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87839874 上传时间:2022-11-04 格式:DOC 页数:61 大小:6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池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河池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河池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河池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河池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池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池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6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池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1年1月27日河池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二一一年八月二十三日目 录第一章 开创“富民强市”新局面1第一节 “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跃上新台阶1第二节 “十二五”时期进入加快发展新阶段5第三节 指导思想6第四节 主要目标8第二章 推进加快科学发展的战略导向9第一节 发挥投资拉动作用9第二节 着力扩大消费需求9第三节 全力支持创业创新10第四节 把握政策导向10第三章 做大做强做优工业10第一节 建设新型有色金属基地10第二节 建设清洁能源基地12第三节 建设生物质化工基地13第四节 建设绿色长寿食品基地15第五节 建成茧丝绸产

2、业基地16第六节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16第七节 升级改造传统产业17第八节 加快园区建设18第九节 培育强优企业19第四章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第一节 加快发展特色效益农业20第二节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22第三节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23第四节 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24第五节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24第五章 打造生态民族文化名城25第一节 加快中心城区建设25第二节 推进特色城镇建设27第三节 提高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30第六章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30第一节 构建综合立体交通枢纽30第二节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32第三节 提高信息化水平33第七章 完善区域发展空间布局34第一节加快推

3、进资源富集区开发建设34第二节 高水平发展“黔桂走廊经济带”34第三节 高起点建设“红水河流域经济带”35第八章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37第一节 加快发展旅游业37第二节 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38第三节 提升发展消费性服务业39第四节 营造服务业发展良好环境39第九章 建设生态文明模范市40第一节 加强生态建设40第二节 加强环境保护41第三节 加快发展循环经济42第四节 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42第五节 加强节能管理42第六节 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43第十章 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43第一节 深化完善经济体制改革43第二节 推进行政体制改革44第三节 加快社会事业领域改革44第四节 探索特殊地

4、区加快发展改革45第十一章 提高开放合作水平45第一节 着力加强国内外多区域合作45第二节 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46第十二章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47第十三章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48第一节 积极发展学前教育48第二节 巩固和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和水平48第三节 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48第四节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48第五节 提升高等教育办学水平49第六节 重视发展少数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49第七节 努力实现教育公平49第十四章 加强人才队伍和机制建设50第十五章 促进文化事业发展与繁荣50第一节 提高全民文明素质51第二节 加快发展文化体育事业51第十六章 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52第一节 努力促进社会就业5

5、2第二节 合理调整收入分配53第三节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53第四节 增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54第五节 全面做好人口工作55第十七章 创建社会和谐稳定模范市55第一节 创新社会管理方式55第二节 加强社会公共安全建设56第三节 深入推进平安河池建设56第四节 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57第五节 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57第十八章 保障规划实施57第一节建立衔接协调机制58第二节建立责任落实机制58第三节建立监督评估机制58附表: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表59河池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河池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规划纲要根据中共河池市委员会关于

6、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对“十二五”时期科学发展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富民强市”新跨越作出重大部署,是全市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第一章 开创“富民强市”新局面“十二五”时期是我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加快“富民强市”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必须适应新形势,抢抓新机遇,完成新使命,实现新跨越。 第一节 “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跃上新台阶 “十一五”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各种自然灾害的巨大影响和改革发展的艰巨任务,在自治区党委、政府正确领导下,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决贯彻落实中央

7、、自治区的方针政策,紧密结合实际,及时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克难攻坚,锐意进取,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胜利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财政收入、人均财政收入、工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金融机构存款余额、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等“十四个翻番”。“十一五”时期成为我市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之一。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全市生产总值从2005年的20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467亿元,年均增长12.44%。2010年人均生产总值1

8、2104元,是2005年5428元的2.2倍;财政收入47.34亿元,年均增长15.5%,五年累计实现190亿元,比“十五”的95亿元翻了近一番。人均财政收入由2005年的598元增加到2010年的1225元,首次突破1000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05年的60.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32亿元,年均增长16.84%,增速比“十五”加快13个百分点。经济结构逐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从2005年的28.34:37.05:34.61调整为2010年的20.96:46.26:32.78,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5%,增速比“十五”加快14.4个百分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7.7%提高到38

