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医科大学病生考试重点整理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87857853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9.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方医科大学病生考试重点整理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南方医科大学病生考试重点整理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南方医科大学病生考试重点整理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南方医科大学病生考试重点整理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南方医科大学病生考试重点整理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南方医科大学病生考试重点整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方医科大学病生考试重点整理(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病生考试重点目前确定会出的简答题:休克第一期第二期呼吸衰竭一型二型绪论稍微看一下,可以了解大标题的内容。病理生理学: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机制的科学。着重从功能与代谢角度探讨患病机体的生命活动规律,其任务是揭示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第一章疾病概论(2;0;0)名词解释:疾病(disease病因作用下,机体自稳调节紊乱,发生的异常生命过程亚健康(sub-health)是指非健康非患病的中间状态死亡(death)是个体生命活动的终止,是生命的必然规律。病因学的原因与条件辩证关系(如条件不一定致命等等)物理、化学、生物、营养、精神、先天、遗传、免疫(决定疾病特异性疾病的原因

2、是引起疾病必不可少的、决定疾病特异性的因素。条件对于疾病不是必不可少的,但其存在可以影响病因对机体的作用。原因和条件针对具体疾病而言,有时可以互相转化。第三节的发病学普遍规律和基本机制都要掌握自稳态的失衡与调节,损害与抗损害规律(减轻损害,增强抗力),因果转化规律(打断恶性循环),局部与整体的影响。神经。体液。细胞。分子机制第二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8;1;0)名词解释:低渗性脱水(hypotonicdehydration)以体液容量减少,失钠多于失水,血清钠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Osm/L为主要特征的病理变化过程。高渗性脱水(hypertonicdehydration)以

3、体液容量减少,失水多于失钠,血清钠浓度150mmol/L,血浆渗透压310mOsm/L为主要特征的病理变化过程。等渗性脱水(isotonicdehydration)水与钠在正常血浆中等比例丢失引起的体液容量减少。水肿(edema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的病理过程水中毒(低血钠性体液容量过多,waterintoxication)给adh分泌过多或肾排水功能低下的患者输入过多的水分时,引起水分潴留,伴有低钠血症在内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脱水热(dehydrationfever)脱水严重的患者,由于皮肤蒸发的水分减少,机体散热受到影响,导致体温升高。脱水体征(dehydrationsign)由

4、于组织间液减少,出现患者皮肤丧失弹性,眼窝和婴儿卤门凹陷,出现明显的脱水外貌。高钾血症(hyperkalemia)血钾浓度高于5.5mmol/L低钾血症(hypokalemia)血钾浓度低于3.5mmol/L脑水肿(brainedema脑组织的液体含量增多引起的脑容积和重量增加。高渗脱水与低渗脱水的区别(特别是对机体的影响)发病原因水摄入不足或丢失过多体液丢失而单纯补水发病机制细胞外液高渗,细胞内细胞外液低渗,细液丢失为主胞外液丢失为主主要表现和影口渴、尿少、脑细胞脱脱水体征、休克、响水脑细胞水肿血清钠150以上130以下(mmol/L)有减少或无尿氯化钠补充水分为主补充生理盐水或治疗3%氯化

5、钠溶液高钾血症与低钾血症对神经肌肉和心脏的影响和机制(如超级化阻滞和去极化阻滞)低钾血症:因静息电位与阈电位距离增大而使神经肌肉兴奋性降低,即超级化阻滞。机制:血K+J外K+差T静息电位T(负值T)静息电位与阈电位差T高钾血症:神经肌肉兴奋性先后J,静息电位等于或低于阈电位使细胞兴奋性降低,即除极化阻滞。机制:血K+t细胞内外K+差J静息电位J静息电位一阈电位兴奋性J(重度)与电位距离J兴奋性t(轻度)水肿的表现特征及其对机体的影响水肿液性状:漏出液:相对密度蛋白含量细胞数较小。微血管壁通透性降低。渗出液:相对密度蛋白含量大可见大量白细胞。微血管壁通透性增高。全身性水肿分布特点:心性:右心衰导

