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课内文言文复习资料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87802322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6.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课内文言文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课内文言文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课内文言文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课内文言文复习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课内文言文复习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课内文言文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课内文言文复习资料(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课内文言文复习资料童趣 一、 词语积累 余我。 童稚(zh)幼小。稚,幼小。 秋毫秋天鸟类新生出的纤细羽毛。比喻最细微的事物。毫,细毛。 故所以。 物外超出事物本身。 私暗自,暗暗的。 拟作比作。拟,比,比拟。 向接近。 昂首抬头。昂,抬。 项颈,脖颈。 素帐未染色的帐子。 徐慢慢地。 观看,观赏。 果果真。 唳(l)鸟鸣。 怡(y)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定神使精神安定。 以为把当作。砾(l)碎石、碎瓦。 壑(h)坑谷、深沟。 神游游览于假想境界中,愉快而满足。兴兴趣。 盖有“原来”的意思。 为(wi)被。 方正。 鞭用鞭子打。 数十几十。 驱赶,驱逐。 二、整体把握 本文围

2、绕“物外之趣”记叙了童年时的几件趣事:一是把蚊子成雷当作“群鹤舞于空中”、“鹤唳云端”;二是将丛草、虫蚁、土砾分别当成树林、野兽、丘壑,神游其中;三是观虫时驱赶癞虾蟆。 三、阅读探究 1从第一段来看,小时的我有怎样的本领、习惯和收获? 本领:张目对日,明察秋毫。习惯: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收获:时有物外之趣。 2体现全文中心的词语是什么?物外之趣. 3围绕“物外之趣”写了哪几件事?将蚊子拟作白鹤之趣。神游丛草、土砾、虫蚁构成的幻境之趣。观虫斗、驱癞虾蟆之趣。 4表现作者心情的词语有哪些?有怎样的作用? 词语:“怡然称快”、“怡然自得”、“神游”、“呀然”等。 作用:形象真实地反映了儿童观物

3、时的心理,表现了“物外之趣”,使读者如身临其境。 5推测作者将癞虾蟆“驱之别院”的目的。 可能为“二虫”复仇,主要原因是它破坏了自己的审美情趣。 6第四段表现作者“童稚”的语句是什么?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7作者获得“物外之趣”的基础和关键是什么?基础:细致的观察。关键:丰富的想像。 8从文中可以看出“物外之趣”是怎样得来的? 有强烈的好奇心。有细致的观察力。有丰富的想像力。 论语十则 一、词语积累 时习时常地复习。时,时常(又:按一定时间)。习,温习、复习、实习。 朋同门,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亦也。 自从。 (不)知(不)了解。 愠(yn)生气,发怒。 君子指高尚的人。 日每天

4、。 三省(x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三,泛指多次。省,反省。 为(wi)替,给。 谋谋划,指办事。 忠尽心竭力。 交结交,交往。 信真诚,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故指学过的知识。 罔(w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 殆(di)有害。 诲(hu)教,教导。 知(之)知道(它)。 是此,这。 贤贤人,有才德的人。 齐看齐,一齐。 内指内心。 善者指长处。善,好。 从跟从,这里指学习。 士士人,封建时代称读书人。这里指有抱负或有特殊地位的人。 弘(hng)毅刚强,勇毅。 任负担,担子。引申为责任、职责。 重重大。 已停止。 岁寒寒冷的冬天。岁,指时间。 凋(dio)凋谢。 行奉行

5、。 其大概。 恕(sh)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欲 想,希望。 勿(w)不要。 施加。 (二)通假字、古今字 1通假字:女同“汝”,你。(是)知(也)通“智”,聪明、智慧。 2古今字:说“悦”的古字,愉快。 (三)成语 不亦乐乎 原意是“不也很快乐吗?”现用来表示达到极点的意思。 温故知新 温习旧的知识,能够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认识现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 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见贤思齐看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向他学习,和他一样。 择善而从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必定

6、有我的老师。形容谦虚好学。 二、阅读探究 1第一则:(1)这一则告诉我们要有怎样的学习方法、学习乐趣(态度)和为人态度(个人修养)?1学习方法:学后要时常复习。2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探讨学问。 3为人态度:对不了解自己的人,毫不怨恨。 (2)学后复习本是一件艰苦的事,孔子怎么说是愉快呢? 在复习中巩固了所学,加深了理解,收获增多,这对一个渴求知识和技能的人来说一定是愉快的。 (3)“有朋自远方来”,孔子为什么会感到快乐? 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投奔自己,向自己学习,且双方可以探究学问,这自然是十分快乐的事情。 (4)从第三句来看,我们应学习孔子什么美德?胸怀宽广,为人大度。 2第二则:

7、从曾子“三省”来看,古代治学之人非常重视的是什么?你怎样看待这种做法? 重视品德修养。德乃为人之本,治学之基。一个人首先应该有德,有才无德,其人会遭人鄙视,其才也不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却会引起消极的影响。 3第三则:(1)“温故”和“知新”是否是并列关系?作者强调了什么?为什么? 不是。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孔子说:“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复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 “可以为师”。所以,关键是要“知新”,这就要独立思考。 (2)“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在学习中要及时温习旧知识,通过独立思考,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有新发现,从而将知识融会贯通,增长自己的能

8、力。 4第四则:(1)这一则阐述了怎样的内容?你从中掌握了什么学习方法? 阐述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要学思结合,二者不可偏废。 (2)为什么要将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学是基础,只学不思,是死学;只思不学,是空想。只有将二者结合,才能真正领悟知识的精髓。 5第六则:(1)孔子教育仲由(子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用现代汉语概括孔子的观点。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2)为什么说谦虚是一种智慧?首先,谦虚是一种美德。其次,只有谦虚,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为求知和交往等创造良好的条件。 6第六则、第七则:(1)这两则讲了怎样的学习态度? 要善于向一切人学习。既要学习长处,又要借鉴短处,

9、从而反省自己。 (2)用一个成语概括第七则的主要意思。取长补短。 7第八则:(1)孔子说这番话的目的是什么?鼓励门人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 (2)曾子为什么要强调“弘毅”? “弘毅”是刚强、勇毅的意思,只有刚强、勇毅才能接受重任并为之奋斗。 8第九则:怎样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孔子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会现象,以“松柏”比喻君子。只有在险恶环境下,才能显示出君子的操守。 9第十则:你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观点? 这句话现在看来,有其现实意义。其中包含相互体谅的意思。遇事如果换位思考,推己及人,仁爱待人,就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改变已有的不正确做法

10、,这样就会多一分理解,少一分对立,避免对他人造成伤害。(也可谈其消极成分,略。) 四、总结:请按照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品德修养给十则语录归类。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态度:有朋自远方来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见贤思齐 三人行,必有我师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品德修养:人不知而不愠 吾日三省吾身 士不可以不弘毅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 一、词语积累 内集家庭聚会。内,指家人。集,聚集。 儿女指子侄辈,这里指家中年轻一代人。 讲论文义讲解诗文。义,道理,意义,文章表达的意思。 俄而不久,一会儿。 欣然高

11、兴的样子。 似相似,像。 差(ch)大致、差不多。 拟相比。 未若不如,比不上。 因由于。 二、阅读探究 1文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怎样一种家庭气氛?轻松、温馨。 2从上下文看,“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文中“儿女”即子侄辈,指家中年轻一代人。今天的“儿女”专指子女。 3文章结尾交代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暗示作者赞赏她的才气。 4以“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第二种意见:“柳絮因风起”一句好。好的诗句应有深刻的意蕴,“柳絮”句将物象与意蕴统一起来,形成了诗句的意象,给人以春天即将来临的感觉;而“撒盐空中”仅有物象而

12、无意蕴。 陈太丘与友期 一、词语积累 期行约定同行。期,约定。 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日中,正午时分。 舍(sh)去不再等候就走了。舍,放弃。去,离开。 乃才。 时年当时的年龄。 戏嬉戏,玩耍。 客客人,指朋友。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委丢下、舍弃。 君有礼貌地称呼对方。 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无信不讲信用。 引拉。 顾回头看。 二、阅读探究 1陈太丘“期日中,过中不至”,陈太丘的朋友反怒责陈太丘,说明朋友是怎样的人? 不讲信用,粗野无礼。 2元方面对父亲朋友的粗野语言,针锋相对地指出他的“无信”“无礼”,这说明元方是个怎样的人?聪敏,机智,善辩,懂得维护家人尊严,懂得为人之道

13、。 3有人认为客人已经认错,元方就应该原谅他,而他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之极,无地自容,这的确有些失礼。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 第一种意见不同意。元方当时才七岁,他能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从容不迫地反驳一个成年人,使对方明理,并赢得对方的叹服,维护了父亲的名誉,这已属不易。我们不能对一个七岁的孩子求全责备。 第二种意见同意。父亲的友人已经表示了歉意,应该给人改正过错的机会。人没有一生都不犯错误的,只要改正,就是好的,不能总是抓住人的“小辫子”不放。 4有人认为,陈太丘的朋友也有可取之处,你同意这个看法吗? 同意。面对元方的反驳,有人很惭愧,想与元方握手道歉,这说明他有知错能改的精神。 5友人为什么能够哑口无言、赔礼道歉? 元方的反驳有理有据。第一,从信用方面看,父亲朋友失约在先,无信;从礼貌方面,父亲的友人当元方的面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