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类识别与检索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87837229 上传时间:2024-01-1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9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兽类识别与检索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兽类识别与检索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兽类识别与检索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兽类识别与检索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兽类识别与检索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兽类识别与检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兽类识别与检索(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兽类识别与检索 中国是兽类物种多样性程度很高的国家,在各种自然环境中生活着约450种兽类。它们在形状和体型大小上,地理分布和生活习性上,以及与人类的益害关系上都很不相同。因此,在进行动物资源调查,濒危物种的保护,有益动物的开发和合理利用,药用与试验动物的选择、代用种类的挖掘;动物害情调查,有害动物的防治;环境保护中的动物本底调查,环境改变对动物的影响;活动物、动物制品或标本的进出口及动物检疫;人兽共患流行病的储存宿主、媒介动物和疫源地调查等工作时,都必须对有关兽类物种加以识别。最基本和最常见的识别方法是使用检索表对活动物及其尸体或标本进行分类鉴定。为满足初学者的实际需要,我们在这里编写了“中国

2、常见兽类检索”。本检索表中每一条款都由两段文字组成,使用方法简单。通常从第(1)条开始查对欲识别动物与条文相应的特征,符合于该正反条文中的哪一段,再依相符合条文后面所标示的条文号继续往下查,直到最后标出某一种(或一类)动物名称为止。例如,从未见过大熊猫的人,初次在动物园中见到它,想鉴定它是何动物,就可以从第(1)条查起,然后经(8)、(9)、(10)、(43)、(50)、(51)、(113)、(132)、(133)、(134)、(135)等条款,最后查出此动物为大熊猫,分布在四川、甘肃和陕西的竹林中。如果根据实践经验,不用查表就能确定它是食肉目动物,则鉴定程序可简化为直接从食肉目(133)条款

3、查起。中国常见兽类检索(1)无后肢,前肢呈桨状,尾扁平似鳍(2) 有后肢,前肢不呈桨状,尾不呈鳍形(8)(2)体披毛,鼻孔近吻端,肉唇厚而下垂,雌兽乳头生在胸部,口腔内生有不同形状牙齿 海牛目,国内仅儒艮1种,分布在南中国海。 体无毛,鼻孔多仰开,肉唇不厚垂,雌兽乳头生在近胯部,口腔内生有同形齿或无牙齿 鲸目(3)鲸目(3)体型大,体长多在10米以上,腹面具褶沟,口腔内生有须,无牙齿(4) 体型较小,一般体长不到10米,腹面平滑无褶沟,口腔内生有牙齿,无须(5)(4)无背鳍,腹面只有24条褶沟灰鲸,见于太平洋沿岸海域。 有背鳍,腹面褶沟多达百条鳎鲸科种类,生活在我国各海域。(5)上颌无任何牙齿

4、,额部极膨大,前伸远超出下颌,鼻孔位于头的前部 抹香鲸科种类,生活在我国各海域。 上颌有牙齿,少数种类只有12颗退化齿,额部不膨大,上下颌前端等齐,鼻孔位于头的顶部(6)(6)吻细长呈锥状,端部略上翘白暨豚,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及洞庭湖中。 吻较短钝,端部不上翘(7)(7)体型较小,体长在1.3米以下 江豚,见于江苏、浙江沿海以及长江和钱塘江下游与河口。 体型较大,体长大于1.5米海豚科种类,生活在我国各海域。(8)四肢呈鳍状,后肢向后,适于游水鳍足目海豹科种类,见于我国近海区。 四肢不呈鳍状,适于陆上活动(9)(9)上唇与鼻特长,能卷曲,鼻端有能捡拾食物的指状物 长鼻目,我国仅1种亚洲象,生活

5、在云南南部西双版纳密林中。 上唇与鼻不特别长,不能卷曲,端部无指状物(10)(10)四肢有蹄(11) 四肢有爪或扁甲,无蹄(43)(11) 蹄单数奇蹄目(12) 蹄双数偶蹄目(14)奇蹄目(12)耳短,不到170毫米,颈部鬃毛长超过耳基前缘,尾全披长毛 野马,原分布在新疆北部、甘肃西北部,现已多年不见踪迹。耳长,超过170毫米,颈部鬃毛短,不到耳基前缘,尾基部无长毛(13)(13)毛色沙棕,背腹毛色界线在腹侧上部野驴,分布在内蒙古、甘肃、新疆。 毛色红棕,背腹毛色界线在腹侧下部藏驴,分布在青海、西藏。偶蹄目 (14)后足具2趾,掌呈盘状,背部有高耸的肉峰双峰驼,分布在新疆、甘肃,青海等地。 后

6、足具4趾,掌不呈盘状,背部平坦无肉峰(15)(15)鼻伸长呈圆锥状,端部有鼻盘野猪,分布较广。 鼻不呈圆锥状,端部无鼻盘(16)(16)臀高明显大于肩高(17) 臀高不大于肩高(18)(17)个体较大,体长多在60毫米以上,雄兽脐下部有麝香囊 麝属种类,生活在各地林区。 个体较小,体长多在50毫米以下,雄兽脐下部无麝香囊 鼷鹿,仅见于云南西双版纳密林中。(18)两鼻孔间距离不小于鼻唇间距离;如有角,则角干多分叉,无角鞘,每年脱换(19) 两鼻孔间距离明显小于鼻唇间距离,如有角,则有角鞘,终生不脱落,角干多不分叉 (31)(19)体型较大,成体体长多超过1.5米(20) 体型较小,体长一般不大于

