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心理学效应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87796435 上传时间:2023-09-0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大心理学效应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十大心理学效应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十大心理学效应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十大心理学效应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十大心理学效应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十大心理学效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大心理学效应(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十大心理学效应(一)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源于皮格玛利翁效应,相传在古塞浦路斯国家,有一种国王叫皮格玛利翁,她用象牙雕塑了一尊少女雕像,并给她取名加拉提亚。后来日久生情,国王爱上了这尊雕像上的女孩,国王期待有一天,女孩能变成一种真实的美丽女子来与她结婚。国王诚挚的爱情和真切的期待感动了爱神阿芙狄仁罗忒,就赋予雕像以生命。加拉提亚化为真人嫁给了国王。这就是心理学家们所说的皮格玛利翁效应。虽然这只是一种美丽的神话传说,但是它告诉了我们一种道理:期待就是一种力量。 美国出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根据这种期待效应做了这样一种实验:她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地提成两组:A组和B组,并且告诉A组的饲养员说,这一组

2、的老鼠非常聪颖;同步又告诉B组的饲养员说她这一组的老鼠智力一般。几种月后,专家对这两组的老鼠进行穿越迷宫的测试,发现A组的老鼠居然真的比组的老鼠聪颖,它们可以先走出迷宫并找到食物。 于是罗森塔尔专家得到了启发,她想这种效应能不能也发生在人的身上呢?她来到了一所一般中学,在一种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种名字,告诉她们的教师说,这几种学生智商很高,很聪颖。过了一段时间,专家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又发生了,那几种被她选出的学生目前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为什么会浮现这种现象呢?正是“期待”、“暗示”这一神奇的魔力在发挥作用。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接受这样或那样的心理暗示,这些暗示有的

3、是积极的,有的是悲观的。父母是孩子最爱、最信任和最依赖的人,同步也是施加心理暗示的人。如果是长期的悲观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就会使孩子的情绪受到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其心理健康。相反,如果父母对孩子寄予厚望、积极肯定,通过期待的眼神、赞许的笑容、鼓励的语言来滋润孩子的心田,使孩子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那么,你的盼望有多高,孩子将来的成果就会有多大! (二)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与经济学中所言的边际递减效应是一种原理。美国出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她觉得牧师讲得较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她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某些零钱。又过了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

4、是她决定1分钱也不捐。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不少,当一种人饥饿时,你给她一只包子,她会吃得很香,并且还觉得太少了,给她第二只和第三只时,她虽然能吃得下,但感觉远没有第一只包子味美;当你给她第四第五只时,她也许再也不像吃第一只时那般布满对美味的期待了。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对抗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超限效应”。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如,当孩子出错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乃至反感讨厌。被“逼急”了,就会浮

5、现“我偏要这样”的对抗心理和行为。可见,父母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朴地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孩子也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此外,在家庭生活中,恰本地避免超限效应,保持生活常更常新,会使你的婚姻更加幸福与稳固。 (三)德西效应 心理学家德西曾讲述了这样一种寓言: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老人难以忍受。于是,她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0美分,对她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达谢意。”孩子们不久乐,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

6、孩子5美分。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2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懂得我们多辛苦!”她们向老人发誓,她们再也不会为她玩了!在这个寓言中,老人的措施很简朴,她将孩子们的内部动机“为自己快乐而玩”变成了外部动机“为得到美分而玩”,而她操纵着美分这个外部因素,因此也操纵了孩子们的行为。 德西效应在生活中时有显现。例如,父母常常会对孩子说:“如果你这次考得分,就奖励你100块钱”、“要是你能考进前5名,就奖励你一种新玩具”等等。家长们也许没有想到,正是这种不当的奖励机制,将孩子的学习爱好一点点地消减了。在学习方面,家长应引导孩子树立远大的抱负,

7、增进孩子对学习的情感和爱好,增长孩子对学习自身的动机,协助孩子收获学习的乐趣。家长的奖励可以是对学习有协助的某些东西,如课本、学习器具,而某些与学习无关的奖励,则最佳不要。 (四)南风效应 南风”效应也称“温暖”效应,源于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的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一方面来一种冷风凛凛、寒冷刺骨,成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觉得春暖上身,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故事中南风之因此能达到目的,就是由于它顺应了人的内在需要。这种因启发自我反省、满足自我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反映,就是“南风效应”。