9、.5%,工业主导经济格局基本形成。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2%,增速比“十五”加快0.7个百分点,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稳固。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53%,增速比“十五”加快11.33个百分点,旅游业主要指标增幅居全区前列,接待总收入年均增长27%以上,比“十五”增长169.43%。宜州市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凤山地质景观“晋级”世界地质公园并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商贸、交通、餐饮等传统服务业进一步发展,房地产业年均增长29.3%,服务业发展进一步加快。有色金属率先成为百亿元产业,电力、化工、建材、特色农产品加工、茧丝绸、旅游等优势产业不断壮大。发展基础更加夯实。五年累计完成投资1257.8亿

10、元,是“十五”391.7亿元的3.2倍。便捷、高效的水陆空综合交通体系初步形成,境内铁路总里程430公里,黔桂铁路扩能改造后单线日通过列车能力45对、年货物输送能力1500万吨。养护公路总里程7356.46公里,拥有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1434.19 公里,全市村村通公路。河池机场建设顺利推进,红水河“黄金水道”规划建设。清洁能源基地建设提速,西部大开发标志性工程龙滩水电站建成投产。累计投入水利设施建设18.3亿元,建成一批具有20年一遇防洪能力的城市防洪排涝工程,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明显增加。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中心城区、县域城区、小城镇面貌有了较大改观,功能不断完善,供水管网、电网、通信、广播电

11、视传输网等设施进一步改善,全市城区面积达到84.92平方公里,城镇化率从2005年的24.67%提高到2010年的33%,城镇人口达到130万人,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5%。改革开放更加深入。政府职能加快转变,国有企业改制基本完成,医药卫生、集体林权、财税、投资等改革力度不断加大。非公经济发展加快,南方、成源等10家私营企业跻身广西私营企业50强。多区域经贸合作成果丰硕,与世界10多个国家广泛建立贸易关系。“十一五”时期进出口总额超过20亿美元,年均增长33.15%。生态环保优势明显。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沼气池建设、水土保持等生态工程有效实施,主要生态功能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和恢复,退化土

12、地治理率达到45%以上,石漠化治理率达到49%,森林覆盖率达到66%,高于全区平均水平。市县两级污水处理厂、医疗废弃物处置中心及县级生活垃圾处理等设施建设基本完成,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60%,刁江源头企业“三废”稳定达标排放,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 93%以上,主要江河类水质达标率达到100%以上。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至1.2吨标准煤,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控制在自治区下达的指标内,基本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山青水秀生态美”成为河池优势和品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实施第四轮科技创新计划取得新成效,全市有10个县(市、区)通过全国科技进步考核,81个乡镇通过自治

13、区科技进步目标考核,承担国家和自治区级科技项目部分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和区内领先水平。教育事业迅速发展,“两基”工作通过国家评估验收,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义务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00%,职业教育攻坚任务顺利完成,实现了河池教育发展史上的历史性跨越。文体事业繁荣发展,河池革命纪念馆、韦拔群纪念馆等文化标志性工程建成,自治区级河池铜鼓文化生态保护区正式建立,举办四届铜鼓山歌艺术节,市人民广播电台建成开播,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建设有效推进,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95%,在北京残奥会上夺得2金2银1铜的优异成绩,成功承办广西第十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建立社会公共卫生安全体系,城

14、乡卫生服务逐步实现均衡化,新农合参合率达92%。计生工作再上新台阶,人口生育政策符合率达92.29%。民族、民政、新闻、档案、司法、工青妇儿、老龄、残疾、双拥等其他各类社会事业取得新的发展。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5年的7170元增加到2010年的14889元,年均增长15.7%,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1912元增加到2010年3599元,年均增长13.5%。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镇年均新增就业人口超过2.5万人。社会保障力度加大,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5%以上,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和城镇企业失业保险覆盖率达90%以上。“整村推

15、进”扶贫开发、易地安置扶贫开发和贫困村特色优势产业开发成效显著,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全面落实,岩滩库区移民安置遗留问题得到妥善处理,五年累计扶助25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人口占农村人口的比例下降到23%以下。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探索建立的基层党组织应急机制,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肯定,并在全区推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市矿山、交通、企业等重点领域和环节的安全监管得到强化,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矛盾纠纷调处机制不断建立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有效加强,依法打击各类犯罪活动,社会公平正义切实维护,平安河池建设成效突出,各民族和睦相处,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专栏:“十一五”时期主要指标增长情况主要指标2005年“十一五”规划目标2010年预计“十一五”年均增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