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专项集训 31 综合测试(A卷)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87845025 上传时间:2023-07-3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专项集训 31 综合测试(A卷)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考语文专项集训 31 综合测试(A卷)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考语文专项集训 31 综合测试(A卷)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考语文专项集训 31 综合测试(A卷)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考语文专项集训 31 综合测试(A卷)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专项集训 31 综合测试(A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专项集训 31 综合测试(A卷)(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考语文专项集训 31 综合测试(A卷)一、积累与运用。(3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惩罚(chn) 提防(d) 绯红(fi) 首当其冲(chn)B.剔透(t) 侥幸(jio) 脑髓(su) 扣人心弦(xun)C.惬意(qi) 污秽(hu) 殉职(xn) 随声附和(h)D.允许(yn) 憎恶(w) 祈祷(q) 一碧万顷(qn) 2.下列句子中的空缺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将修改现行药品定价办法, 药品价格监管范围, 药品价格核定方式, 政府定价程序, 社会公众参与药品价格管理积极性,不断提高政府管理医药价格的科

2、学性和透明度。 A调整 规范 改进 提高B调整 改进 规范 提高C规范 改进 提高 调整D规范 调整 提高 改进3下面句子中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他这种只顾自己高兴而不管他人感受的行为,让大家深恶痛绝。B大家都喜欢听小红读书,她读书不仅读得字正腔圆,而且读得抑扬顿挫。C小明的写作棒极了,他的作文平淡无奇,读了给人以深深的启迪。D他做事干净利落,从不拖泥带水。4下面语段空白处应填入的恰当句子是( )(3分)在海南岛,我登上了高高的尖峰岭。瞧那辽阔,深邃汪洋似的林海, ,横亘在眼前,那情调是多么粗犷。A. 莽莽苍苍,层层叠叠,涌着无垠的绿涛B每一棵树木都挺拔昂扬,一个劲地拼命向上长

3、,闪烁着生命的光华C浓绿的松柏,淡绿的杨柳,大叶的杨树,小叶的槐树,成行并列D横如帐幔的林墙,邃如深渊的林窟,密如桩柱的林干5.下面语段中有三个病句,请找出其中的任意两句,并加以改正。(6分)国家发改委列举了使用塑料购物袋所造成的种种危害,并倡导消费者重拎布袋子、重提菜蓝子。超薄塑料购物袋已经被列为淘汰类产品,禁止在全国生产、使用和销售。国家发改委领导表示,对执法不力者,要依法追究有关主管部门和执法机构负责人及相关责任人。同时,全社会要营造大力限产限售限用塑料购物袋的良好氛围。第 句,修改意见: 第 句,修改意见: 6.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6分)三人行, 。(论语)芳草鲜美, 。(陶渊明

4、桃花源记) ,草色入帘青。(刘禹锡陋室铭)不畏浮云遮望眼, 。(王安石登飞来峰)夕阳西下,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7.综合性学习。(共8分)针对目前学生中出现的一种时髦现象上学带手机,初三(1)班以“学生上学该不该带手机”为题,举行了一场辩论会。支持学生上学带手机的同学搜集到了下面两则材料,请你从这些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作为依据,为正方写一段发言。要求说出带手机上学的好处,语言表达简洁明了。(4分)材料一中小学生使用手机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手机不仅可以代替手表掌握作息时间以利学习,而且还可以通过手机加强同父母的交流和联系。材料二顺应通讯工具发展的潮流,中小

5、学生使用手机好处多多。首先是增加了同教师交流的渠道。平时一声问好,增进师生友谊。学习有困难,及时取得老师的帮助,一旦有过错,第一时间获取教师的谅解。其次是遇有特殊情况或突发事件,可以向家长、学校或公安机关报告,以便及时取得帮助。再次是可以加强同学间的交流联系,以利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正方发言后,由反方同学发言。他们搜集到了以下两则材料,请你根据这两则材料,拟写出一段辩论辞。要求写出反方的两点理由。(4分)材料一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提醒人们,由于青少年的耳朵和颅骨比成年人更小、更薄,因此,孩子在使用手机时,大脑中吸收的辐射比成年人要高出50%。而一位从事职业病防治的教授也表

