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考题整理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87840181 上传时间:2023-09-1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3.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宋八大家考题整理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唐宋八大家考题整理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唐宋八大家考题整理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唐宋八大家考题整理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唐宋八大家考题整理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唐宋八大家考题整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宋八大家考题整理(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古文的范畴: 汉代通行隶书,因此把秦以前的字体叫做古文,特指许慎说文解字里的古文。古文是 指春秋战国及其以前古书上的文字。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周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 与古文或异。把古文与大篆相提并论,说古文是史籀以前的文字的通称。 与骈文相对而言的,奇句单行、不讲对偶声律的散体文。魏晋以後骈俪文盛行,讲究对偶, 句法整齐而文词华丽。北朝後周苏绰反对骈体浮华,仿尚书文体作大诰,以为文章标 准体裁,时称古文,即以先秦散文语言写作文章。其后,至唐代韩愈、柳宗元等,主张恢 复先秦和汉代散文内容充实、长短自由、朴质流畅的传统,即称这样的散体文为古文。 “古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术语,自唐以来,尤其

2、在明清两代,有特殊而狭隘的涵义。并 非文言就算得“古文”,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古文又往往指的是文言文,与白话文相对。如 明唐顺之、王慎中等,把水浒传和史记比美,可见古白话并不是古文。2、 韩愈、柳宗元的思想,文风异同:思想:愈、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但在思想、学术方面有同有异。他们都是中小地主 阶层出身,都反对当时的藩镇与宦官。但柳宗元投身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活动,主张改革; 韩愈则对此持反对态度。他们的思想都以儒学为主导。但韩倾向于唯心主义,却坚决反对佛 教;柳有朴素的唯物论成分,却又兼信佛学。他们的文论都主张文道合一,文质并重,学习 先秦两汉作品而要有独创性,并且都擅长议论文、传记文。

3、但韩愈尤长于碑志、序跋、哀祭 等体;柳宗元的寓言、游记、骚赋等则为韩所不及。艺术风格方面,韩雄大而柳精悍。作为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韩愈和柳宗元“在理论上主张继承先秦散文文以明道的 传统”,在实践上也充分发挥着散文的“文以明道”的社会功能。所谓“文以明道”,意思 就是文的作用在于阐明并宣传“道”,这里的“道”指的是历代圣贤相传、有悠久的历史传 统的、以孔孟儒家为正宗的封建思想体系。韩愈所谓“道”,有浓重封建色彩,韩文中的“道”,往往具有孔孟儒家正统的伦理道 德、政治和等级观念,表现在:(1)宣扬“仁政”观念。如论佛骨表在反佛的基调之 下痛斥疯狂迷信佛教导致了民众“百十为群,解衣散钱老少奔波,弃其

4、业次”,要求朝 廷严加禁止佛教传播,这正是韩公从统治阶级利益出发,从“仁政”的角度出发所发出的呼 喊。(2)宣扬身份等级观念。如原道中“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 之民者也;民者,出栗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者也”,表明了韩愈“道”的含义中君、 臣、民等级是多么森严!至于圬者王承福传,更借王姓泥瓦匠之嘴宣传了劳心者之治人 劳力者治于人的观点。(3)宣扬儒家的仁义道德观念。答李翊书中,韩愈把“行乎仁 义之途、游乎诗、书之源”视为写好文章的两个根本的修养,其中的“仁义”的“仁” 就是博爱,“义”就是“行而宜之”,这一定义在原道里也得到了详细的解释。柳宗元 虽也主张“文以明道”,但在“

5、道”的具体内容上,与韩愈不尽相同。 柳宗元虽也谈儒道, 同样是为封建地主阶级说教,但唯物思想和政治改革主张却是很突出的。第一,柳宗元不少 散文的说理论证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和先进的世界观。如敌戒通过战国时期秦朝在 与六国斗争中强大、天下统一之后反而在短短十来年的时间灭亡的事实论证了敌人“为益之 尤”、“为利之大”,从侧面阐明了要正确认识和对待对立事物之间的关系。再如天说 记叙了韩愈和柳宗元之间关于“天”的一段谈话,柳宗元在文中认为:天、地、元、气、阴 阳本身是和谐的,但因为“人之坏元气阴阳亦滋甚”即人的认为活动使这种天然的协调丧失 了,这是人的自身应该负的责任。柳宗元进而认为:当人们生活陷于

