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单元快乐学习.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87836308 上传时间:2022-08-23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9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单元快乐学习.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四单元快乐学习.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四单元快乐学习.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四单元快乐学习.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四单元快乐学习.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单元快乐学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单元快乐学习.(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单元比例第1课时比例的意义一、预学)。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1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 )。2. 求比值6: 109:151/2:1/30.6:0.2二、共学601. 计算比值:2.4我发现(2. 像 2.4 : 1.6 = 60: 40、9.6相等的式子,我们把它叫做(6.4=6 : 4这样的等式,都是表示两个比)三、展学1. 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6 : 10 和 9 : 15 ()20 : 5 和 1 : 4 ()0.6 : 0.2 和 4 : 3 ()2 .完成教材40页“做一做”第1、2题。3. 填空:如果两个比的比值相等,那么这两个比就(

2、)比例。一个比例,等号左边的比和等号右边的比一定是()的 四、延学欣欣文具店采购一批不同型号的彩色卡纸。每种型号卡纸的长度和宽度如下表:ABCDE长度(厘米)2030406080宽度(厘米)1522.5304560长度和宽度1. 写出卡纸长度和宽度的比,填在上表中根据上面的结果写出两个比例。第2课时比例的基本性质、预学1.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我们把它叫做()。2. 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哪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6 : 3 和 8 : 5()0.2 : 2.5 和 4 : 50 ()、共学),中间的两项),内项的积是1 .以60 : 40= 15 : 10为例,两端的两项叫做( 叫做()。2.

3、计算:2.4 : 1.6 = 60: 40外项的积是(),我发现()3.在比例里,()叫做比例白勺基本性质。4.我能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基本性质:()三、展学1.指出下面比例的外项和内项.4.5: 2.7 = 10 : 6 内项()、外项()6 : 10= 9 : 15内项()、外项()2. 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6 : 3 和 8 : 5 ( )0.2: 2.5 和 4 : 50 ()3. 完成教材41页“做一做”。4. 在6 : 5 = 30 : 25这个比例中,外项是()和(),内项是( )和(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写成()X( ) = () X ()四、延学1. 在(

4、 )中填上适当的数。3:() = () : 1224:() =8:()():12=15:()() : 3=8:()填完之后将各组比例中的第一项与第四项相乘,第二项与第三项相乘,算一 算,我发现(2. 在一个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是12,其中一个外项是2.4,另一个外项是()。3. 在一个比例里,两个外项互为倒数,其中一个内项是1/6,另一个内项是()。第3课时解比例)。把比例转化为方程,然后用解方程的方法来))米。)/ ()、预学1. ()我们把它叫做比例。2. 比例的基本性质是()。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解决()问题。3.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18:2 0

5、 和 7.2: 8 ()100:0.2 和 10: 0.002()4.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下列各比改写成其它等式。3:8=15: 409 /1.6=45/0.8二、共学1. 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2. 解比例可以根据(求未知项x。3. 例2:比例式(把比例变成方程(求解:()()答:这座模型高(4. 解比例:2. 4/1.5=6/xx= () X (x=()三、展学1. 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把下列比例改写成含有未知数的等式。2/8=9/xx/25=1 .2/7.51/2: 1/2=1/4 :x2. 完成教材第42页“做一做”第1、2题。四、延学按照下面的条件列出比例,并且解比例。1.12与

6、5的比等于4与X的比。在一个比例里,两个外项分别是 3和7.5,两个内项分别是X和5),再按)0)0设计图纸第4课时练习八一、预学1. ()叫做比例。2. 比例的基本性质是()。3. ()叫做解比例。4. 解比例时,先根据()把比例转化成()的方法解答。二、共学1. 教材第43页“练习八”第1-5题。2. 教材第43页“练习八”第8、10题。3. 教材第43页“练习八”第9、11、12、13、15题。4. 教材第43页“练习八”第7、14题。三、展学1. 教材第43页“练习八”第6题。方法一:计算1分钟(60秒)心跳的次数(方法二:运用比例的知识,计算比值(四、延学李老师家的客厅长6米,它的长

7、度与设计图纸上长度比是 100:1上客厅长多少多少厘米?第5课时正比例、预学1. 已知路程和时间,速度=()2. 已知总价和数量,单价=()3. 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共学1.文具店有一种彩带,销售的数量与总价的关系如下表。数量/M12345678.总价/元3.5710.51417.52124.528.A. 表中有()和()两种量。B. 总价是()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C. 相应的总价与数量的比分别()、()、()、()、()、()、()、();比值分别是()、()、( )、( )、( )、( )、( )、( )。D. 用式子表示它们的关系就是()。2. ( ) 叫做成正比例的

