。B、谁告诉老师“葱葱茏茏”是什么意思?长得很茂盛。C、你从哪些字看出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封、挡、遮。过渡:同学们真棒,对句子的理解非常地透彻。请同学们再观察这幅图,这幅图描写的是什么景物?你能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吗?(3) 课件出示: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A、雾有什么特点呢?多而浓。B、从哪个字看出小兴安岭的雾多而浓呢?浸。过渡:是啊,整个森林都被雾包围了。那中午又是怎样的一番美景呢?找出与图相对应的句子。谁来读一读?(4) 课件出示:太阳出来了,千万缕像利剑一样的金光,穿过树梢,照射在工人宿舍门前的草地上。这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像利剑一样的金光(写出

7、了阳光的美丽和刺眼。过渡:作者还写了什么景物呢?(野花)全班齐读这句话。(5) 课件出示:草地上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野花,红的、白的、黄的、紫的,真像个美丽的大花坛。野花有什么特点呢?(多而美丽)3、花木繁茂,团团白雾,明亮金光,这些构成了小兴安岭美丽的夏景。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过渡:同学们读得可真好。小兴安岭的春、夏两个季节的景色是那样美丽、诱人。我们再来回忆一下这两个季节的景物以及景物的特点。课件出示: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学习春夏两个季节的学习方法:先找出景物,再找出景物的特点。好,现在老师把你们分成两个大组,一、二组的同学来欣赏秋天的美景,三、四组的同学来欣赏冬天的美景。同时,大组

8、里还要分小组,四人为一小组。(三)学习第四、五自然段(师生总结春夏两个季节的学习方法,学习四五自然段。) 1、学生小声读课文,分小组说一说这两季的景色有什么不同?2、分组合作学习 3、现在谁愿意来当当我们的小导游,给我们介绍下秋冬的景色呢? 4、学生汇报 师板书:秋天 树木 落叶 特产 药材 冬天 树木 雪花 各种动物 5、男女比赛朗读这两个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 这就是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景色,给你什么感受?假如叫你用一个字来说?你想到了哪个字?(美) 同学们,我们在感受小兴安岭四季美时处处都可以看到什么景物?(树木)小兴安岭的树海,这数不清的树木在不同的季节呈现了不同的美,让我们一起来读读

9、最后一个自然段,想一想为什么说小兴安岭是“美丽的大花园”和“巨大的宝库”?小兴安岭是“美丽的大花园”是因为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美丽、诱人。“巨大的宝库”是小兴安岭的树木多秋天物产丰富。 所以说,小兴安岭不仅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这个宝库有待于我们不断地利用和开发,我们要去爱护它,保护它。同时,我们也要将它建设得更加美丽。 四、课后拓展,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五、小练笔:我的家乡也很美!写一写家乡的一处景物。 (小兴安岭的景色这么美,我们的家乡也很美,请同学们回去认真观察写一写家乡的一处景物。) 板书设计: 23、美丽的小兴安岭 春天 树木 雪水 小鹿 夏天 树木 雾

10、太阳 野花 花园 秋天 树木 落叶 特产 药材 宝库 冬天 树木 雪花 各种动物 教学反思 今天我上了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可以说很紧张,因为下面有一百多位老师在听课,我第一次上这么大型的课,紧张得不敢看下面听课的老师,只敢看自己的学生,慢慢地进入了角色,不紧张了,感觉自己上得还不错,至少比自己试上的效果好多了,学生也配合得很好。 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描写了我国东北小兴安岭的美景,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这篇课文文笔优美,语言生动,向我们描绘了一个迷人的世界,是一篇值得细细品味的美文。我主要采用以读代讲,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品读、想象,适当借助多媒体

11、,加强直观感知。如春天里的“抽出”“淙淙”“俯下身子”“侧着脑袋”都用得十分到位,动静结合,把整个春天展现在了读者面前。而在夏天中“封”“浸”“千万屡”“利剑”把夏天的特点写得十分准确,同时又体现出小兴安岭独特的魅力。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首先想到的是让学生体会小兴安岭的美,美的体会就从字词和朗读中去慢慢品味,为了保持课的完整性,在抓住春天和夏天为重点的同时也让学生通过默读粗粗地感受了一下秋冬季节的美丽风光。这篇文章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抓住了各个季节的不同特点,介绍了我国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还采用“教扶放”的教学方法。我重点讲春夏两个季节的景色,然后总结学习方法,由学生

12、自主学习秋冬两个季节的段落。但在教学过程中,我“扶”的是夏天的段落,“扶”得太多了,总担心学生不会。秋冬两个季节的段落是采用“放”的教学方法, 我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把课堂学习的时间交给学生,只是适时地深入学生群体中进行指导。之后小组汇报学习结果,让他们带领其他同学品读课文,解决问题。在小组汇报的过程中,我适合地对学生的难点进行点拨,并对重点词句加以指导点拨;这样即突出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了“以生为本”,又实现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欣赏和评价,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但是,由于第一次使用这种方法,总担心学生不会,还是没有真正的“放”得开。希望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大胆尝试,把课堂交给学生。 总之,这节课对我来说,我觉得上得还是蛮成功的。但对于有经验的老师来说,还是有很多不足之处,我觉得我还得继续努力,不断探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