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四单元第18课鸿门宴讲解与例题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87813128 上传时间:2023-07-2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4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四单元第18课鸿门宴讲解与例题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四单元第18课鸿门宴讲解与例题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四单元第18课鸿门宴讲解与例题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四单元第18课鸿门宴讲解与例题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四单元第18课鸿门宴讲解与例题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四单元第18课鸿门宴讲解与例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四单元第18课鸿门宴讲解与例题(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8 鸿门宴1能够自行梳理谢、举、意、胜、幸、山东、河南、河北、婚姻、非常、鱼肉、为等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2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3学习运用侧面描写来衬托中心人物的写法,并能运用这一写法进行片段习作。1连线作者略,见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2探寻背景本文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故事发生在陈涉起义后的第三年(前206)。陈涉起义后,出身于楚国贵族世家的项梁、项羽叔侄和出身农民又当过亭长的刘邦也先后起兵反秦,项羽在巨鹿一带消灭秦军主力,刘邦则从黄河以南打进武关,攻下咸阳,并屯兵霸上,遣将把守函谷关,不纳诸侯,欲称王关中。项羽听说后非常恼

2、火,立即破关直抵新丰鸿门。鸿门宴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举行的,它揭开了“楚汉战争”的序幕。这次宴会包藏杀机,是一场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现在“鸿门宴”一词已成为敌对双方政治谈判斗争的代名词。1识字注音(1)重点字飨士卒(xing) 鲰生(zu)卮酒(zh)戟(j) 戮力(l) 有郤(x)玉玦(ju) 樊哙(kui) 瞋目(chn)目眦(z) 跽(j) 彘肩(zh)刀俎(z) 参乘(cn shng) 靳彊(Jn)来源:数理化网郦山(L) 桮杓(bi sho)(2)多音字2字形辨认3通假字(1)距关,毋内诸侯(距,同“拒”,把守;内,同“纳”,接纳,使进入)(2)张良出,要项伯(同“邀”,邀请)(3)秋

3、豪不敢有所近(同“毫”)(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同“背”)(5)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同“早”)(6)令将军与臣有郤(同“隙”,隔阂,嫌隙)(7)因击沛公于坐(同“座”)(8)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同“骖”)(9)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啗之(同“啖”,吃)(10)沛公不胜桮杓(同“杯勺”,酒杯和勺子)4一词多义5古今异义(1)沛公居山东时古义:崤山以东,战国时泛称六国之地为山东。今义:指山东省。(2)将军战河北古义:黄河以北。今义:指河北省。(3)臣战河南古义:黄河以南。今义:指河南省。(4)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古义:男方父亲为“姻”,女方父亲为“婚”,“婚姻”指结为儿女亲家。今义:指结

4、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5)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古义:指意外之事。今义:十分,很。(6)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古义:鱼和肉。今义:鱼的肉,或用于比喻,用暴力欺凌。6词类活用(1)沛公军霸上(名词活用作动词,驻扎)(2)沛公欲王关中(名词活用作动词,称王)(3)不可不语(名词活用作动词,告诉)(4)吾得兄事之(名词活用作动词,对待,侍奉)(5)籍吏民(名词活用作动词,登记户口)(6)范增数目项王(名词活用作动词,使眼色)(7)刑人如恐不胜(名词活用作动词,施加刑罚)(8)道芷阳间行(名词活用作动词,取道)(9)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名词作状语,在夜里)来源:(10)吾得兄事之(名词作状语

5、,像对待兄长那样)(11)常以身翼蔽沛公(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12)头发上指(名词作状语,向上)来源:(13)间至军中(名词作状语,从小路)(14)项伯杀人,臣活之(动词使动用法,使活,救活)(15)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动词使动用法,使跟从,带领)(16)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动词使动用法。止,使停止;内,使进入)(17)君安与项伯有故(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故交,老交情)(18)沛公今事有急(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急难的事)(19)此其志不在小(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小的方面)(20)素善留侯张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跟友善、交好)(21)秋豪不敢有所近(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接触、沾染)(2