8、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如果用字母Y和X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可以用式子()表示。3. 根据教材第46页的图象回答问题:A. 从图中我发现了()。B. 把数对(10,35)和(12, 42)所在的点描出来,并和上面的图象连起来,我还能发现()。C. 不计算,根据图象判断,如果买9M彩带,总价是()。D. 小明买的彩带的米数是小丽的2倍,他花的钱是小丽的()倍。三、展学1. 完成教材第46页“做一做”。2. 完成教材第49页“练习九”第1题四、延学找一找。(请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的例子)1. () 一定,()与()成正比例。() 一定,()与()成正比例。第6课

9、时反比例、预学1. ()是成正比例的量。2. 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A. 长方形的长一定,它的宽和面积。B. 圆的周长和半径。C. 一个人的年龄和他的身高。二、共学1. 根据例题2回答下面问题。A. 表中有()和()两种量。B. 杯子的底面积变(),水的高度(),杯子的底面积变(),水的高度()。C. 相对应的杯子的底面积与水的高度的乘积分别是()和()。2. 反比例关系用字母表示是()。3. 举生活中常见的反比例关系的例子,如()。4. 比较正、反比例。名称共同点不同点特征字母式子正比例两种()的量,一种量(),另一种量也随着( )。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 个数的()一定。两种

10、量中相对应的两 个数的()一定。三、展学四、延学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关系,并说明理由1. 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2. 积一定,一个因数和另一个因数。3.10道数学题,做完的题和没做完的题、预学第7课时练习九1. 正比例的意义是( )。2. 反比例的意义是()。用字母表示正比例关系是)。用字母表示反比例关系是( )。3. 正比例图象的特点是()。二、共学1. 完成教材第49、50页“练习九”的第2、4、6题。2. 完成教材第51、52页“练习九”的第8 10题。三、展学1. 完成教材第49、50页“练习九”的第3、5、7题。2完成教材第51、52页“练习九”的第9、11、12、1

11、3题四、延学完成教材第52页“练习九”的第14-16题第8课时比例尺一、预学(),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可以写成分数形式是()。二、共学1. 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是()的最简整数比。2. 观察 1 : 100000000 比例尺中的“ 1 ”表示(),“ 100000000表示(),也可以写成(),这是()比例尺。又如:0-50KM表示线段的长度1cm是图上距离,50km是实际距离,也就是说 图上距离1cm代表着实际距离是50km。这是()比例尺。3. 把上面的线段比例尺改成数据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1CM: 50KM=:(单位要相同):4. 例题1: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12、=比例尺120KM = () CM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三、展学完成教材第53页“做一做”。四、延学一枚螺丝画在图纸上长1DM测得螺丝的实际长度是1CM求这幅图的比例尺第9课时比例尺一、预学1. 解比例1.5 : 4 = X : 20x/8=7.5/122. 求一幅图的比例尺的方法是(3. 说一说下列各比例尺的具体意义。(1) 比例尺 1 : 1000000()(2) 比例尺50 : 1()(3) 0-80M()二、共学1. 例题1:解题思路一: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列方程( )X=()X=()解题思路二: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列方程( )千米答:从苹果园站至四惠东站的实

13、际长度是(2. 例题2:解法一:()解法二:()根据方向和距离画图。(三、展学完成教材第54页“做一做”四、延学某机械设计师把一个2毫米的精密零件在比例尺是20: 1设计图纸上,这个 零件在图纸的长度是多少厘米?第10课时练习十一、预学)几类。1. 比例尺的意义是(2. 常见的比例尺包括(:3. 数值比例尺一般要写成()的形式。二、共学1. 完成教材第56页“练习十”第1、2题。2. 完成教材第57页“练习十”第5、6题。3. 完成教材第57、58页“练习十”第9、10题三、展学1. 完成教材第56页“练习十”第3、4题。2. 完成教材第57页“练习十”第7、8题。3. 完成教材第58页“练习十”第11题四、延学完成教材第58页“练习十”第12题第11课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预学观察教材第49页图,()这些图是把物体放大,()这些图是把物体缩小。二、共学1. 例题4。(1)按2 : 1放大就是()。(2)按2 : 1画出教材第60页三个图形放大后的图形。(完成在课本上)(3) 观察放大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它们的内角、边长和周长,()变了,()没变。(4) 我猜测:缩小的规律是()。三、展学完成教材第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