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87836884 上传时间:2023-09-02 格式:DOC 页数:47 大小:48.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1(1075字)说实话,我一直不太喜欢教这篇_,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也有自己拿手的和不拿手的,而这篇_我就觉得不怎么好教,两条行文线索,课后练习四还要学生划出作者游览路线图。我自认为自己不是画图的高手,而且主要是对这篇_内容不感兴趣。怎么办?只能转变思想,和学生先来一段一段地学习课文,找出关键词,概括段意;找出具体景物 ,并说出其特点;找出过渡句,说出其作用;划出描写溪流的句子,感受溪流的位置。就这样,根据作者的游踪,板书如下:游双龙洞(1)沿途(2、3)外洞(4)孔隙(5)内洞(6、7)出洞(8)学生初步了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并知道了每个具体事物的

2、具体特点,这节课其实就好学多了。因为学生的空间感和方向感总是很差。接下来画图,由下而上地画(罗店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学生随声附和着我的路线图,他们渐渐明白,原来是这么一回事。曲线代表溪流,再画溪流行进图(内洞孔隙外洞洞口路上),当图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严肃的神情好像舒展开来。学习真实一件苦差事,不学还不行。所以,在枯燥之余,我讲起了“环保”。当学生正瞪大眼睛欣赏着一幅幅双龙洞美轮美奂的图片时,我说起了霓虹灯对钟乳石的污染,说到了人呼出的二氧化碳和人身体的温度以及汽油灯的油烟对钟乳石的污染,说到了钟乳石的生长速度以及钟乳石成长需要的条件。学生睁大眼睛不敢相信我说的话,他们很吃惊。这就是我关

3、注的角度,和课文告诉学生的“美丽”不同。这就是课文的延伸吧。我也真得想亲眼看一看,时隔60年,叶圣陶先生笔下的双龙洞如今是什么模样。我只清楚地记得,我在1995年第一次游巩义浮戏山雪花洞时的情景,溪水叮叮咚咚地流着,洞内有石笋和石钟乳,还有罕见的石花,只是当时刚开发不久的雪花洞人头攒动,再去是,20年间,雪花洞面目全非,石钟乳几乎没有一根是完整的,白色的晶石上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尘,溪水断流,钟乳石已经停止生长,甚至遭到空前的破坏。我祈祷,金华的双龙洞美丽依旧。拐回来再说点线面,点是“双龙洞”,线是“两条线索”,面是整篇_和课外延伸。一节课四十分钟,却是我语文世界的一项大工程,每一次上课前我都会

4、紧张,哪怕上了这多遍,我也是没有自信,课前至少一个小时的备课给了我不少信心,但这紧张却不曾减掉一分。或许就是因为我是一个冒牌的语文老师,底气不足的缘故吧。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2(446字)紧跟笑颜朵朵的步伐,今天,我也带着咱班的学生进行了一次快乐的双龙洞之旅。一直担心学生不喜欢这篇课文,(因为这篇_的语言较之前面两篇,意境没那么美,语言没那么生动。)没想到的是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兴奋度远远超过了前面几篇课文。我想原因有很多,一方面是我借鉴了笑颜朵朵老师精心设计和制作的教案和课件,教案成竹在胸,上起来自然也更得心应手了,另一方面是这篇课文的语言平白如话,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吧。值得一提的是,带领学生

5、过孔隙时的历程。我让学生闭目想象,随着我生动的语言描述,学生模拟起作者的动作来,表情也随之紧张起来。随后,学生争相畅谈过洞时的感受,有的说:“里面太黑,太恐怖了!”有的说:“孔隙太窄了,我差点被卡住了,不过还好有惊无险!”有的说:“我一动也不敢动,不然就破相了!”还有的说:“我觉得太刺激了!就像参加冒险闯关一样。”通过想象,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与作者感同身受,获得了最为真实的体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3(1623字)【案例描述】师:学完本课,还有疑问吗?生:老师,课文在第四自然段中写道:“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第五自然段中写道:“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是从靠左边的石壁的下方的孔隙流出”

6、,第七自然段中写道:“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这三处泉水流向不一致,很矛盾,是不是叶圣陶爷爷写错了?师:(惊讶、赞叹)真勇敢,敢否认大作家!这个问题提得好,同学们能解答吗?(学生呈思考状态)师:有答案了吗?(教室安静)师:同学们,我们可以发挥小组的作用,读读书,动笔画画游览线路图,再议一议,看看能否找到答案?(书声朗朗,议论声四起,课室异常活跃,教师一边巡视,一边指点)师:(幽默微笑)现在可以将“研究成果”公布吗?生:我们认为叶圣陶爷爷确实写错了,他游览时是由洞口到外洞到孔隙再到内洞,这样一直往前走,所以泉水应该一直在右边流出来,不会到左边去。(部分学生赞同)师:请小组派代表用简笔画在黑板上表示

7、,好吗?(生上台)生:我们不同意他的观点。我们小组认为,叶圣陶爷爷没写错,因为“泉水从右边往外流”是在在洞口看到的情景;“从靠左边的石壁的下方的孔隙流出”是在在外洞看到的情景;最后写“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又是在内洞看到的情景,因为观察地点变了,所以泉水的流向也发生了变化。(师笑而不答,学生凝神)师:请你们小组也派代表用简笔画在黑板上表示,好吗?(生上台)师:现在发现两副画最大的区别在哪呢?生:两副画中孔隙的位置不同,一个在前方,一个在左边。师:观察很仔细,真不错!生:孔隙的位置应该在左边,因为书上写道:“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是从靠左边的石壁的下方的孔隙流出”。(师微笑点头,学生恍然大悟)