6、2)拔剑撞而破之(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破,撞破)7特殊句式(1)此天子气也(判断句)(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判断句)(3)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判断句)(4)若属皆且为所虏(被动句)(5)吾属今为之虏矣(被动句)(6)沛公军霸上(省略句,省略“于”)(7)欲呼张良与俱去(省略句,省略“之”)(8)具告以事(介宾短语后置句)(9)大王来何操(宾语前置句)(10)不然,籍何以至此(宾语前置句)(11)客何为者(宾语前置句)1文章第一、二两部分各写了哪几件事?提示:第一部分(第1、2段):交代鸿门宴的由来,主要写了五件事。一是曹无伤的告密,这是矛盾的“导火索”;二是范增分析刘邦的前后情况,劝项羽

7、“急击勿失”,这是火上浇油,使矛盾更为激化;三是项伯夜访张良,紧张的形势开始了转化;四是张良与刘邦商量对策,拉拢项伯;五是项伯劝说项羽勿击刘邦。第二部分(第3段):写鸿门宴上的斗争,共写了刘邦谢罪、范增举玦、项庄舞剑、樊哙闯帐四件事,既反映了刘项双方的矛盾,又反映了项羽内部范增与项羽杀不杀刘邦、项庄与项伯“杀刘”与“卫刘”的矛盾。2张良说:“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项伯则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请联系课文说说古人心目中的“义”可作什么样的解释,我们应当如何看待。提示:古人认为“义”,就是“宜”。也就是说,人的言行合乎一定的道德规范就可称为“义”,反之则为“不义”。曹无伤背叛刘邦向项

8、羽告密,项羽置怀王之约于不顾而欲“击破沛公军”,范增以下犯上,都可以说是“不义”。项伯给张良通风报信,“常以身翼蔽沛公”,樊哙闯帐护主等等,都可以称之为“义”。项伯救护刘邦可以称之为“义”,这一行为却违背了楚王的根本利益则又可以责之为“不义”。可见“义”是相对的,如同“骨气”一样,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道德标准不同,“义”的内涵也不一样,我们不能以抽象的“义”作为评判是非的尺度和立身处世的准则。3樊哙闯帐后斥责项羽的话有理有节,请你试作分析。提示:樊哙作为参乘,负有保卫刘邦的职责,闯帐表现了他的勇敢和忠心,他斥责项羽的话却有理有节,一点也不鲁莽。“有理”主要表现在:说刘邦破了咸阳,又还军霸上

9、,劳苦而功高;遣将守关是为了防止出现意外情况;如今听信小人之言,“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有节”主要表现在:说刘邦劳苦功高,等待项羽的“封侯之赏”,非常尊崇项羽,甚至高于“共主”怀王;最后一句“窃为大王不取也”,规劝项羽吸取秦亡的教训,语气非常委婉。4关于鸿门宴会上的座次,“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有什么特点?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提示:按古代礼仪,帝王与臣下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之间相对,则为宾东向,主西向;长幼之间相对,则长者东向,幼者西向。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为尊,次为南向,再次北向,末位西向。从宴会上人物座次的安排上可

10、见双方实力的悬殊以及项羽的骄横,刘邦的卑屈。按当时礼节,理应请刘邦“东向坐”(刘邦为宾,且长于项羽),而项羽君臣却占据了主席位,“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刘邦的席位还不及范增的位次,而他却能安之若素,没有表现出任何的不满,从中我们可见刘邦的见风使舵,善于玩弄手腕的性格。1本文属史传性文学作品,情节跌宕,明断暗续,疏密有致,错综变化。如何理解其行文线索?提示:理解行文线索,分析文章结构,应当根据故事内容、行文特点来考虑。本文可以从三个方面去分析理解。(1)如果我们扣住课文标题(故事发生的处所)“鸿门宴”考虑,全文就以“宴”为主线,按时间线索,写了宴前交代鸿门宴的由来,即

