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赋体色彩探微 朱广盛 历代文人、政治家选取秦灭六国、统一中国而后又顷刻瓦解这一历史现象作为议论的题材 ,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 ,当推贾谊的?过秦论?贾谊作为西汉一代著名的散文家和辞赋家 ,以赋体笔墨写论说文 ,使其成为开一代风气的作家一、汉代盛行的赋体作品 ,假设问答 ,韵散间出 ,文采华美 ,辞藻丰富 ,铺张扬厉 ,踵事增华 ,力求层层铺垫 ,造成波澜壮阔的场面 ,雄厚充分的气势而提到汉代辞赋 ,不能不提到贾谊正是因为贾谊是一个辞赋、散文皆长的作家 ,他在写作论说文时 ,行文波澜起伏 ,文笔酣畅淋漓 ,可谓滔滔而言 ,其势不可犯 ,其理亦无穷 ,致使后代诸家以论说文标准来匡衡?过秦论?难以合矩近现代写作理论者认为 ,论说文要充分说理 ,对事物进行周密细致的分析;在分析、论证过程中要运用一定的推理、论证方法 ,使分析论证符合逻辑地展开如果以此标准来衡量?过秦论? ,它很难算得上一篇入格的论说文但是 ,这并未阻碍它成为一篇绝纱的论说文文心雕龙·论说?早就指出:“详观论体 ,条流多品 ,陈政那么与议、说合契 ,释经那么与传、注参体 ,辩史那么与赞、评并行 ,诠文那么与叙、引共纪。
……〞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根据?过秦论?的经验认为 ,“敷陈那么与辞、赋通家〞 ,并援引了一系列前人关于文无常体的议论 ,得出“足见名家名篇 ,往往破体 ,而文体亦固以恢弘焉〞的结论过秦论?实是一篇多方吸收辞赋滋养的破体之作过秦论?中的赋体因素 ,最明显的莫过于在说理时援史实以为据 ,让自己的结论在历史事实的表达中得出 ,作者自己的议论却很少论说文体决定了该文的铺陈不可能照搬汉赋的铺张扬厉 ,描写事物面面俱到 ,形成图案化但对史实的逐一陈述清楚形成了一股强烈气势 ,用明人方孝孺的“深笃有谋 ,悲壮矫许〞〔?逊志斋集、张彦辉文集序?〕来概括 ,是比较恰当的这可以从?过秦论?与?阿房宫赋?的比照中窥见一斑就体裁而言 ,?过秦论?是史论 ,?阿房宫赋?为赋体两篇的共同之处都充分发挥了赋的“铺采摛文 ,体物写志〞〔刘勰?文心雕龙·诠赋?〕 ,或是先极言秦之兴 ,秦之强 ,秦之盛 ,或是先极写阿房宫建设之美 ,宫中生活之侈 ,收藏之丰无独有偶 ,两文同在极尽铺陈渲染的根底上 ,笔锋突转 ,分别加以比照 ,而后点出画睛之笔 ,得出结论这种方式都可说是“一气团结 ,直至末段 ,一齐例卷 ,画出结句 ,何等神力〞。
又正如刘勰所云:“丽词雅文 ,符采相旺 ,如组织之占朱紫 ,画绘之假设玄黄文虽新而有质 ,色虽糅而有本 ,此立赋之大体也〞〔?文心雕龙·诠赋?〕那么 ,贾谊为何将?过秦论?上篇写得如此雄骏宏肆?这还得从上篇在全文中的作用来看金圣叹的评说很是精当:“?过秦论?者 ,论秦之过也秦过只是末句‘仁义不施’一语便断尽此通篇文字 ,只看得中间‘然而’二字一转未转以前 ,重叠只是论秦如此之强;既转以后 ,后叠只是论陈涉如此之微通篇只得二句文字 ,一句只是以秦如此之强 ,一句只是以陈涉如此之微至于前半有说六国时 ,此只是反衬秦;后半有说六国时 ,此只是反衬陈涉 ,最是疏奇之笔〞〔?天下才子必读书?卷六〕可见贾谊在上篇铺陈雄肆 ,完全出于危言耸听 ,痛陈秦过以诫汉的目的上篇只是一个引人注目的漂亮的凤头 ,作者用秦兴盛时之一往无前、势如破竹与覆亡时的一败涂地、顷刻瓦解构成巨大的反差 ,制造悬念 ,以引起读者的惊骇和疑问:为什么秦在统一前能打败力量大于自己的六国 ,却在统一天下后亡于远弱于六国的陈涉?在发问后遂即提出论点文章前部大量铺陈夸张的表达都是为结尾处的几句作准备 ,从而揭示中心论点。
为了增强设疑的效果 ,强化“成败异变 ,功业相反〞的反差 ,贾谊在前部引入六国作陪 ,叙六国抗秦力量之强 ,正是反衬秦在攻取天下时的所向披靡;借六国贬抑陈涉力量之弱 ,正是突出秦统一后之不堪一击只有写出极强的秦朝亡于极弱之陈涉 ,才能耸动视听 ,引人探寻究竟二、赋体作品在结构上常取主客对话的形式 ,各自说明自己的观点 ,描绘各自喜爱的景和物 ,如?七发?、?子虚赋?、?上林赋?等都是如此 ,从而成为赋体一个重要的标志在?过秦论?中 ,贾谊并未照搬主客对话 ,而是独具匠心地运用抑扬之法进行极化比照以上文为例 ,作者先进行纵比:六国合纵抗秦声势浩大 ,结果却一败涂地 ,这是前后形势之比;陈涉起义 ,一举灭秦 ,这是秦的兴亡之比 ,同时以此衬托出攻守之势的巨大变化作者用大半篇幅详述孝公以来秦之兴起过程 ,用意也在为第二段中秦的迅速崩溃作对照和铺垫对前者的大肆渲染主旨却在竭力夸张后者 ,“扬〞秦正是为“过〞秦这种先扬之于九天之上 ,然后猛然一扣 ,击之于九地之下的手法 ,实在堪称空绝接下去在此根底上作者又进行了一系列的横比:竭力写陈涉的出身贫贱、才能拙劣、地位卑下 ,起义军人少力弱 ,疲弊不堪 ,目的却是反衬秦朝败亡之易。