8、师:他们读书真认真。现在明白了吗?叶圣陶爷爷原来生:(齐答)没有错!生:老师,我们小组画图的方法跟前两组不同,我们是用逆推法画图。(学生议论纷纷,生画图并解说,先找到溪流的源头,再从内洞到孔隙到外洞到洞口)师:(情不自禁)真聪明,居然会逆向思维!生:老师,我们小组还有一种方法证明叶圣陶爷爷没有错!(生愕然,师惊喜)生:我们用演示法演示。(生用书、笔等实物表示外洞、内洞、溪流并配以讲解)师:很有创意!(师颔首点头)师:同学们,大家的发言都非常精彩!我们在学习、生活中就应该这样:勤于动脑,善于发现问题,勇敢探索,最后还要想办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问

9、题”意识,是造就高素质能力型人才的核心。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面对学生思维的火花,是“熄灭”还是“点燃”,是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还是解决问题的主体,是对教师应变能力的考验。这节课,当学生提出问题,而又束手无策时,教师非常淡定,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尊重学情并及时巧妙地转化为有效的课堂教学的生成资源,引导学生利用读、画、议的方法在小组合作探究,其间,进行恰当的点拨,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既汲取知识又掌握学习的方法,还发展了思维,可谓精彩纷呈。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4(2171字)课前准备:我十分重视这次的教学活动,态度是端正的。变压力为动力,很早就开始准备:认真备课,认真制作课件;多

10、次修改课件、教案。预期的目标:记金华的双龙洞是篇游记,主要描写了“外洞、空隙、内洞景物”的特点。教学时,我想重点讲解“空隙”的部分,引导学生归纳学习方法。然后,要求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习“外洞、内洞”部分。最后,学生自学“路上见闻”部分。如此安排,主次分明,体现了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一一分清_的主次。教学“空隙”时,努力实现教育民主化,形成师生共同激励,相互促进的教学新格局。教学“外洞和内洞”时力促以培养学生自主精神和自学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理念的形成。最后的设计“导游讲解”部分有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课堂成为学生主动学习,勇于探索的动态过程。教学设计立足课堂,优化教学进程;突出精讲点拨,讲究艺术

11、提问,从以学生的机械学习为主转变为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为主。教学时,使用许多自己制作的课件,形象生动,提高教学效率,体现现代教学思想。教学设想:记金华的双龙洞是篇游记,全文按游览顺序记叙,可分三段。第一段即第一自然段,写“我”游双龙洞的时间和出发地点;第二段从“出金华城”到“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写从金华到双龙洞的路上;第三段从“在洞口抬头望”到结束,写游洞。全文脉络清楚,层次分明,满篇皆画。学习这一课,培养学生用文字描述景物的能力是重要内容。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呢?下面谈谈我的一些设想。一要多读。读什么?1.读修辞特点比较突出的句子。如,“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

12、鹃显得有精神。”(对比)“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比喻)“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到左右和下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了额角,擦伤了鼻子。”(夸张)此外,好的句子像“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都可让学生多读。2.读感情色彩实浓的句子。如,“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内洞一团漆黑,什么也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一块地方,余外全 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工人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

13、景物”等。3.还可让学生读文中的重点段落,如路上、孔隙、内洞等段。指导学生读上面这些句子、段落时,除范读外,要引导学生多读多想、边读边想。如,读去双龙洞路上一段,可让学生先读,再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公路是什么样子的,山上映山红、油桐是怎样生长的,溪水出山是怎样一种情况,山色怎样,然后再读,就这样反复读、反复想,一直读到眼前呈现出画面为止。另外,对该读重音的字句,也应指导。如“山上开满了映山红”“象桥洞似的”“ 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等。总之,只要注意读,注意引导学生读一次,达到一种目的,学生就会渐渐读出味来,读出“门道”来,百读一厌。二要精讲。讲写作方面的技巧

14、、特点。一是_的内在联系。_除按游览顺序写外,文中还处处写到溪流。从入山到外洞、孔隙、内洞,无处不溪流,好像作者的游览,处处追寻着溪流的“足迹”,使_自然而然地串了起来,也使人看到了作者游览时不断探求双龙洞“奥秘”的兴味。二是_特殊的表现手法一一借用具体化的事物和感觉到的情况去描画观察到的情况。如,写孔隙情况,作者不直接说孔隙多大、多高、多长,里面的情况怎么样,而是用人们所常见的东西比喻说明。说孔隙的高低宽窄用了“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的小船呢?两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无法容纳第三个人”。写孔隙内的情况,用感觉去写:“山石似乎都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了额角,擦

15、伤了鼻子。”写外洞的大小形状:“像桥洞似的”,“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个人开个会,一定不会觉得拥挤”,等等。这样写,把许多抽象的东西都形象化、具体化了。三是分析_的脉络层次,篇章结构。教学效果:实现两个目标:培养学生思考、表达和搜集材料的能力,运用有关课外材料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搜集材料、丰富课外知识的习惯,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对喀斯特地貌的兴趣。完成本单元重点训练目标:教学时,我重点讲解“空隙”的部分,引导学生归纳学习方法。然后,要求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习“外洞、内洞”部分。最后,学生自学“路上见闻”部分。如此安排,主次分明,体现了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一一分清_的主次。不足之处:上课紧张有余,教学机智不足;教学内容过多,对各个教学过程挖掘的深度不够;学生主动参与的精神不够,教学气氛不活跃。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5(1983字)本课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游记。按照浏览的先后顺序写的,学生只要通读一遍全文,对_的结构层次还是不难理清。四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在教学本课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