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差数列教学设计方案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87805198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8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等差数列教学设计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等差数列教学设计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等差数列教学设计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等差数列教学设计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等差数列教学设计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等差数列教学设计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等差数列教学设计方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设计方案课题名称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姓名韩红改工作单位河北正定中学年级学科高一数学教材版本课标版必修5一、教学内容分析数列是刻画离散现象的函数,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模型。高中数列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等差、等比两个基本数列。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它既是对等差数列知识的运用与巩固,又是后面研究一般数列求和的基础。学生学习这个内容重点是探索并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学会用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高斯的算法与一般的等差数列求和还有一定距离,如何从首尾配对法引出倒序相加法,这是学生学习的障碍。因此,学生学习的难点是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推导思路的获得。二、教学目标教学既要关注到学生当前的需要

2、,也要关注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分为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与技能: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及其获取思路,会用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与前n项和有关的问题。(2)过程与方法:从公式的推导过程中,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归纳、反思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公式的推导过程,展现数学中的对称美。三、学习者特征分析下面,我将从知识基础、认知水平与能力、班级学生特点三个方面来进行学情分析。从认知基础来看,高一年级学生已掌握了函数、数列等有关基础知识,并且在初中已了解了特殊的数列求和。从认知水平与能力来看,高一学生已初步具有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能

3、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的解决问题。整理为word格式从班级学生特点来看,我班学生基础知识比较扎实,思维比较活跃,能够很好地掌握教材上的内容,能较好的应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问题,但对于处理抽象问题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首先回顾等差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和性质,先让学生回忆,在老师的引导下,由学生回答。设计意图:复习通项及性质,帮助学生巩固旧知识,同时为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做好知识准备。(二)情境引入展示高斯求和例子并引导学生推导公式。高斯是德国著名的数学家,他研究的内容涉及数学的各个领域,是历史上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被誉为“数学王子”。在高斯10岁的时候,他的算术老师提出了

4、下面的问题:据说,当其他同学忙于把100个数逐项相加时,10岁的高斯却用下面的方法迅速算出了正确的答案:高斯的算法实际上解决了求等差数列前100项的和的问题。探究:高斯的算法妙处在哪里?这种方法能够推广到求一般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吗?设计意图:高斯的算法蕴含着求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一般规律。教学时,给学生提供充裕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发现这种数列的内在规律。学生对于高斯的算法是熟悉的,知道采用首尾配对的方法求和。这个例子从实际问题入手,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为新课的讲解做铺垫。(三)探究公式整理为word格式问题1:教师:利用高斯算法如何求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学生:将首末两项配对,第二

5、项与倒数第二项配对,以此类推,每一对的和都相等,并且都等于。教师:但是否刚好配对成功呢?学生:不一定,需要对n取值的奇偶性进行讨论。当n为偶数时刚好配对成功,当n为奇数时,中间的一项落单了。教师:对于n的讨论太麻烦了,能否有更好的方法求前n项和公式呢?设计意图:高斯求和众所周知,学生能快速解答。这里用到了等差数列脚标和性质。从高斯算法出发,对n进行讨论,寻找求和公式思路。对于中间项的解决办法,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研究数列就是对脚标的研究。问题2:图案中,第一层到第21层一共有多少颗宝石?借助几何图形的直观性,引导学生使用熟悉的几何方法:把全等三角形倒置,与原图补成平行四边形。把不同数求和问题转化

6、为相同数求和。 设计意图:几何直观更直观,帮助理解,因此,借助几何直观学习和理解数学,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方面。只有做到了直观上的理解,才是真正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借助几何直观进行思考,揭示研究对象的性质和关系,从而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设计此题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体验“倒序相加”这一算法的合理性,从心理上完成对“首尾配对”算法的改进。问题3:如何求等差数列的前项和?由前面的铺垫,学生容易得出以下过程:整理为word格式两式相加得:又因为,所以。设计意图:在前面数形结合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动手推导求和公式。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倒序相加的方法,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