6、致。首先出现在下垂部位,下肢尤其足踝部,向上扩展。肾性:首先表现在眼睑和面部浮肿,向下扩展。肝性:腹腔积液为主。影响:水肿液可以稀释毒素,大分子物质吸附有害物质,阻碍细菌扩散,向炎症部位输送抗体或药物;不利影响也十分明显,与部位、程度、及发生速度和持续时间有关。脑水肿的发生机制血管源性:脑内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含蛋白质的液体进入细胞间隙增多。细胞中毒性:急性脑缺氧,内源性中毒,水中毒,代谢抑制物等。间质性:阻塞性脑室积水。第三章酸碱平衡和酸碱平衡紊乱(3;1;0)名词解释:AG阴离子间隙。血浆中未测定的阴离子与未测定的阳离子的差值。代谢性酸中毒(metabolicacidosis)血浆中HCO

7、3-原发性减少,导致pH降低的酸碱平衡紊乱。(临床最常见)呼吸性酸中毒(respiratoryacidosis)血浆中PaCO2原发性增高,导致pH降低的酸碱平衡紊乱。代谢性碱中毒(metabolicalkalosis)血浆中HCO3-原发性增高,导致pH升高的酸碱平衡紊乱。呼吸性碱中毒(respiratoryalkalosis)血浆中PaCO2原发性减少,导致pH升高的酸碱平衡紊乱。代酸代碱对机体影响(主要掌握)代酸:主要引起心血管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严重时对骨骼呼吸和尿液也有一定影响。心血管:心律失常,血钾升高;心肌收缩力减弱;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降低。中枢:疲乏,肌肉软弱无力,感

8、觉迟钝,精神萎靡不振,甚至意识障碍、昏迷。最后可能因呼吸中枢和心血管运动中枢麻痹而死亡。(神经细胞能量代谢障碍;抑制性神经递质GABA增多)骨骼:小儿骨骼发育受影响,生长延缓,严重者肾性佝偻病、骨骼畸形;成人骨软化症、纤维性骨炎。呼吸:兴奋呼吸系统(加深加快)。(严重时抑制呼吸中枢)尿液:一般代谢性酸中毒,尿液都为酸性,但是高血钾引起酸中毒时会出现碱性。代碱:中枢神经系统障碍:烦躁不安,谵妄:精神错乱等中枢神经系统兴奋现象。(GABA减少;缺氧)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手足抽搐,面部肢体肌肉抽动,肌反射亢进,惊厥等。(游离钙减少)低钾血症,心律失常。代酸的病因和机制酸负荷增多:乳酸酸中毒;酮症酸中

9、毒;酸性物质排出减少;外源性固定酸摄入过多。血浆HC03-直接减少:消化道大量丢失(严重腹泻,小肠、胆管痿管,十二指肠引流等);肾回收减少(II型肾小管性酸中毒,又称近曲小管性酸中毒);大量使用碳酸酐酶抑制剂,使水C02合成碳酸反应受阻,碳酸氢根减少。其他原因:高钾血症引起酸中毒-反常性碱性尿。第四章缺氧(2;1;0)缺氧要看懂,有助于后面章节的理解,考试不是重点名词解释:乏氧性缺氧(hypoxichypoxia)由于动脉血氧分压降低,血氧含量减少,导致组织供氧不足的缺氧。(低张性缺氧)血液性缺氧(hemichypoxia)血红蛋白含量减少或性质改变导致的缺氧。(等张性低氧血症)循环性缺氧(c

10、irculatoryhypoxia)组织血液灌注量减少引起的缺氧。(低血流性缺氧/低动力性缺氧)组织性缺氧因组织、细胞利用氧的能力减弱而引起的缺氧。(氧化障碍性缺氧)氧中毒(oxygenintoxiation)长时间吸入氧分压过高气体(超过0.5大气压的纯氧),而引起细胞损害,器官功能障碍。氧疗(oxygentherapy)吸入氧分压较高的空气或高浓度氧以对各种类型的缺氧产生一定疗效。P67表格要看透看懂P68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的变化要结合应激一起看(高原肺水肿机制)呼吸系统:代偿性反应:取决于缺氧的程度、时间PaO2j-外周化学感受器-呼吸深快胸腔负压T心输出量T回心血量T2呼吸功能障碍:1

