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笔记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87823232 上传时间:2023-08-0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9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闻采访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新闻采访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新闻采访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新闻采访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新闻采访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闻采访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闻采访笔记(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含义:新闻记者以自己的主观认识客观、控制客观并掌握客观的过程,以客观事实为对象,以获取信息、报道新闻为目的的专业行极强且特殊的调研活动。目的的差异性 时间的限制性:由新闻价值决定 结果的公开性 特点 采访的灵活性 采访过程的持续性在一段时间里有间隔、有联系的开展采访活动面对一些重大的新闻题材,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和地区持续采访 相对价值绝对价值对受众知情权的尊重舆论的监督权1新闻采访新闻采访是随机的记者对采访材料的占有、使用的灵活性1835年法国,成立世界上第一家通讯社-“哈瓦斯通讯社”(现在法新社的前身) 1848年美国,在芝加哥成立“美联社” 构成庞大的新闻采集系统1849年德国,成立“沃尔

2、夫通讯社” 1850年英国,成立“路透社”2通讯社王韬,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个政论家,1874年香港创办了循环日报。黄远生,中国新闻通讯题材的奠基人,提出记者要有“四能(能跑、能写、能听、能想)”邵飘萍:中国新闻学开山鼻祖,1923年出版实际应用新闻学(中国新闻史上第一部论述新闻采访的专著), 1918年,和许宝璜合著新闻学(中国新闻史上第一部新闻理论专著)。范长江:第一个进入延安采访的“白区”记者(范长江奖是中国青年工作者的最高奖项)赵敏恒:率先报道“臧本事件”、“西安事变”“开罗会议”获得路透社内的最高奖项“金烟盒奖”爱德华莫罗:二战期间这里是伦敦著名,独创美国战地现场广播、连续广播报道等口语

3、广播形式。斯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艾波斯坦:“七七”事变,他第一时间发稿。1957年,加入中国国籍和中国共产党史沫特来:美国著名记者、作家和社会活动家,向世界宣传了中国的革命斗争。3人物世界上第一家定期出版的报纸-1609年德国通讯及报道(周刊)世界上第一家日报-1704年波士顿新闻通讯(成熟期标志性的报纸)世界上第一家电台-1920年11月,美国匹兹堡创办KDKA,标志着广播媒介的诞生。世界上第一加电视台-1936年11月2日,伦敦亚历山大宫开播彩色电视正式播出时间-1954年美国第一张中文现代化报纸-1816年马来西亚马六甲察世俗每月统计中国境内第一张中文报刊-1933年东西洋考每

4、月统计传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家报刊-1858年11月15日香港中外新报4重要时间 中南海意识 紧扣三贴近(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记者的大众意识 满足受众的合理要求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采访报道要对受众负责 采写的内容要客观公正,符合和谐社会的要求 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概念:指新闻记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敏感程度和职业反映的态度。 采访意识具体表现 竞争意识(抢时间、抢速度)记者的采访意识 捕捉意识:记者对客观事物所蕴含的新闻传播价值的认识程度和掌握程度 新闻敏感:又称新闻嗅觉,指记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事件所蕴含的新闻价值的粗略认识。(是业务水平和政治水平的综合体现)5记者的意识和发现

5、传播的外部环境 同行竞争 社会环境传播制度和传播政策 6语境 讲述事实(现实和新近发生的事件) 新闻背景概念:新闻发生的历史环境和现实条件 介绍新闻背景 新闻事件是显性的,新闻背景是隐形的作用 新闻背景与新闻事件的区别 新闻背景揭示新闻事件的发展规律新闻事件展示、提供事实 讲解事件知识(和新闻事件有关的科学知识) 发表意见 预测事态发展 是新闻事件的始传者(信源)地位 是社会舆论的倡导者 是社会新闻知识、新闻观念、新风尚的推动者7采访对象的作用和地位概念:又称全感采访,指记者参与到被采访者的生产实践和工作实践,亲身体验他们的生产和工作过程,在体验中完成采访(多用于非事件性新闻) 有利于记者获得

