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院校的IC建设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87816529 上传时间:2023-09-2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职高专院校的IC建设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职高专院校的IC建设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职高专院校的IC建设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职高专院校的IC建设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职高专院校的IC建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职高专院校的IC建设(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职高专院校的IC建设季亚文(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北京102602) 摘要 从信息共享空间(IC)的概念及其组成,特点,优势和国内外的建设实践,与高职院校的发展需要方面讲述了IC在高职高专运用的必要性。主题词 高职高专 信息共享空间 信息共享空间实践ABSTRACT T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concept , composition, characteristic and practice at home and abroad of Information Commons (IC) in details.Then it is discussed that th

2、e importance and necessit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formation Commons at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formation Commons, Information Commons practice ,前言1990年后,在美国的大学图书馆出现了一种新的服务模式,即Information Commons(

3、 “信息共享空间”)。它将传统的基于印本文献的图书馆服务与资源、计算机技术、电子资源整合在一个相对无缝的环境中,为用户提供“一站式”服务。由IC的理念顺应了用户在网络时代学习方式,和对于图书馆服务方式的转变,美国、加拿大,欧洲,澳大利亚等国的高校正在迅速展开IC的实践。1信息共享空间(IC)的概念及其组成:1.1信息共享空间(IC)的概念:信息共享空间(IC)概念有两个含义:一是指一种独特的在线环境。在该环境下,用户通过图形界面可以获得多种数字服务,通过安装在网络工作站上的搜索引擎可以同时检索馆藏以及其它数字资源。二是新型的物理设施或空间。信息共享空间是这两层含义的统一,是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的

4、有机整合。另一种观点是以美国图书馆协会(ALA)前主席Nancy Kranich为代表的“公有设施论”,她认为“IC确保对理想信念的开放存取和利用,它以价值、法律、组织、通讯设施和资源等内容为特征,促进信息共享、共有和自由存取,鼓励人们在民主讨论中学习、思考和实践,它是民主活动的基础”。(1)(2)(3)1.2信息共享空间(IC)的组成:(1)参考咨询和学生工作站(Reference and Student Workstations)。在此读者不仅可以享受传统的参考咨询服务,还能得到相关的现代信息技术的指导。(2)协作学习室(Collaborative-teaming Room)。供读者进行合

5、作研究的空间,规模从供2-5人到几十人不等。一般配备工作站、白板和放映机、投影仪等设备,有的还安装了笔记本电脑接口。(3) 数字化教室(Digital Classroom)。主要用于培训用户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能力和信息检索技巧。(4)多媒体工作站(Multimedia Workstations)。严格上说多媒体工作站不是IC必备的部分,但是它是整合信息、技术和学习十分有利的附属工具。它向学生提供辅助工具,用以集成信息、技术和知识。一般配备扫描仪、数码照相机、摄像机等数字输人输出设备以及不同版本的编辑软件。(5)商议站。在用户需要时提供更深层次的一对一的帮助和培训,如信息查询和程序使用技巧等。(

6、6)写作实验室。为用户撰写论文或研究报告提供写作指导,这一设施很受欢迎,也非常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7)延长的服务时间。不少图书馆的信息共享空间开放的时间比其他部门要长,甚至实现了24小时开放服务。一般来说,在延长时段会特别安排专门的学生技术助理值班。(8)休闲区。但是并非每个信息共享空间都包括以上8个部分。规模较小的信息共享空间受条件限制,通常只包括“参考咨询和学生工作站。 (4)2.信息共享空间(IC)的特点和优势2.1信息共享空间(IC)的特点(1)一站式无缝服务。IC打破了传统图书馆的空间分离、服务分离学习内容与新技术分离的情况,努力为用户营造一个便利的、集成的、舒适的、综合

7、的服务场所与服务方式,减少了用户获取、处理、表达信息的时间。(2)主动服务。IC所有的资源以及服务都是围绕用户,预测用户的需求点,提供信息资源帮助,软硬件设施和技术支持,互动学习物理空间等一系列环境,并且动态地根据用户的需求变化适时做出调整。(3)协调与合作。IC也是图书馆中学习、研究、教学,信息服务,休闲的统一体,在IC里,用户可以随意使用图书馆可以提供的资源与服务,可以与同学、教师、馆员进行交互式的学习与讨论。2.1信息共享空间(IC)的优势(1)用户在图书馆员指导下完成学习和研究过程,充分发挥了图书馆作为用户教育中心的作用;(2)采用先进的技术支持用户从海量的数字资源中获取必需资源,充分

8、发挥了图书馆作为信息中心的作用;(3)向用户提供个别式和集中式学习或研究的物理空间,进一步加强图书馆作为学习和交流空间的功能;(4)用户可以自由的选择各种硬件设备和软件资源,将信息处理成各种形式;(5)充分体现了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和业务组织模式,也是图书馆创新服务的趋势。(5)3. 信息共享空间(IC)的建设及实践: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McPherson图书馆参考服务部的负责人J.Henning, 2004年10月2日一2005年3月31日在美国进修期间,对23个美国大学图书馆和2个加拿大大学图书馆的IC情况进行了考察。从调查结果来看,在物理层面上,实施IC的图书馆都具备一定数量的计算机