11、)中枢性呼吸衰竭:影响CNS能量代谢2)肺水肿循环系统:1. 1代偿性反应1)心功能HRT、心肌收缩T、COT2)血流重分布心、脑血管扩张3)肺血管收缩4)毛细血管增生循环功能障碍1)肺动脉高压2)心功能障碍3)静脉回流减少组织细胞的变化:1代偿改变:Cap密度T肌红蛋白T线粒体密度T低代谢率循环系统的变化,特别是心脏组织细胞的变化要结合缺血再灌注一起看缺氧最敏感的是中枢神经系统(大脑皮质和小脑灰质)氧中毒最常见于小儿第五章发热(2;1;0)名词解释:发热(fever)在发热激活物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当体温升高超过正常值0.5摄氏度的病理过程,称为发热。是一种

12、全身炎症反应或伴有全身炎症反应。过热(hyperthermia)由于体温调节机构功能失调或调节障碍,使得机体不能将体温控制在与调定点相适应的水平而引起的的非调节性体温升高。外致热源(exogenouspyrogen)来自体外的发热激活物。内生致热原(endogenouspyrogen,EP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体内某些细胞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热限(febrileceiling)发热(非过热)时,体温很少超过41摄氏度,通常达不到42摄氏度,这种发热时体温上升的高度被限制在一定范围内的现象。内生致热原常见种类白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TNF-aTNF-干扰素(IFN-aIFN-Y;

13、白介素-6;发热正调节介质与负调节介质的种类正调节介质:前列腺素E(PEG);促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cAMP;Na+/Ca2+比值,一氧化氮。负调节介质:精氨酸升压素(AVP);a黑素细胞刺激素;脂皮质蛋白-1。发热分期体温上升期:发热初期体温上升至高峰的时期。临床表现:畏寒、皮肤苍白、严重者寒战和“鸡皮”。热代谢特点:产热增多,散热减少,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高温持续期:体温上升到与新的调定点水平相适应后,波动于其附近。自觉酷热、皮肤发红、口唇皮肤干燥。产热散热在高水平上相对平衡。体温下降期:发热激活物、内生致热源得到控制和清除,或依靠药物使调定点恢复到正常水平后,机体出现明显散热

14、反应。散热多于产热,体温下降。第五节的处理原则1、发热不过高或持续不太久又不至于有多大危害时,在疾病未得到确诊和有效治疗前,不必强行解热。2、及时解热:体温过高(39)使患者明显不适、头痛、意识障碍和惊厥;恶性肿瘤;心肌梗死或心肌劳损。3、选择适宜解热措施:针对发热病因;针对发热机制中心环节。4、物理降温5、加强对高热或持久发热患者的护理第六章应激(2;1;0)名词解释:应激原(stress。)强度足够引起应激反应的因素。急性反应期蛋白(acutephaseprotein,APP在急性反应期(APR),血浆中浓度迅速升高的蛋白质。(APP)热休克蛋白(hotshockprotein,HSF)是

15、指细胞在热应激时所诱导产生或合成增多的一组蛋白质。(HSP)应激性溃疡在大面积烧伤、严重创伤、休克、败血症、脑血管意外等应激状态下所出现的胃、十二指肠黏膜的急性损伤,主要表现为胃及十二指肠黏膜的糜烂、溃疡和出血。应激(stress指机体在受到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及社会、心理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非特异性全身适应反应。掌握良性应激刺激原不十分强烈且作用时间较短的应激,是机体对轻度和短暂的内外环境变化及社会心理刺激的一种重要防御适应反应。重点掌握应激发生的机制主要效应代偿意义和对机体的影响应激发生的机制:应激原一神经-内分泌反应:血浆儿茶酚胺(CA)、肾上腺糖皮质激素(GC)增加;细胞体液反应:急性期蛋白(AAP)、热休克蛋白(HSP)增加一一系统的功能与代谢变化,即应激发生。主要效应:1. 蓝斑-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LC/NE、的基本效应:2. 1、中枢效应:引起兴奋、警觉及紧张、焦虑等情绪反应。是应激启动HPA轴的关键。(蓝斑的上行纤维)2)外周效应:血浆CA浓度迅速增高。(蓝斑的下行纤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HPA、轴基本效应:1)中枢效应:由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增多引起,在应激时的情绪行为反应中发挥作用,使HPA轴与LC/NE轴发挥交互作用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