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城地名总体规划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87802981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91.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州城地名总体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苏州城地名总体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苏州城地名总体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苏州城地名总体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苏州城地名总体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州城地名总体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州城地名总体规划(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苏州西部生态旅游度假区地名规划设计书苏州西部生态旅游度假区地名规划编制专家组2017年10月苏州西部生态旅游度假区地名规划设计书目录第一章总则7第一节苏州西部生态旅游度假区地名规划7第1条规划目的7第2条规划指导思想7第3条规划范围7第4条规划类别7第5条规划原则8第6条规划依据9第二节苏州西部生态旅游度假区规划10第7条西部生态旅游度假区发展目标10第8条西部生态旅游度假区定位与总体布局11第9条西部生态旅游度假区分区功能与空间组织12第10条西部生态旅游度假区路网规划14第11条西部生态旅游度假区桥梁等设施规划18第12条西部生态旅游度假区市政广场、公园、避震疏散场所等区片规划.18第13

2、条西部生态旅游度假区居民区、大型建筑物(群)建设区域规划19第14条西部生态旅游度假区河流、湖湾、湖岛、渚角等自然地理实体规划20第15条学校、幼儿园等单位规划22第16条停车场、公交枢纽及场站、水上巴士码头、慢行节点、有轨电车站等设施规划23第17条西部生态旅游度假区其他自然、人文景观规划。25第三节苏州西部生态旅游度假区地名现状及存在问题26第18条现有地名的历史渊源26第19条现有地名的取词规则26第20条地名命名现状27第21条现有地名存在的主要问题28第二章地名通名、专名采词导引规划28第一节地名通名的采词导引28第22条道路通名采词导引28第23条桥梁通名采词导引29第24条住宅区

3、、建筑物(群)通名采词导引29第25条市政广场、园林、地震避难场所等通名采词导引29第26条自然地理实体通名采词导引30第27条其他地名通名采词导引30第二节地名专名的采词导引30第28条地名专名采词的通用原则30第29条道路名称专名采词导引31第30条桥梁名称专名采词导引33第31条市政广场、公园绿地、避震疏散场所名称专名采词导引33第32条住宅区、大型建筑物(群)名称专名采词导引33第33条自然地理实体名称专名采词导引34第34条学校、幼儿园等名称专名采词导引35第35条停车场、公交枢纽及场站、慢行节点、有轨电车站等设施名称专名采词导引36第36条其他地名专名采词导引36第37条派生地名3

4、7第三章地名调整优化原则37第38条地名调整对象的确定原则37第39条列入调整地名的优选原则37第四章地名文化保护规划38第40条保护要求38第41条保护原则38第42条保护措施38第五章地名标志体系规划39第43条基本要求39第44条标准和形式39第45条设置位置及数量39第六章规划实施与监督40第46条规划实施40第47条监督管理41附件41一、苏州西部生态旅游度假区地名规划方案表411. 苏州西部生态旅游度假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名称规划方案表;41苏州西部生态旅游度假区镇湖片区次干路、支路名称规划方案表;412. 苏州西部生态旅游度假区东渚片区次干路、支路名称规划方案表;41苏州西部

5、生态旅游度假区镇湖片区河道、湖湾、渚角名称规划方案表;.413. 苏州西部生态旅游度假区东渚片区河道、湖泊名称规划方案表;41苏州西部生态旅游度假区镇湖片区桥梁名称规划方案表;424. 苏州西部生态旅游度假区东渚片区桥梁名称规划方案表;425. 苏州西部生态旅游度假区镇湖片区市政广场、避震疏散场所等名称规划方案表;426. 苏州西部生态旅游度假区东渚片区市政广场、公园绿地、避震疏散场所等名称规划方案表;427. 苏州西部生态旅游度假区镇湖片区有轨电车站名称规划方案表;428. 苏州西部生态旅游度假区东渚片区有轨电车站名称规划方案表;429. 苏州西部生态旅游度假区镇湖片区公共停车场、公交场站、