7、1.4米 (27)(20)吻端全被毛或部分被毛 (21) 吻端裸露无毛 (22)(21)唇鼻部甚膨大,吻端有一个三角形的无毛区,仅雄兽有角,其主干多侧扁呈掌状 (图2-1a)驼鹿,分布在大、小兴安岭林区。 唇鼻部不膨大,吻端全被毛,雌雄兽皆生角,其主干高,不呈掌状(图2-1b) 驯鹿,仅见于大兴安岭额尔古纳旗一带。(22)雄鹿角形特殊,无眉叉,角干分前后两枝,前枝再分为两叉,而后枝长直,不再分叉 (图2-1c)麋鹿,我国特产,原分布在华北。现仅生活在少数鹿苑和动物园中。 雄鹿角不同于麋鹿(图2-1d、e、f 、g )(23)(23) 体型大,成体体长大于1.7米 (24) 体型中等,成体体长小

8、于1.7米 (26)(24)尾较长而密生黑棕色蓬松的长毛,雄兽角较细小,仅分三叉(图2-1d) 水鹿,分布于我国南方各省区的山地森林中。 尾较短,无暗色长毛,雄兽角较粗壮,分45叉或更多(图2-1e、f 、g) (25)(25)吻部两侧及下唇白色(图2-1e),背上无暗色脊纹 白唇鹿,我国特产,仅见于青藏高原东部和邻近地。 吻部两侧和下唇不为白色,背部有明显的黑棕色脊纹 马鹿,分布在我国北方和西南地区的森林中。(26)夏季背及体侧有较多白色毛斑,有白色臀斑,雄兽角直,眉叉与角干成锐角(图2-1f) 梅花鹿,现仅在安徽、江西和四川还能见到野生种群。 夏季背脊部两侧各有一列白斑,无臀斑,雄兽角弯,

9、眉叉与角于呈弧形(图2-1g) 坡鹿,仅分布在海南省的山地林区。(27)雄兽角较长大,分叉;无上犬齿(图2-2a、b) (28) 雄兽角较小,不分叉或无角;有獠牙状上犬齿(图2-2c、d、e) (29)(28)角无眉叉,角干表面粗糙,有很多小突起,尾短,不露出毛被外(图2-2a) 狍,分布在北方各省区森林中。 角有眉叉,角干表面光滑无小突,尾较长,明显可见(图2-2b) 豚鹿,仅见于云南西南边境一带。 (29)雄兽角较长,明显露于毛被外,獠牙(上犬齿)较短小,不明显突出口外(图2-2c) 麂属种类,分布在南方各省。 雄兽或无角,或角甚小,隐于毛被中,獠牙(上犬齿)特发达,明显突出口外 (图2-

10、2d、e) (30)(30)额部有一簇黑色长毛,雄兽有角(图2-2d) 毛冠鹿,分布于我国南方各省。 额部无长毛簇,雌雄兽均无角(图2-2e) 獐,分布于长江流域各省。(31)体型大,成体体长2米以上,角表面光滑,尾长大于30厘米 (32) 体型较小,成体体长小于1.8米 ,角基部具狭窄横环,尾长小于20厘米 (33) (32)四肢自膝以下白色,体无下垂长毛 野牛,分布在云南。 四肢上、下一色,体有下垂长毛 牦牛,分布在青藏高原。(33)额鼻部甚膨大(图2-3a) 高鼻羚,分布于新疆北部地区,近几十年已不见。 额鼻部不甚膨大(图2-3b、c、d、e、f 、g、h) (34)(34)角甚短,不大

11、于耳长(图2-3b) (35) 角较长,明显大于耳长(图2-3c、d、e、f 、g 、h) (36)(35)体型较大,成体体长大于1.2米,颈部多有鬣毛(图2-3b) 鬣羚属种类,分布在我国南方各地林区及台湾省。 体型较小,成体体长1.1米左右,颈部无鬣毛 斑羚属种类,分布于我国东部山地林区和喜马拉雅山地。(36)角形特殊,由头部向上长出后,随即外翻,再向后弯转,角尖则向内弯,吻鼻部裸露 (图2-3c) 羚牛,分布在青藏高原东缘和秦岭山地。 角形与上述不同,吻鼻部被毛(图2-3d、e、f 、g、h) (37)(37)仅雄兽有角,角较细,最大直径与耳宽相近(图2-3d) (38) 雌雄都有角,角

12、较粗,最大直径超过耳宽的2倍(图2-3e、f 、g、h) (40)(38)角特长,大于500毫米 藏羚,产于青藏高原。 角短,小于400毫米 (39)(39)尾长大于120毫米,端部毛黑色,臀部白斑较小,向上不超过尾基部 鹅喉羚,分布于新疆、甘肃西北部和内蒙古西部的荒漠和半荒漠中。 尾长小于110毫米, 端部无黑毛,臀斑较大,上升到尾基部以上 原羚属种类,我国有黄羊、藏原羚和普氏原羚3 种,分布在内蒙古、甘肃、青海、西藏等地。(40)雄羊角较短,明显小于头长(图2-3e),身体披蓬松长毛 喜马拉雅培尔羊,仅见于西藏的喜马拉雅山地。 雄羊角较长,明显大于头长(图2-3f 、g、h), 身体不披篷松长毛(41)(41)雄羊角呈螺旋状弯曲(图2-3f) 盘羊,分布在青藏高原、新疆、甘肃、内蒙古等地山区。 雄羊角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