6、真实情感,可提高材料的可信度、感染力作用 有利于实现记者与被采访者、被采访者与受众之间的情感沟通 有利于记者产生认识上的飞跃和主体意识上的提升 时间因素-不能事事体验,不能深入体验 能力因素-难以体验局限性 道德规范和法律约束 造成的结果容易产生的片面感8体验式采访倒金字塔:是一种倒叙法,在导语里要把事实写出来,首先要报导最具有价值的信息,主体是导语的扩展和补充。9名词解释 软导语:不直接把新闻要素告诉受众,而用精彩的引言、场景描述开头。其内容大多是和新闻有关的人和事。适合时效性不强的非事件性新闻。硬导语:开门见山的告诉大家发生了什么事情。采访对象正在专心致志地准备投入“战争”的时候。采访对象

7、正在连续性很强的工作中,不宜,甚至是不能随便打断。采访对象的思想情绪或精神状态出现异常的时候。 10不合时宜的采访时机 概念: 不公开身份、不申明目的、被访者不知情的情况下获取信息。本质:侵入性采访暗合了人类偷窥的心理。人类通过这种特殊的方式来探知周围人群的生活方式以及生活状态,从中寻找一种身份的认同,或获得生存经验。人的爱冒险和寻求刺激的心理。 产生隐形采访的心理因素大部分是针对特殊人群的生活方式的揭示。社会中不合法、不公正、不合理的事件。不花成本的、光明正大的偷窥心理。这种报道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是记者偷窥的欲望。有一定的危险性。(因为有一定的不合法的成分)11隐性采访 特点自我保护。保留原始

8、资料。隐性与显性结合。把握好采访深度。 注意事项发现新闻价值:强调记者同事之间如何发生外部联系发现新闻价值接触事实的角度观察事实的角度 解剖事实的角度节选事实的角度表现新闻价值:强调记者从何入手,解释事实和本质之间的内在联系表现新闻价值12角度的选择 决定因素:新闻构成要成要素(6W) 传播和发生是同步的,绝对价值 时效性:新闻发生时间和传播时间的接近程度 媒体报道该新闻时间早于其他媒体 和其他媒体同步,晚于其他媒体 新闻事件和受众以及社会生活的关系 时间:特定的时间构成特殊的新闻价值 确定标准 重要性 地点:特殊的地点构成特殊的新闻价值新闻事件的本身构成要素(6W) 人物:和新闻事件的关联程

9、度的显著性 事件:月有新意、范围越广、程度越深事件重要性越强 原因:事件所发生的原因和目标受众间的关联程度 趣味性:由受众的兴趣程度决定 求同心理:地理相近,心理趋向、利益关联 求异心理:个人言行、超越常规、罕见的观点 )13新闻价值(采访意识的重要表现 分类:习惯性、理智型、冲动型、认同型、不定型受众 在人群中具有共性特点观众收视行为的形成过程 具有明显的特殊性和差别化受众的需求层次:马斯洛三角(生理需求 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受众的收视动机:求实、求名、求美、求新、求方便、好胜、满足嗜好、从众收视 受众与重要性(地域、利益关联、需求层次) 受众在新闻过程中从 受众与趣味性(

10、文化程度、年龄、性别、经济收入) 产生影响 告知 新闻传播的目的 说服目的对相对价值的影响 传播目的与时效性 所传播的信息是否满足受众的需求目的和趣味 有独立、有别于他人的见解 相对价值 14新闻采访的受体:新闻线索提供者,事件当事人,知情者,目击者。第一手材料:不经过任何终结转换而获得的信息第二手材料:从当事人或目击者那里获得的材料第三手材料:从非当事人那里获得的材料或信息15新闻线索的来源 针对新闻的真实性 被动的信息来源(编辑部和新闻发布会)主动的信息来源(记着的观察能力) 依据信息来源 社会生活条件影响采访对象的态度 内向:粘液质、抑郁质气质 外向:胆汁质 能力(表达、观察、思维) 16新闻采访受体的心理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