7、问题”的过程,同时也加深了对公式的理解与记忆。问题4:比较这两个公式,说说它们分别从哪些方面反映了等差数列的性质?引导学生比较得出结论:若已知等差数列首相为,末项为,项数为,可直接运用公式一求和;若已知等差数列首相为,公差为,项数为,则直接运用公式二求和较为简便。从公式的结构特点可知,公式共包含五个量,只要知道其中三个量,就可以求出其余两个量。设计意图:加深对公式的理解记忆,分析公式的本质,能够在做题的过程中更好的选取适当的公式。(四)公式的记忆整理为word格式引导学生观察公式和等腰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类比,于是可以看成等腰梯形的上底,看成下底,看成高,那么这个公式就容易记多了。设计意图:等差

8、数列前n项和公式记牢是快速准确解决难题的根本,学生刚看到这个公式会为公式的记忆发愁,用常见的梯形面积公式辅助记忆,就减轻了学生的课堂负担。(五)例题讲解引用课本例一:某市提出实施“校校通”工程的总目标:从2010年起用10年时间在全市中小学建成不同标准的校园网。据预测,2010年该市用于“校校通”工程的经费为500万元,为了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计划每年投入的资金比上一年增加50万元,那么从2010年起的10年内,该市在“校校通”工程中总投入是多少?设计意图:习题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反馈过程。在学习公式之后,及时练习,能够加深学生对公式的记忆。通过对题目的分析,选取合适的公式。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

9、学生体会到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实用性,提升学习的兴趣,体现了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六)变形训练,深化认识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的记忆公式,熟练掌握公式,设置了如下练习题:已知等差数列(1) 前多少项和是54? 逆用公式,知三求一(2) 用n表示前n项和。练习:已知等差数列中, 知三求二设计意图:练习既有对公式的正用,又有对公式的逆用,在变形过程中,深化了对公式的记忆,进一步巩固对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理解。(七)课堂小结整理为word格式首先让学生自己回忆一节课的内容,然后抽取一位中等水平的同学来说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再次让成就优秀的学生补充前面同学的遗漏部分,最后由老

10、师进行总结。1、 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倒序相加法;2、 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两种形式;3、 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记忆方法;4、 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应用(知三求二)。设计意图:让学生对主要知识进行回顾,使学生对本节内容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整体的把握。(八)布置作业必做:课本46页A组第一题、第二题选做:课本B组第二题设计意图:在课外作业的布置上进行适当地分层,要求全体学生都要对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求法进行掌握。同时对成绩比较好的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进而提升他们的能力。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回顾等差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和性质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回忆

11、等差数列相关知识并回答。复习通项及性质,帮助学生巩固旧知识,同时为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做好知识准备。展示高斯求和例子并引导学生推导公式学生思考高斯的算法妙处在哪里?这种方法能够推广到求一般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吗?高斯的算法蕴含着求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一般规律。教学时,给学生提供充裕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发现这种数列的内在规律。图案中,第一层到第21层一共有多少颗宝石?引导学生使用熟悉的几何方法:把全等三角形倒置,与原图补成平行四边形。把不同数求和问题转化为相同数求和。设计此题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体验“倒序相加”这一算法的合理性,从心理上完成对整理为word格式“首尾配对”算法的改进。对公式进行分析引导

12、学生观察公式和等腰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类比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记牢是快速准确解决难题的根本,学生刚看到这个公式会为公式的记忆发愁,用常见的梯形面积公式辅助记忆,就减轻了学生的课堂负担。六、教学评价设计1、教学过程自然,教学目标明确、具体,符合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要求,切合学生实际。2各知识点的学习目标层次合理,分类准确,描述语句具有可测量性。3密切结合学科特点,注意情感目标的建立4. 教学内容的选择符合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要求。 5按照科学的分类,对教学内容进行正确地分析。重点、难点的 确定符合学生的当前水平,解决措施有力、切实可行。七、教学板书八、教学反思根据教学经历和学生的反馈信息,对此节课有如下反思:(1)在教学活动中,我重点突出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让学生自己通过高斯的例子以及具体的图形,在教学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自己探究发现如何去求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倒序相加法。整理为word格式(2)在例题的设计过程中,遵循从易到难的基本原则,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基础到变式训练,达到了对公式的理解,加深了对公式的运用,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知三求二,突出了教学的重难点。(3)由于课堂授课时间有限,所以给学生的时间并没有很多,很多知识都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实现的,这是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友情提示:本资料代表个人观点,如有帮助请下载,谢谢您的浏览! 整理为word格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