11、矛盾的导火线、激化与发展;宴上叙述鸿门宴上项、刘之间的惊心动魄的斗争;宴后叙述鸿门宴后发生的事情。这是叙述故事通常用的线索,清晰明了。(2)然而,整个故事都是围绕“杀不杀刘邦”这一事件展开的。刘、项因争夺“关中王”产生了不共戴天之仇,军事力量处于劣势的刘邦,宴会前,面临大军被击溃的危机;宴会中,又可能遭受杀身之祸。“鸿门宴”就是项羽在新丰鸿门举行的一个藏有杀机的宴会。整个宴会上始终存在着“杀不杀刘邦”的矛盾,故事便以这一事件为线索展开。(3)如果从课文首尾来分析,课文一开始便点明刘邦集团内部出现了内奸,中间写刘邦利用谢罪机会找出了内奸曹无伤,回到军中处死了曹无伤。可以说,课文以“曹无伤的活动及

12、命运”为线索,再现了鸿门斗争风云,描写了刘邦、张良、樊哙、项羽、范增、项伯等历史人物,揭示了刘、项集团斗争胜负变化的原因。2项羽、刘邦各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提示:(1)项羽:出身贵族,勇猛善战,一举消灭秦军主力,集中表现了自矜功伐的性格,具体体现为自大轻敌、沽名钓誉、优柔寡断、轻信无谋。他一听说刘邦“欲王关中”,就暴跳如雷,决定进击;一听刘邦花言巧语,又软化,内愧,甚至归咎于曹无伤以自解。他既自称“籍”以表谦卑,又反常礼“东向坐”显其傲慢。范增举玦,他默然不应;项庄舞剑,项伯翼蔽,他坐以观望;樊哙闯帐斥责,他赞赏不怪。刘邦脱逃,张良代谢,他安然受璧,神情木然。由此可见,他自高自大,刚愎自用,必

13、败无疑。(2)刘邦:初闻项羽要打来,一时吓得慌了手脚,却能一再向张良求计。刘邦得悉项伯与张良的关系,断定项伯大可利用,于是百般拉拢。亲自到鸿门谢罪时,先跟项羽叙旧情,再表白自己无半点野心,最后将嫌隙归之小人,加以一声“将军”,貌似十分恭顺,正表现其掌握项羽心理之细,用心之深。在宴会上看到杀机犹存,便借口“如厕”溜之大吉,为要张良代献礼物担风险,又改口称张良为“公”。以上可见刘邦的虚心下问、多谋奸诈。这与他原先身处下层而又接近统治阶级因此深通人情世故不无关系。3张良、范增是两个什么样的人物?他们在“鸿门宴”中处于什么地位?提示:张良是刘邦的主要谋士,他多谋善断,精通韬略,临变不惊,处事有方。是他

14、为刘邦定下了“韬晦之计”,以“不敢倍德”、无意于称王蒙蔽项伯,欺骗楚王,终于化险为夷。是他为刘邦作了精心的部署,周密的准备,从而赢得了斗争的胜利。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张良不像范增那样妄自尊大。他认为刘邦称王不是时候,很不策略,但并不明确否定,只是问了一句:“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他认为不可以武力与项羽相斗,也只是委婉地探询:“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刘邦远不像项羽那样自信,张良却仍然处处留心,始终把自己放在谋臣的位置上。这是刘邦对他绝对信任的关键。可以说张良是“鸿门宴”这一事件的总导演。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项羽称为“亚父”,可见其地位不同寻常。他的政治观察力,他的才智谋略绝不逊于张良。但他对项羽

15、尤其是对项羽的妄自尊大,并不完全了解,他以命令的口吻要项羽攻打刘邦:“急击勿失”,他在席上“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要项羽“按既定方针办”。他擅自布置项庄舞剑,已经造成欲取项羽而代之的客观影响,但他既不知人,也不知己,这是范增的致命弱点。他与张良构成了鲜明的对照。“鸿门宴”这场斗争可以说是张良与范增的斗智。对整个事件的演变,两人举足轻重,可谓关键人物。但是,两人毕竟只是谋臣,唱主角的是双方的决策者,是项羽和刘邦。4“樊哙闯帐”是故事的高潮,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刻画樊哙这一人物的?写“樊哙闯帐”的目的是什么?这样写是不是喧宾夺主?来源:提示:课文对樊哙这一形象的刻画可谓浓墨重彩,形神兼备。语言描写:“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语句短促急迫,当时紧张的形势,樊哙急迫的心态、忠勇的性格跃然纸上。行动描写:“带剑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