6、水上巴士码头等名称规划方案表;4210. 苏州西部生态旅游度假区东渚片区公共停车场、公交场站、水上巴士码头等名称规划方案表;4211. 苏州西部生态旅游度假区镇湖片区学校、幼儿园名称规划方案表;4212. 苏州西部生态旅游度假区东渚片区学校、幼儿园名称规划方案表。42二、苏州西部生态旅游度假区地名采词库431. 苏州西部生态旅游度假区镇湖片区地名规划采词库;432. 苏州西部生态旅游度假区东渚片区地名规划采词库。43三、苏州西部生态旅游度假区地名规划示意图431.苏州西部生态旅游度假区地名现状图;432.苏州西部生态旅游度假区(镇湖片区)自然地理实体、道路街巷、桥梁名称规划示意图;434343

7、3. 苏州西部生态旅游度假区(镇湖片区)市政广场、公园绿地、停车场、有轨电车站、公交场站、慢行节点等设施名称规划方案表示意图。第一章总则第一节苏州西部生态旅游度假区地名规划第1条规划目的适应苏州西部生态旅游度假区当前和未来建设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提高生态旅游度假区地名管理和服务水平,依据国家地名管理的有关法规和苏州市城市地名总体规划,结合实际,编制本规划。第2条规划指导思想以国家地名管理和城市规划的相关法律法规和业务规范为指导,以苏州西部生态旅游度假区建设规划范围为范围,以苏州高新区西部生态旅游度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苏州市城市地名总体规划为基础,结合生态旅游度假区建设现状和发展目标,对生态旅游度

8、假区当前和未来需要命名的各类人文和自然地理实体名称,通过编制地名规划,从源头上加强生态旅游度假区地名的科学性、前瞻性、计划性和协调性,做到继承和创新并举,使生态旅游度假区地名更加符合地名的标准化、规范化、层次化、系列化要求,从而达到提升西部生态旅游度假区地名的文化品位,凸现西部生态旅游度假区的历史底蕴、地理特征、经济建设、文化氛围和社会发展等状况,以及方便社会交往之目的。第3条规划范围以苏州西部生态旅游度假区的的实体建设区域为本地名规划范围,包括东渚、通安的部分区域及镇湖街道等区域。具体范围为:北到昆仑山路、太湖大道(东西向)西段,东到230省道,西至太湖大道(南北向),南与光福镇接壤,总面积

9、约25平方千米。第4条规划类别道路、街巷等地名名称;1. 桥梁地名名称;市政广场、公园、避震疏散场所等区片地名名称;2. 居民区、大型建筑物(群)等地名名称;河流、湖湾、湖泊、渚角等自然地理实体地名名称;3. 学校、幼儿园等单位地名名称;停车场、有轨电车站、公交场站、慢行驿站等设施地名名称;4. 其他自然、人文景观等地名名称。第5条规划原则1. 与建设规划同步的原则。地名规划应以西部生态旅游度假区城建规划为依据,反映规划建设的功能分区、建设特点和发展意图,与规划建设中的各类实体的分布、结构、景观相吻合,保护、开发、利用和管理好各类地名,满足生态旅游度假区建设发展的需要。2. 统一规划、分别实施

10、的原则。按照地名管理要求和保持整个西部生态旅游度假区地名的协调性,必须统一编制西部生态旅游度假区各类地名的名称规划,然后按照管理部门、责任单位以及建设进度,分别、分步实施。3. 保持地名相对稳定的原则。编制生态旅游度假区地名规划,对规划前的现状地名不宜大量改动,以保持地名的稳定性,特别对老地名(含古地名、历史地名)的更名更需要慎重。对确与规划不协调的地名,应按照相关原则、程序进行调整。4. 体现苏州西部生态旅游度假区特色的原则。地名规划要充分体现生态旅游度假区区域内的自然、历史、经济、地理和时代特征,综合考虑各相关方面的因素,规划的地名方案应与其特色相协调,增强地名的历史文化品位和内涵。5.