8、由此我们可以懂得,家庭教育中采用“棍棒”、“吓唬”之类“北风”式教育措施是不可取的。实行温情教育,多点“人情味”式的表扬,培养孩子自觉向上,才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木桶效应 “木桶”效应的意思是:一只沿口不齐的木桶,它盛水的多少,不在于木桶上那块最长的木板,而在于木桶上最短的那块木板。孩子学习的学科综合成绩好比一种大木桶,每一门学科成绩都是构成这个大木桶的不可缺少的一块木板。孩子良好学习成绩的稳定形成不能靠某几门学科成绩的突出,而是应当取决于它的整体状况,特别取决于它的某些单薄环节。因此当发现孩子的某些科目存在局限性时,就应及时提示孩子,让其在这门学科上多耗费某些时间,做到“取长补短”

9、。 (六)霍桑效应 美国芝加哥郊外的霍桑工厂是一种制造电话互换机的工厂,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等,但工人们仍然愤愤不平,生产状况很不抱负。后来,心理学专家专门对其进行了一项实验,即用两年时间,专家找工人个别谈话两万余人次,规定在谈话过程中,要耐心倾听工人对厂方的多种意见和不满。这一谈话实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成果:霍桑工厂的产值大幅度提高。孩子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难免有困惑或者不满,但又不能充足地体现出来。作为妈妈,要尽量挤出时间与孩子谈心,并且在谈的过程中,要耐心地引导孩子尽情地说,说出自己生活、学习中的困惑,说出自己对家长、学校、教师、同窗等的不满。孩子在“说”过之后,会有一

10、种发泄式的满足,她们会感到轻松、舒畅。如此,她们在学习中就会更加努力,生活中就会更加自信! (七)增减效应 人际交往中的“增减效应”是指:任何人都但愿对方对自己的喜欢能“不断增长”而不是“不断减少”。例如,许多销售员就是抓住了人们的这种心理,在称货给顾客时总是先抓一小堆放在称盘里再一点点地添入,而不是先抓一大堆放在称盘里再一点点地拿出。 我们在评价孩子的时候难免将她的缺陷和长处都要诉说一番,并常常采用“先褒后贬”的措施。其实,这是一种很不抱负的评价措施。在评价孩子的时候,我们不妨运用“增减效应”,例如先说孩子某些无伤尊严的小毛病,然后再恰如其分地予以赞扬 (八)蝴蝶效应 据研究,南半球一只蝴蝶

11、偶尔扇动翅膀所带起来的单薄气流,由于其她多种因素的掺和,几星期后,竟会变成席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紊乱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蝴蝶效应”,并作出了理论表述:一种极微小的起因,通过一定的时间及其她因素的参与作用,可以发展成极为巨大和复杂的影响力。“蝴蝶效应”告诉我们,教育孩子无小事。一句话的表述、一件事的解决,对的和恰当的,也许影响孩子毕生;错误和武断的,则也许贻误孩子毕生。 (九)贴标签效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由于兵力局限性,而战争又的确需要一批军人。于是,美国*就决定组织关在监狱里的犯人上前线战斗。为此,美国*特派了几种心理学专家对犯人进行战前的训练和动员,并随她们一起到前线作战

12、。训练期间心理学专家们对她们并但是多地进行说教,而特别强调犯人们每周给自己最亲的人写一封信。信的内容由心理学家统一拟定,论述的是犯人在狱中的体现是如何地好、如何改正自新等。专家们规定犯人们认真抄写后寄给自己最亲爱的人。三个月后,犯人们开赴前线,专家们要犯人给亲人的信中写自己是如何地服从指挥、如何地勇敢等。成果,这批犯人在战场上的体现比起正规军来毫不逊色,她们在战斗中正如她们信中所说的那样服从指挥、那样勇敢拼搏。后来,心理学家就把这一现象称为“贴标签效应”,心理学上也叫暗示效应。 这一心理规律在家庭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如果我们老是对着孩子吼“笨蛋”、“猪头”、“怎么这样笨”、“连这样简朴的题目都不会做”等,时间长了,孩子也许就会真的成为了我们所说的“笨蛋”。因此,妈妈必须戒除讥笑羞辱、责怪抱怨、威胁吓唬等语言,多用鼓励性语言,对孩子多贴正向的标签。 (十)登门槛效应 平常生活中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在你祈求别人协助时,如果一开始就提出较高的规定,很容易遭到回绝;而如果你先提出较小规定,别人批准后再增长规定的分量,则更容易达到目的,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登门槛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我们也可以运用“登门槛效应”。例如,先对孩子提出较低的规定,待她们按照规定做了,予以肯定、表扬乃至奖励,然后逐渐提高规定,从而使孩子乐于无休止地积极奋发向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