6、困苦的境地的时候不要 埋怨上天,应该好好地从自身找原因。这个闪耀着唯物论光芒的观点,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 是难能可贵的。第二,与韩愈在政治上经常帮着大地主官僚说话的“骑墙派”的、有时甚至 是落后的态度相比,柳宗元始终站在进步的政治立场上通过作品反映现实。如六逆论以左传记载的“卫州吁之事”引出“贱防贵、少陵长、远间亲、小加大、淫破义”等六逆 的说法,批判了中国古代从先秦流传下来、衡量政治的“六逆”标准。又如蜡说中作者 仔细分析了人们祭祀的初衷,指出祭祀的意义在于告戒官吏多务实事,并在这样的前提下可 以去掉那种繁缛的仪式。至于封建论桐叶封弟辩以及捕蛇者说等篇更是旗帜鲜 明地提出了韩愈自己的独到政治见

7、解。文风:韩文具有阳刚之美,雄奇刚毅,自由奔放,如长江大河,浩浩荡荡,一泻千里, 抛雷夹电,气势磅礴文则含阴柔之美,清洁明澈,峻拔峭刻,如山溪之流,石潭之水,清冽 芬芳,沁人肺腑,纯清透明。 韩愈在答李翊书中说:“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 皆宜。”由于他修养深厚文章讲究气势,所以无论叙事、论说与抒情,都有一股风发云涌的 气势。进学解骈散结合,气势宏博。唐孙樵与王霖秀才书评此文:“拔地倚天,句 句欲活,读之如赤手捕长蛇,不施控骑生马,急不得暇,莫可捉搦。”正是讲出此文的磅礴 气势。又如送区册序,用85 字叙写水陆交通的困难、城郭的荒凉、公务的稀简、文化的 落后,僻陋的阳山便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

8、眼前,风调雄肆。再如张中丞传后叙中“守 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 谁之功也!”以整饬的语言,充沛的气势,饱满的情感,赞颂了坚守睢阳的伟大功绩。与韩愈长于议论不同,柳宗元工于记事,缜密精奇。柳宗元的寓言颖异,如种树郭橐 驼传、临江之麇、憎王孙文等,想象联翩叠出,颇似庄子,而他把经邦济民思想, 借新奇故事说明,在想象联翩叠出中又表现出一种论理严密特色,不像庄子的无端涯之辞, 他在与杨诲之第二书中,批评杨诲之文中引用庄子的文字太多,反而对文章的贯通流畅 不利。所以,他自己行文注意精密。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往往即景会心,主观的情与客观的 景契合无间

9、,既寓了“意”,又妙合自然。如钴铒潭西小丘记,作者记载小丘修整后“枕 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耳谋,潜漕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懒, 达到“与万化冥合”的境界。这种空旷又寂寞的境界,是作者在极度痛苦烦恼之后转而追求 一种精神寄托的曲折反映。但如果就此收束,仍嫌意犹未尽。于是又以曲折多姿的文笔发挥: 先对小丘未能在繁华的京城而远弃荒凉的永州表示痛惜,反过来又对小丘得到他与同游者的 赏识表示庆贺,“贺兹丘之遭”,不过是自伤不遇罢了。故清人储欣评日:“寓意至远,令 人殊难为怀。小石潭记始终围绕一个“清”字描绘小石潭景物:其潭水“尤清冽”, 可谓“清凉”;其石潭乃“全石以为底”,亦

10、极“清澈”;其游鱼则“皆若空游无所依”, 可见“清晰”;小石潭“不可知其源”,谓其“清远”;其四周“寂寥无人”,谓其“清静”。 作者置身如此优美而凄清幽静景色气氛中,其情感则是“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将物境与 心境完美统一起来。柳宗元在山水游记中倾吐了过多的牢骚,显出有骚的影响,这精神 状态表现为峻峭,不像“离骚”那样壮大瑰丽。韩愈之文,雄快而发以重难;雄其辞,沛其气,举重若轻;风力高骞。议论之文,韩愈雄肆而尽,宗元辩核而裁;若论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则韩不如柳。韩 愈辞胜于理,宗元理胜于辞。3、欧阳修古文创作的主要贡献1)他继承了韩愈古文运动的精神。作为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人物,他的文论和创

11、作实绩, 对当时以及后代都有很大影响。他在文学观点上师承韩愈,主张明道致用。他强调道对文的 决定作用,以“道”为内容,为本质,以“文”为形式,为工具。特别重视道统的修养,他 取韩愈“文从字顺”的精神,大力提倡简而有法和流畅自然的文风,反对浮靡雕琢和怪僻晦涩。 他不仅能够从实际出发,提出平实的散文理论,而且自己又以造诣很高的创作实绩,起了示 范作用。2)是杰出的应用文章家。应用文写作颇有建树,而且对应用文理论贡献也很大 。他创立了 创立应用文概念。 欧阳修是从文体形式、实用性质两方面来明确应用文概念的,他已把应用 文当作独立的文章体裁。构筑了应用文理论的大体框架。如上所述,他认为应用文的性质是