9、硬件设备,大多数都有独立的研究室。在人力资源层面上,大多数除了配备参考咨询馆员,还配备了IT专家。IT专家有的来自学校的IT部门,有的是IT研究生,有的是图书馆的IT技术人员。(6)3.1信息共享空间(IC)的建设 IC是集信息资源和各类软硬件设施于体的一个综合性空间,因此,IC建设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信息资源。IC的信息资源主要是指图书馆的各种信息资源,包括印刷型资源、电子出版物和网络出版物等。在IC建设中,应充分考虑各类型用户对多种信息资源的需求。 (2)计算机网络设备资源。主要是计算机的各种软硬件资源及其附属设备。硬件资源主要包括各类型的计算机及通讯设施等;软件资源主要包括各种

10、课程软件、工具软件和应用软件等;附属设备主要有打印机、复印机、扫描仪、刻录机、数码相机等各种输人输出设备。 (3)人力资源。IC人员主要由咨询馆员、计算机专家、学科专家及学生助理等组成。随着技术的发展,需经常对IC人员进行经常的培训。内容包括参考咨询技能、设施维护与故障处理技能等。(7)3.2. 信息共享空间(IC)建设的实践3.2.1国外信息共享空间(IC)建设的实践举例: 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图书馆IC投资1600万英镑,委托英国知名的建筑师事务所RMJM设计。外墙采用嫩绿色,外墙窗口设计也很独特,从下至上一层比一层宽大,装配丹麦家具和德国灯具。图书馆里面是个五层楼,一楼是办公和进餐区域,二至

11、四层每层楼都被分配了一个颜色,二楼蓝色(大厅学习区)、三楼红色(绝对安静学习区,只能看书,配有台灯)、四楼绿色(可自带电脑的学习区)、五楼黄色(公共讨论区,有隔间,非常紧俏,必须提前预约)。每层楼都有“软席”区域,可以聊天、喝水、吃东西。该IC于2007年4月10日投人使用,位于学校中心地带,一周七天,一天24小时开放。共有1300个坐位、500多台PC机、10万册本科生常用的图书教材、10个小组讨论室、2个电子教室。底楼咨询台有反馈卡片,并有专门的IC网站进行宣传服务。3.2.2国内信息共享空间(IC)建设的实践举例: 复旦大学图书馆IC项目,为把图书馆界近年的最新研究课题IC的理念付诸实践

12、,该馆于2007年成立研究小组,并获得学校“金苗”项目支持,计划在馆内建立IC空间,并以此为核心平台和依托向整个江湾馆辐射,构建国内规模最大的知识服务空间,这也将是国内首家将IC理念用于全馆服务与管理的图书馆。目前正在就物理实体和软环境进行设计与论证,并与设计公司多次接洽,力图达到预期效果。该校江湾校区图文信息中心将于2008年9月开放。(8)4.高职高专信息共享空间(IC)的建设的可能性实现IC的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在现有电子阅览室和参考咨询台等服务设施的基础上进行扩展和改造,将IC服务区与现有服务区相结合;另一种则是从空间布局、设备配套到人员配置,新建IC服务区。因此IC的建设是可以在现

13、有电子阅览室和参考咨询台等服务设施的基础上进行扩展和改造,将IC服务区与现有服务区进行整合。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都进行了图书馆集成自动化和电子阅览室建设,拿我校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来说,2006年北京国资委在南北校区图书馆共投入1200多万元,其中南校区800多万元,开始启动了馆藏自动化建设和电子阅览室建设。南校区2007年建成后,开辟了学生电子阅览室和教师电子阅览室,其中学生电子室高清液晶电脑120台,教师电子室30台。同时在人力资源上也进行了配备,从计算机中心调来IT老师,负责电脑数据库的维护,从原借书室和采编室抽调馆员协助电子阅览室的管理。我原来从事外语教学工作,现在负责英文方面的事项。另

14、外我图书馆也有一批原来从事其他专业的老师。由此可以看出高职高专院校进行IC建设完全可能。高职高专院校如果能建好IC,在IC里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社交能力,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那么学生的综合素质就大大提高。5.结束语IC是图书馆一种新兴的服务模式,只要敢于探索新的服务理念和方式,一定会在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中建设出符合学生需要的IC。参考文献:1. 刘旬玲. 国内外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理论研究综述.图书馆建设.2008(5):23-262. 谭泽红.开放存取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构建.高校图书馆工作2007(6):44-463. Nancy Kranich. Libraries and t

15、he information commons: a discussion, per.2005-06-28,http:/wwwlalalorg/ala/washoH/oitp/icprinslpdf4. 邹婉芬. 国外图书馆的信息共享空间.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1):7-115. 王林,宋妮. 信息共享空间:高校图书馆的机遇与挑战.现代情报. 2008(6):120-1216. 于丽凤. 国外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理论研究与实践.图书与情报.2008(3):31-347. 朱混,王运显. 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建设初探.情报科学.2008(5):676-6798.郝群,朱莉,成俊颖.信息共享空间国内外研究进展及相关实践.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3).82-88作者简介:季亚文 男 1967年12月生,籍贯:江苏,学历:本科,1989年毕业于湖北江汉石油学院并获工学学士(现在已和湖北职工医学院,湖北农学院,荆州师范学院合并为长江大学),职称:讲师,单位: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南校区图书馆馆员,北京师范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课程进修班结业,研究方向:图书馆学,英汉汉英翻译 已发表论文数篇 通信地址:河北省固安县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南校区图书馆 邮编065506 手机13693089716,13363615328 E-mail: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