11、实用性和超前性原则。地名规划应当适应生态旅游度假区建设的现实和长远需要,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超前性,倡导“系统规范、雅俗共赏、方便易记”的理念,做到继承与创新相结合。6强制性原则。地名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公布的地名规划,具有一定的强制性。通过本规划的实施,实现区域内地名的有序管理。第6条规划依据1地名管理条例(国发198611号)。2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民行发199617号)。3关于开展城市地名规划工作的通知(民发200565号)。4关于实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的通知(民函2005122号)。5江苏省地名管理条例(2014年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公告第9号)。6苏州市地名管理条例(2009年

12、9月23日江苏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批准)。7苏州高新区西部生态旅游度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14年)及各相关规划。8苏州城市地名总体规划(20072020年)5. 苏州市民政局关于印发苏州市道路、住宅区和建筑物(群)地名命名更名规则(试行)的通知(苏政民规20145号)其它相关政策文件。第二节苏州西部生态旅游度假区规划第7条西部生态旅游度假区发展目标规划将西部生态旅游度假区建设成为一个以未来城、产业城、生态旅游度假区、特色城“四城”驱动的“明日之城”。其中,“四城”驱动的建城理念分解如下:(1)未来城放眼全球,第三次工业革命下的新经济模式引导世界的变革,促生未来“理想之

13、城”。依据全球第三次工业革命“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的核心特征,在物联信息网络高度发达的未来城市,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将会全面变革,我们需要从层级化的经济结构跨越到“去中间环节”的扁平化经济协作网络中,并逐步寻求西部生态旅游度假区在扁平化经济网络中的高能级,建立与未来生产生活方式相适应的社区组织结构和经济模式。(2)产业城透视国内,反思各类“生态旅游度假区”的空城现象,打造以创新产业体系驱动的产业“活力之城”。以产业为依托,构建和谐自给的产居平衡关系,采取产业引领下的组团地产开发模式,以提高各功能组团的混合度、增强活力,发展宜居宜业的综合性新城。将生态旅游度假区功能与科技城产业的互补,激发

14、内在的经济驱动力,延续创新型产业特色,强调商务研发、旅游度假、文化创意及民间工艺等绿色服务产业发展,且始终将旅游业发展与城市功能进行有机融合。(3)生态旅游度假区回顾历程,从工业化进程中的城市蔓延走向山、水、城、湖的交融生态“典范之城”。尊重基地原有自然山水要素的生态功能,通过“由底到图”的布局方法,实现以保护生态格局为前提的不同类型建设用地选择,更为集约用地,以保证充足的生态空间;构建山水生态走廊,形成整体的绿色及蓝色网络,提高生态空间和开放空间的慢行可达性;降低能耗,提高能效,以减少碳排放,以生态技术手段实现可感受、可测控、可持续的真山真水生态旅游度假区的建设理念。(4)特色城立足资源,强

15、调地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展现山水自然景观与人文精神内涵共生共振的特色“魅力之城”。立足西部生态旅游度假区资源特色,重视地方地域文化和山水环境特征的保护,采取特色化、精致化开发模式,体现全面的人文关怀;注重城市特色的可识别性塑造;以人为本的城市人文形象塑造贯穿始终,建设一个文化浓郁、特色鲜明、人性舒适、景观美好的适应未来发展的新城。第8条西部生态旅游度假区定位与总体布局苏州西部生态旅游度假区的功能定位为:集旅游休闲、商务研发、文化创意、健康居住于一体的山水生态之城。规划基于区域职能的协调,在生态旅游度假区的功能定位中重点落实三大区域性城市职能:环太湖商务活动中心区;苏州市转型发展示范区;高新区绿色生活样板区。规划依据生态旅游度假区山水格局与产业组织架构,结合现状建设基础,形成“水绿相系、一心一带多廊;产业驱动,六大组团”的总体结构特征:1“水绿相系、一心一带多廊”:规划以游湖湿地公园为心,依附河网水系及山脉形成多条山水廊道,构筑生态网络,并与湖滨1公里生态功能区连通,形成“水绿相系、一心一带多廊”的生态景观格局。一心:以游湖湿地公园为主体的生态“绿心”。一带:以沿太湖1公里生态区域为主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