12、实用的。 欧阳修关于应用文的实用性质是很明确的。他认为应用文的特点有三。欧阳修主张 应用文真实,一是为了应用,二是为了传於后世。三是简洁质朴 欧阳修对公文的贡献很大。他写有公文一千一百零二篇,公文理论也很系统。公文内容“必 须合於物议,下悦民情”;形式“取便於宣读”,采用“四六”的语言形式(内制集序),开 苏轼改革骈文之先河。他大力倡导诗文革新运动,改革了唐末到宋初的形式主义文风和诗风, 取得了显著成绩。4、 苏轼文风的主要特点:“苏如海,韩如潮,柳如泉,欧如瀚”之喻说得便是苏轼散文的成就,其文沿着欧阳修、 苏洵的道路继续发展,广备众体,姿态横生,从而达到了宋文的最高成就。苏轼的散文,挥洒自如

13、,灵活而多变。在我看来,其特点可由以下几点来归纳,其文“随 物赋形,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 横生”,再者其文“有为而作,以意为主,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最后, 还决定于他“游于物外”的人生态度。苏轼的散文不居于形式,在语言风格方面,不像韩愈那样拗折奇警,也不像欧阳修那样 平易流转,他更重视通过捕捉意象,通过音声色彩的组合,来传达自己的主观感受,时常点 缀着富于表现力的新颖词汇,句式则是骈散文交杂,长短错落。在写作手法上,苏轼常打破各种文体习惯上的界限,把抒情、状物、写景、说理、叙事 等多种成分糅合起来,以胸中的感受、联想为主,信

14、笔写去,文章结构似乎松散,但却于漫 不经心中贯穿了意脉,其文章也就挥洒收放自如了,这点从前赤壁赋中可以看出。苏轼 将景,情,理三者水乳交融地汇为一体,完全摆脱了过去赋体散文呆滞的形式与结构。文中 无论说理,还是叙事、抒情,都能随物赋形、穷形尽相,写欢快时可以羽化登仙、飘然世 外;述哀伤时,又能拿动蛟龙、泣嫠妇作比,显得“姿态横生”,具有形象的美,可见其设想 运用之妙。而苏文的舒卷自如、活泼流畅,在前赤壁赋中也不难发现,像方其破荆州, 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 在哉!这样的句子真是一气呵成,如同“行云流水”,挥洒自如。至于语言的精练生动、词

15、 简情真,就更是可以在文章中信手举来,毫不费力。苏轼最重视的一点是“以意为主”。他既反对“浮巧轻媚,丛错采绣”之文,即外表华丽而 缺乏内涵的文,也反对“怪僻而不可读”之文。不过,苏轼更加重视在“意”的支配下构成自由 挥洒、变化无端的艺术风格。苏轼的文由情而生,所以苏轼散文具有抒写性灵的人情之美, 由真情而生的文章才能挥洒自如。木假山记 主要意思 感想翻译:树木的生长,有还在幼苗时便死了的,有长到两手合围粗细时而死了的。有幸而长成可 以用作栋梁的,也就被砍伐了。不幸而被大风拔起,被流水漂走,有的折断了,有的腐烂了 幸而能够没有折断,没有腐烂,便被人认为是有用之材,于是遭受到斧头砍伐的灾祸。其中

16、最幸运的,在急流和泥沙之中漂流沉埋,不知经过几百年。在水冲虫蛀之后,有形状好似山 峰一样的,就被喜欢多事的人拿走,加工做成木假山,从此它就可以脱离泥沙而且避免斧砍 刀削的灾难了。但是,在荒野的江边,像这样形状似山峰的树木有多少啊,不被好事的人发 现,却被樵夫农民当作木柴的,哪里数得清呢?那么在这最幸运的树木中,又存在着不幸呢!我家有一座三个峰头的木假山。每当我想到它,总觉得在这中间似乎有命运在起作用。况 且,它在发芽抽条时没有死,在长成两手合抱粗细时没有死,可用作栋梁而没有被砍伐,被 风拔起,在水中漂浮而没有折断,没有腐烂,没有折断腐烂,却未被人当作材料,以至于遭 受斧头的砍伐,从急流泥沙之中出来,也没有被樵夫、农民当作木柴,然后才能来到这里, 那么这里面的理数似乎不是偶然的啊。然而,我的喜爱木假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