6、示,青少年的免疫系统较成人脆弱,因而特别容易受到手机辐射的影响。手机辐射会对脑部神经造成损害,引起头痛,导致记忆力减退和睡眠失调。材料二中小学生的自制能力较差,如果学生在上课时间打电话或发短信,所带来的声响将直接影响老师授课的质量。有些学生的虚荣心较强,盲目追逐手机的新款式、新功能,更容易形成攀比之风。手机是贵重物品,上体育课或搞其他活动时难以保管,万一丢失就会给老师和学生增加不必要的麻烦。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813题。(24分)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

7、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煜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8

8、解释加点词。( 8分)录毕,走送之( ) 同舍生皆被绮绣(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9下列句中的“/ ”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余幼时/即嗜学 B益慕圣贤之道C腰白玉之环 D门人弟子填其室10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A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B略无慕艳意 人物略不相睹C足肤皲裂而不知 国险而民附D四支僵劲不能动 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11选文写了作者幼时求学的艰难和成年后求师艰难这两方面的内容,其中“求师的艰难”表现在哪三个方面?( 3 分) 12翻译下列句子。( 3 分)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9、 13“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你认为这种态度对吗?谈谈你的观点。(4 分) 三、阅读下列文段,完成1417题。(15分)众星探月“嫦娥”殊嫦娥奔月的美丽传说一直牵引着中华民族的追月梦。如今,这个千年梦想,已经随着“嫦娥一号”探月卫星于2007年11月7日顺利进入绕月工作轨道二变成了现实。同年11月26日,国家航天局正式公布了卫星传回的第一幅月面图像,标志着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取得圆满成功。这一壮举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发射探月航天器的国家。通前四者比较起来,我国探月工程虽然实施时间较晚,但技术起步比较高。首先,探测月球的方式比较先进。前苏联1959年1月2日发射的第一个探月器“月球

10、一号”,从距月球6000公路处一掠而过,仅是远距离地进行了探测;同年9月12日发射的“月球二号”,两天后在月面硬着陆,利用撞毁前的短暂时间对月球进行了探测;直到1966年3月31日发射的“月球十号”才进入了绕月轨道开展探测工作。美国从1961年8月23日至1965年3月24日发射的“徘徊者”系列九个探月器,都是采用硬着陆的方式,直到1966年8月10号发射的“月球轨道器一号”才进入绕月轨道。而我国2007年10月24日发射的首个探月器“嫦娥一号”一开始即此阿勇绕月飞行方式开展科学探测,起点就实现了技术上的跨越。其次,“嫦娥一号”在众多的首个探月器中重量最大。前苏联的“月球一号”仅重361.3公

11、斤。美国的首个“徘徊者”仅重306公斤。日本1990年1月24日发射的第一个探月器“飞天号”仅重209.2公斤,欧空局2003年9月27日发射的至今唯一的探月器“智慧一号”仅重370公斤。上述四个首发探月器重量之和为1246.5公斤,而“嫦娥一号“卫星本身就重2350公斤,几近前者总量的两倍,这说明我国首个探月器能携带更多的科学仪器,能完成更多的探测任务。事实上,”嫦娥一号“的有效载荷达130公斤,计有六套25件科学仪器,同前四个首发探月器相比,它承担的探测任务是最繁重的。其中探明月球14中元素含量和分布规律的一项任务指标就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再次,首次发射即获圆满成功。前苏联的“月球一号”

12、原计划是要在月面实现硬着陆的,可惜未能击中。美国的徘徊者系列探月器,前六个都发射失败。日本发射第二个探月器才获得成功,仅比中国早40天。迄今人类共向月球发射了124个探月器,计俄罗斯64个,美国56个,日本2个,欧空局1个,中国1个,其中失败63个,成功率还不到50,失败的原因60缘于运载火箭故障。我国首次发射即获圆满成功,赢得了国际舆论的广发好评。原计划“嫦娥一号”维系在地月转移轨道阶段要进行两至三次中途修正,由于飞行路线精确,实际只做了一次,本来,为了保证卫星的飞行安全,航天专家们针对其可能出现的84中故障,曾制定了148个相应的对策,结果直到它进入绕月工作轨道,所有 的预案都没有实施。14.填空题:第一段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