此外 ,尚有兴与亡时“天下非小弱〞之比 ,雍州之地与崤函之固相比比照之后提出“成败异变 ,功业相反〞这一明显的问题 ,而后用一个过渡句“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挈大 ,比权量力 ,那么不可同年而语矣〞承上启下 ,再以“秦以区区之地 ,致万乘之势 ,序八州而朝同列 ,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 ,崤函为宫〞概括前半篇 ,同以“一夫作难而七庙堕 ,身死人手 ,为天下笑者〞总结后半篇作一个总括的比照这样 ,多种比较造成层层进逼步步蓄势的强烈气氛 ,而后来采用设问得出的结论就如山洪爆发 ,势不可挡立足此论点 ,我们再回忆作者不惜工本 ,用墨如泼极写秦之强盛 ,乃是为了说明这一切是秦在统一六国的攻势中采取“高诈力〞的结果 ,而秦在统一中原后的守势中没有认识到“安定者贵顺权〞的道理 ,没有按照实际情况来制定一套新的政治方案 ,施行仁义 ,而把“守〞和“取〞混为一谈 ,用对待敌人的方法来对待人民 ,必然招致速亡之祸这种先含于内 ,后托于外 ,先扬后过 ,“扬〞秦是为了张扬仁义 ,“过〞秦是为了指斥“仁义不施〞 ,手法可谓别致工巧三、汉代社会经济的繁荣使赋体迅速兴起并走向成熟 ,也使赋体作品在写物、体物上极尽夸饰之能事。
纵观汉代大赋 ,多写宫观园囿之盛以夸耀帝王穷奢极侈的生活在?过秦论?中 ,贾谊那么借其来进一步增强文章的气势通过夸饰与排偶的结合 ,使全文文势如长江巨浪 ,峰谷相寻 ,奔腾而下 ,势不可当为了力求行文气势顺畅 ,语意词句的排偶 ,因此有些地方的表达并不完全合于史实如文中列举的许多六国抗秦之士 ,吴起其实在秦孝公出生前便死了 ,乐毅之功绩在伐齐 ,孙膑之功绩在攻魏 ,都与谋秦无关又如把“吞二周而亡诸侯〞之事记在始皇的帐上 ,实际上吞并西周的是秦昭襄王〔始皇的曾祖父〕 ,灭东周的是庄襄王〔始皇父〕但贾谊文的可贵之处 ,在于他虽然对某些事件的表达失实 ,却仍保持其本质的真实因为凭贾谊的才华 ,并非是不知史实而是有意为之 ,实乃赋家本性使然这正如西方印象派大师塞尚所言:“我们既不太细 ,也不太老实 ,又不太顺从大自然 ,可是 ,我们多少总是自己模特的主人〞贾谊的?过秦论?既不像司马迁那样精雕细刻 ,也不像左思的?三都赋?那样言必有据他的夸饰 ,不仅符合历史本质的真实 ,并且给人以更强烈的印象 ,因而他所总结的历史经验教训才能够深入人心所以尽管它在细节上有失实之处 ,历来人们仍然予以高度评价为了力求行文气势流畅 ,贾谊还十分注重运用赋体所擅长的排偶。
他善用同文叠句 ,如写秦孝公有“席卷天下 ,包举宇内 ,囊括四海之意 ,并吞八荒之心〞 ,“四句只一意 ,而必当叠写 ,极言秦虎狼之心 ,非一辞而足也〞〔?古文观止?〕;写秦始皇“撮长策而御宇内 ,吞二周而亡诸侯 ,履至尊而制六合 ,执敲朴而鞭笤天下〞四句 ,也只涉及始皇登帝位对人民的驱使奴役;写陈涉“翁牖绳枢之子 ,氓隶之人 ,迁徙之徒也〞三句 ,共同形容陈涉地位之卑微而排比在文中更是俯拾皆是如 “齐有孟尝 ,赵有平原 ,楚有春申 ,魏有信陵〞四个相同的主谓短语写合纵范围之大;“明智而忠信 ,宽厚而爱人 ,尊贤而重士〞三个相同的并列短语写四君子品德之高 ,威望之重;“有宁越徐尚、苏秦、社赫之属为之谋 ,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绶、颛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 ,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田忌、廉颇、赵奢之朋制其兵〞三个结构相同的句子写合纵一方人才济济 ,势力之强;“追亡逐北 ,伏尸百万 ,流血千里 ,因利乘便 ,宰割天下 ,分裂山河 ,强国请伏 ,弱国入朝〞八个并列、动宾、主谓短语交错 ,极写秦夺取天下摧枯拉朽之势这些语言技巧的运用都为作者有意的反复比照做了有力的铺垫 ,也折射出汉赋在语言上骈散结合的特点 ,既富有文彩 ,又使文章显得生动活泼。
一般说来 ,从战国到西汉再到东汉 ,文风凡三变:战国文雄奇 ,西汉文醇厚 ,东汉文俳丽由于贾谊在?过秦论?中充分发挥了赋家的长处 ,使该文既有战国文的雄奇 ,又有西汉文的醇厚 ,同时也露出俳丽的端倪 ,开一代创作的先河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称赞贾谊和晁错的散文为“西汉鸿文〞 ,“沾溺后人 ,其泽甚远〞 ,是很有见地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